落第举人的疯狂:张元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三月,宋仁宗赵祯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今后凡是参加科考的举人,只要取得殿试资格都被录取为进士,朝廷不再实行太祖皇帝制定的殿试末尾淘汰制。

消息一出,天下读书人为之欢呼。

这就意味着士子们只要通过了省试,就拿到了进士的名额,获得了做官的资格,至于殿试的名次排列开始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重要了。

废除殿试黜落制度,提高进士的扩招比例,赵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促使他作出这项决定的是一位名叫张元的落榜举人。

宋仁宗赵祯

一个落榜的举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耐,能影响到皇帝的治国策略?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先了解下宋朝科举制度

自晚唐以来,汉唐相承的门阀士族掌控朝政的传统已经被打破,到了宋朝建立之时,那些盛产高门士族的关中、山东、江南等地,已经被新兴的中小地主阶层(即魏晋时期的庶族,也称为寒门①)所取代。

没有了传统的门阀士族的支持,大宋统治者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根基,就必须吸收中小地主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参与自己的政权中来,故而,通过科举来选拔优秀人才为己所用,就成为赵宋统治者笼络人心的政治手段。

当然,为了不让本朝的勋贵子弟成为新的门阀士族,宋朝初期,赵官家在制定了“文治”路线后,不仅放宽了科举录取的名额,还对科举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废除公荐制、勋贵子弟采取别试、实行糊名封弥制、誊录草卷制、增加殿试、知贡举官锁宿制度等措施,尽可能的保证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性。

这样的改革和措施所产生的收益是很大的,就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那样,“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②。

殿试: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科举,其实就是一场高级的钓鱼游戏。

欢快的鱼群为了抛入水中的诱饵竞相争逐,但却不知每次抛入的诱饵只够一条鱼吃的,其他鱼要想吃只能等待钓鱼者的下一次抛饵。

既然是大宋官家抛出的诱饵,那么收不收鱼竿,肯定也由赵官家说了算。

凭心而论,相对于唐朝的科举,宋朝的读书人幸福度是很高的,不仅仅是录取的名额增多,只要他们中了进士,就是皇帝的学生了,号称“天子门生”,因为新增的殿试环节是由皇帝亲自担任主考官的。

不过既然是考试,就一定会有名次的排行。

这是问题的关键点。

对于殿试的名次排行,赵官家给予的最终解释权是:为保证“鱼饵”的稀缺性,殿试实行末尾淘汰制,毕竟鱼太多了,一次是钓不完的,可以养养下次再钓。

状元及第,骑马游街

什么意思?也就是说,殿试成绩达不到赵官家的期望值,或者是垫底的同学,只能是先回家抓紧时间复习,来年重新再考了。

这一条官方解释权,自宋太祖赵匡胤于开宝六年(公元973年)开启殿试环节后,遂成了定例。

宋朝统治者通过殿试黜落制度来保持“鱼饵”的诱惑性,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有的“鱼”始终咬不到钩,吃不到饵呢?

大家想想,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这条“鱼”是不是永远也入不了钓鱼人的“彀”了?

入帝王彀,是宋朝读书人的第一目标

很不幸,本次汪郎文中的主角,大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的张元就是这样的一条“鱼”,而且是一条自认为有管仲、诸葛之才的“大鱼”。

他既自认怀有管仲、诸葛之才,自然也就受不了始终咬不到赵官家抛出来的“钩”的失落感。

在经历了几次殿试黜落后,这位自幼就立志要在官场上有一番作为的张元,不由不怀疑起赵官家识人的眼光。

为此,胸怀大志的他选择了另一个“彀”,大宋夏州节度使李元昊的“彀”。

景祐年末(公元1034年-公元1038年),张元带着朋友吴昊一起投奔了宋夏州节度使李元昊的麾下,并积极地为李元昊的反宋、攻宋出谋划策。

西夏武士

宋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李元昊以夏国皇帝的名义向赵祯下达国书后,宋夏之间爆发了长达三年之久的脸面之战,究竟是宗藩关系,还是国与国的关系。

期间,好水川战役、定川寨战役都是在张元的一手策划之下,李元昊发起的攻宋战争。

正是这三年的宋夏战争,让李元昊最终取得脱宋自立的成功,在事实上和宋辽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直至“靖康之耻”发生之时,西夏都是宋朝西北边疆的劲敌。

而且在此期间,大辽居然也趁火打劫,丝毫不顾约定的宋辽兄弟之情,硬是从大宋的身上撕下一块肉来。

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大宋落第举人张元投奔李元昊后产生的蝴蝶效应,如果张元不叛国投夏,否则李元昊不一定会反、敢反,而李元昊不反,大辽也就没有机会趁火打劫了。

好水川之战,张元的扬眉吐气之战

李元昊脱宋自立的成功,被宋朝君臣看成是天大的耻辱。

正因为如此,赵祯和他的臣僚们都意识到一点,那些在千军万马中一路杀进殿试的读书人,都是潜在的治国之才,任何一个都不能放过,必须装进自己的“彀”中。

故此,在庆历和议之后,赵祯痛定思痛,认为殿试黜落制度完全是自绝死路的愚蠢之法,必须进行改革。

宋、辽、夏三国鼎立

汪郎说:

张元屡试不第,继而投夏叛宋,这种行为是严重违背儒家社会伦理道德观念的,是故被宋朝人所不齿,有关他的事迹大多语焉不详,而他的诗作也不被官方收录。

我们今天之所以还能看到他的诗,也是当时的宋人私自记录在自己的日记中。

不过,从他的诗上看,他之所以考不取进士,并不是赵祯的眼光不行,是他的文采真的有问题。

比如他那首最著名的诗,《咏雪》:

宋朝流行词,但一首好的宋诗意境并不弱于唐诗

不知道是否是记录其诗作的人故意为之,还是张元的真实水准,根本不押韵。如果这是他的真实水平,汪郎以为,这样的诗,在文治高峰的仁宗朝,真的吸引不了他人的欣赏眼光。

当然,这是汪郎的一家之言。

也许,张元擅长于策划、演说、谋略,而不是做文章,否则,为何他会拉着自己的朋友一起投奔李元昊,说不定是两人之间的互补,诸公以为呢?

注:

①古代的“寒门”不是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寒门,而是魏晋时期相对门阀士族存在的中小阶层地主。

②《唐摭言.卷一》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278 字。

转载请注明: 落第举人的疯狂:张元以一己之力改变了宋朝的科举制度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