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对于如何建立联邦也有不同意见,一种是将各民族地区都归入俄罗斯联邦,这遭到格鲁吉亚等国的反对,他们认为这样会使俄罗斯处于主导地位,自身会被边缘化。于是另一种方案被提了出来:各国以平等地位加入苏维埃联邦。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苏分解,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宣告独立,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塔吉克、土库曼被称为“中亚五国”。
其他四国倒还罢了,面积十几到数十万平方公里不等,哈萨克斯坦国土272万平方公里,和印度(297万平方公里)相仿。
同样为中亚五国成员的哈萨克,为何比邻国大那么多?一向有嗜土如命传统的俄方,又怎么会如此慷慨舍弃这么大地盘?
中亚地区的历史
蒙元时期的中亚,分属于金帐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各民族混居于此。该地区受到突厥文化和蒙古文化影响较大,因此经常会看到“突厥化蒙古人”或“蒙古化突厥人”诸如此类概念。
随着蒙古汗国的衰落和瓦解,中亚地区也逐渐演化为多个汗国,名字虽然时有变化,但这是各方势力此消彼长、相互争夺的结果。
约明朝初期,拔都弟弟昔班一脉自立门户,于金帐汗国东建乌兹别克(阿布海尔)汗国。后来国内争斗,落败方出逃到亦力巴里(东察合台汗国),亦力巴里国主为笼络他们,就划了一块地方给其居住。这部分逃亡者便形成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
又过了数十载,约1456年大批游牧民族脱离乌兹别克汗国,国主阿布海尔战死,土地由哈萨克汗国接收。
哈萨克汗国有三部分割据势力: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按传统大玉兹汗就是哈萨克汗国的大汗。汗国一度强盛,地域辽阔人口百万众,兵力30万。
到明中期,东部蒙古(蒙古本部)在达延汗带领下统一,漠西蒙古(瓦剌、卫拉特)被迫西迁,并和哈萨克展开了长达两百年的争夺。双方互有胜负,好容易在清乾隆时期准噶尔(卫拉特盟主)被剿灭,然而哈萨克又遭到沙俄的侵蚀和渗透。
这一时期哈萨克表面臣服沙俄,但仍然维持着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沙俄只是通过修建要塞的办法对其逐步蚕食。准噶尔汗国被灭后,大玉兹、中玉兹相继投靠清国成为藩属,但随着清晚期衰落无暇自顾,哈萨克汗国于1847年被沙俄彻底吞并。
在解决哈萨克问题后,沙俄加紧在中亚的扩张,陆续吞并浩罕、布哈拉、希瓦三个汗国,十年后又将土库曼地区收入囊中。在对中亚诸国动手时,通过一系列条约谋夺了清朝西北边疆的大片土地。
1895年,沙俄与英帝国以瓦罕走廊为界,划分帕米尔高原,塔吉克斯坦也归入俄国,至此吞并中亚390万平方公里土地。
五国的形成
到了苏俄时期,中亚还没形成如今五国的形态,也没有界限清晰的民族划分,各族混居杂处。
那么对尚未形成民族和国家概念的中亚地区,俄罗斯为何不直接并入呢?亦有其顾虑。当时中亚“泛伊斯兰”、“泛突厥”思潮广为流行,如果强行并入,会造成不稳定和极大隐患。于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联邦开始指导中亚进行民族识别和划分。
根据各民族特性将该地区分为五个民族,并以主体民族建立各自的国家,然后以加盟共和国形式进入联邦。这种分而治之的策略,充分稀释了风险。而且划分并非一次完成,直到1936年才最终确定。
在随后的岁月里,前苏沿袭了沙俄时期“掺沙子”的策略,从全国各地迁入中亚近两百万人口,而且十分大方地把一些俄罗斯地区划给哈萨克斯坦。这使哈萨克斯坦俄族人口猛增的同时,面积也愈发增大。
五国独立
前苏分解时,和波罗的海三国争先恐后离开不同,中亚五国明确反对分家。因为该地区经济长期落后,每年都能从联邦得到丰厚补贴和援助。如果自立门户,无疑对脆弱的经济是雪上加霜。
然而当时俄罗斯自身情况也不容乐观,自然不愿继续背这个“包袱”,于是毅然决然提出分手:“我也很难,以后各过各的日子吧”!
取得独立之后的中亚五国,与南方邻国的关系日益亲密,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布局地区,相信它们的发展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