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侃爷聊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是赵国最后的长城,可惜这座长城不是被敌人从外部摧毁的,而是被自己人从内部推倒的。这不能不说是赵国的悲剧,当然对比一下廉颇的结局,就知道当时的赵国已经没有明君,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的离间计一旦实施,就没有失败的时候,说起来廉颇和李牧的死都和一个名叫郭开的小人物有关系。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贪婪成性的郭开加速了赵国的灭亡,当然这都是后话了。这里还是讲一讲李牧和他破匈奴的那一战。
李牧很长时间内并没有参与诸侯间的战争,只因他从一开始就镇守在赵国北部边境,即代地地雁门郡,在这个地方领兵防范匈奴的入侵。李牧为了能更好地守住赵国的边境,因此要求有一定的自主决定权,相当于半独立了。
他可以自主设置官吏,而当地的租税也会归于李牧的幕府,全部用作军费。在这样的情况下,李牧可以最大程度地按照自己的规划来守卫边境。
跟着他的士兵可以算得上是吃香的喝辣的,每天都会宰杀几头牛作为伙食,吃饱了就练习骑射,当然他派人严密看管烽火台,侦察兵也是很多,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他都要第一时间知道。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他又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这命令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发现敌情之后,迅速上报,然后大家火速退进营垒中,只守不攻,如果有士兵违抗命令,则处斩。
最开始还真有违抗命令的,而李牧也真的直接处死,所以时间一长,即便士兵们都很不解,但是没有人违抗命令,就是见到匈奴人来就赶紧退守,绝不进攻。这让匈奴人也很纳闷,难道这个赵国边境的长官是个胆小的?
虽然有这样的猜测,但是匈奴人也不敢贸然进攻,所以几年下来,匈奴人数次想要入侵,但李牧就是不肯正面交锋。匈奴人多数时候就只能啥也得不到的退回去。但时间长了,赵国的将士们也开始有怨言了,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胆小的将领,真是丢赵国的脸啊。
然后就有人将边境的情况告诉了赵孝成王,赵孝成王责令李牧迎战匈奴,但是李牧按兵不动,该吃吃,该下令退还是下令退,赵孝成王一气之下将李牧调离了边境,换上了别的将领。新将领到了之后,每次匈奴来犯,就出兵迎战,但大部分时候都以失败告终,如此几次,赵国这边损失很大,而边境百姓也不堪其扰。
赵孝成王一看,这还不如李牧在的时候,至少李牧在那里,赵国这边基本没啥损失。所以他又下令让李牧回到雁门郡,但是李牧托病不去,他可不愿意去了之后再被召回来,如此反复,谁愿意做镇守呢?而且这样只会破坏了攻打匈奴的计划。
在赵孝成王的再三要求下,李牧也提了自己的要求,就是“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自己在边境要有决定权,赵孝成王这个时候自然不会再说什么,答应了李牧,然后李牧重新回到了雁门郡。
回去之后的李牧还是那老一套,如此又是几年,匈奴人也越来越觉得李牧就是一个胆小不敢开战的主,而赵国这边的士兵在闲了很久之后,早就憋着一肚子对于匈奴人的火气,他们急于将这种火气发泄到匈奴人身上。
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李牧也觉得攻打匈奴的时机马上就要到了,所以他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大战作部署,首先就是训练士兵。
这边训练士兵,另一边,李牧让境内的百姓都散出去放牧,似乎完全不在意匈奴人的到来,而匈奴人看到漫山遍野的牲畜和百姓,决定试探性进攻。匈奴人先挑选了一支小部队去进攻,这一次李牧出兵了,但是很快就假装败给了匈奴,“狼狈”逃回营垒,而匈奴人截获了数千人扬长而去。
这一次的战争,让匈奴人真正确定了李牧确实是一个胆小的没啥本事的将领,所以匈奴首领决定大规模进攻雁门郡,殊不知李牧早就在雁门郡为匈奴人设下了天罗地网,出其不意将匈奴人包围,“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
李牧乘胜追击,“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此后赵国的边境安静了十几年。这一战是战争史上的一个典型案例,李牧军中大部分都是步兵,而匈奴则全部都是凶悍的骑兵,在看似实力悬殊的两军交战,李牧却能取得胜利。
当然这种胜利绝不是偶然,而是李牧数年前就开始谋划的一场胜利,他用数年的时间来增强赵军的实力,更让匈奴人成为骄兵,所谓骄兵必败,不是没有道理的。李牧看似数年不敢进攻匈奴,实际上是在麻痹匈奴,让匈奴人相信他李牧就是一个根本不值得关注的对手,再加上李牧善于出奇兵,取得胜利就是早晚的事情了。
这一战之后,因为赵国国内缺少良将,所以李牧被调回,开始对秦作战,但最终还是中了秦国的反间计,郭开在赵王面前说李牧有谋反之心,以至于在大战前,赵国换将,杀了李牧,废弃了李牧的副手,而赵国的灭亡也紧跟其后。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