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门零分的自闭女孩,竟成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她妈妈做了什么?

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上,除了妈妈的爱,没有免费的事。一件都没有。”

很多人都提过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但是什么才是无条件的爱,又该怎么给?如何平衡爱与现实的关系,依旧是个让很多父母们进退维谷的问题。

今天想要推荐给大家一部多年前触动我心的电影自闭历程》,我觉得它给了我们关于接纳孩子的最好范例。

这部电影根据美国著名动物学家,同时也是自闭症患者天宝·葛兰汀(Temple Grandin)教授的成长经历改编而成。

(电影《自闭历程》海报)

天宝·葛兰汀(Temple Grandin),出生于1947年8月29日,4岁才学会说话,中学时候各科成绩几乎都是零分,饱受同学欺凌,还被称为“怪胎”。

但是,天宝却在1970年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1975年获得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动物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得伊利诺伊大学动物学博士,现任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她著作颇多,发表了200多篇专业论文。她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畜牧管理系统设计师之一,全美国有一半以上的牛栏设备都会使用她设计的产品,她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2010年,她入选《时代周刊》100位“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名英雄榜第五位。

(Temple Grandin教授TED演讲)

天宝的人生就像隔了一道分水岭,前者暗淡后者璀璨。很多人说她是天才,但电影里零零碎碎的母亲的镜头,才真正揭示了这个女孩创造奇迹的原因。

我不知道你怎么了,但我知道如何爱你

天宝的妈妈叫Eustacia Cutler,是4个孩子的母亲,天宝是她19岁时生下的第一个孩子。但是,初为人母的喜悦很快就被疑惑取而代之,天宝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Eustacia Cutler和天宝)

直到2岁她还是一言不发,她会莫名其妙地尖叫、摇晃,不允许任何人抱、也不理睬别人,脾气暴躁,甚至拿排泄物乱丢。但有时候她又格外安静,盯着手心里的掌纹长达几个小时。今天看来,这些都是典型的自闭症表现,但当时没有人知道。

1943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专家莱奥·坎纳第一次提出了“自闭症”的概念。那个时候,了解这个疾病的人屈指可数,更别说有效治疗了。

“我的孩子到底怎么了?”这个出身优渥、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女人,陷入了巨大的慌乱之中。

多方求医后,她才第一次听说到了“自闭症”这个名字,而且得到的解决方案是:无解。

丈夫看着天宝的样子很是嫌弃,嚷嚷着要送她去福利机构,这相当于是宣告要放弃她。幸而妈妈没有选择放弃,坚持求医,并得到了神经科专家的建议:正常治疗 语言治疗。

相当于现在的“融合式教育”,就是用对待正常孩子的方式对待自闭症孩子,并让她们积极融入人群和正常生活。

这是一种针对高功能自闭症孩子的治疗方法。幸运的是,天宝恰恰就是一个高功能自闭症患儿,无意间,妈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路。

为了让女儿尽早学会说话,除了她一遍一遍地教,还专门雇佣了一个保育员,陪着天宝和妹妹游泳、画画、说话、做游戏,进行一对一的互动。

她坚持送天宝入读正常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一旦发现孩子有行为偏差,就会立即和老师沟通,做出调整。她带天宝去剧院、星期日学校,让她和不同的人接触。

所以,从小天宝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一直到十多岁时,才从那些奚落她是“录音机”的同学、那些异样的目光中,知道自己的确有些不一样。

4岁那年,天宝开口说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句话。之后,能实现与他人的沟通,虽然还是有语言重复和刻板的问题。当有人问Eustacia Cutler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她的回答是:

那里没有魔术,只是尽我所能……一直没有放弃希望。

是啊,在那个人们对自闭症知之甚少,连医生都无计可施的时代,这个妈妈就像是个黑夜里的探索者,而引导她的就只是身为母亲爱孩子的本能。

看到天宝对自己毫无反应时,她只能强忍住失望和沮丧,安慰自己一句:“妈妈需要休息五分钟。”然后,再继续!

她从未期待女儿会像正常人一样,她只是把女儿的差异看做不同,那句“different,not less!”成了她说服自己、坚持下去的最大理由。

“Different, not less!” 多么强劲有力的一句话!自闭症又如何?她只是与众不同,并不是低人一等!

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妈妈对天宝的爱,又何尝不是一种理解呢!

天宝在自传里回忆童年时说:“我和妈妈的世界隔着一扇玻璃窗,我能看到、能听到,妈妈在窗外不停地敲打,我也很努力地想帮她,但是无能为力。”

这份想要融入却无可奈何的痛苦,如果不是得到了母亲的理解和接纳,恐怕真的只能落得自生自灭的下场。

而得到了妈妈足够爱和理解的天宝,也在努力理解自己,理解这个世界。

被爱包围的孩子,会自寻出路

她会遵循妈妈的要求,学会打招呼、懂礼貌,见到陌生人打招呼:“Nice to meet you!”虽然做得很机械,就像条件反射一样,但对不爱接触人的自闭症患者来说已经需要莫大的勇气。

她会理解妈妈做的每一个决定,哪怕是被单独留在寄宿学校,要面临孤独和恐惧,她也选择了接受。

她会学着把发泄恐惧和焦虑的方式从对外攻击变成对内安抚,发明了模拟拥抱的机器。

她会用积极的心态看待自己,那句“different,not less”也成了她的座右铭。她会不加掩饰地表现自己的兴趣,勇于表达自己的立场,甚至还成功地赢得了挑战。

而原本躲在孤独世界的天宝,在小心翼翼地探索现实世界边界的同时,也像金子一样发出了灿烂夺目的光。

第一个看到光的是天宝的姨妈。天宝对细节的观察力和对动物的天然亲和力,都被姨妈敏锐地发现了。她允许天宝肆无忌惮地躺在牛圈里打滚,允许她异想天开地研究和设计牛棚。

而第二个看到光的,就是在寄宿学校里遇到的自然科学老师。他发现了天宝独特的视觉思考方式,和别的孩子不同,天宝把语言、文字等等信息用图像的方式记忆,别人说的话在她眼里,是由一幅幅图片组成的,这也就意味着,天宝能对事物有更具象的、细节化的思考。

那一刻,天宝和妈妈第一次看到了“不同”两个字的准确含义,看到了“上帝关上门时留下的窗户”。自此,天宝一直称自己为“视觉思考者”,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她成功地考上了大学,并继续攻读获取了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打破人们对自闭症患者的认知。她设计出当时乃至现在最成功的畜牧管理系统,在食物和尊重中力求取得最大的平衡。她写书、写论文、做演讲,让更多人理解自闭症患者。

她的光,散发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原本看似没有出路的人生,走出了阳光大道。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源于妈妈无条件的接纳和爱,源于她在妈妈那里学到的看问题的视角:“different,not less!”

哪怕是看待牛这样的牲畜,她也愿意俯下身来、趴到地上,用“牛”的视角看问题,感同身受。

影片里,天宝在讲解设计的牛棚时有这样一句话:自然是残酷的,但我们不必如此,我们欠他们一些尊重。

对于终会成为餐桌上一盘肉的牛,尚且也想让他们每个个体获得基本的生命尊严,更何况是我们的孩子?

接纳、理解、尊重,应该成为养育路上最优先的课题。

父母的视角改变,真的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下一次当你为孩子不按你预想的路线发展而焦虑不安的时候,不妨想想天宝和妈妈的故事,从中汲取一些“无条件的爱与接纳”的能量,然后默默地说一句:“different,not less!”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928 字。

转载请注明: 门门零分的自闭女孩,竟成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她妈妈做了什么?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