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缺钱的东汉王朝
公元二十五年,也就是西汉王朝灭亡十七年之后,有着汉室血脉的刘秀在洛阳称帝,重新建立起来汉王朝。与其他朝代开国时政治清明,处处一片欣欣向荣不同,东汉王朝建国伊始便面临着严重的财政问题。
这一点可以从刘秀甚至无法发起一场大的对外战争看出来。东汉初年,当时的的长安附近崛起了一支羌族部落,这支异族部落在壮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汉朝发生了冲突。
而当时的汉朝由于财政捉襟见肘,为了节省开支,只能对其放任不管,从而给了这支羌族部落不断发展壮大的机会,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成为了威胁汉王朝统治的心腹大患。
正文
东汉王朝虽然是一个新的王朝,但改朝换代并没有给予它新生。东汉沿袭了西汉王朝的几乎一切制度,它的社会结构同西汉一样的老化与僵固,所以说东汉王朝不过是西汉王朝的延续罢了。
这种继承和延续下来的东西也包括“
光武帝的手段:清查土地户籍,精简官吏
汉光武帝作为开国皇帝,自然不想给后代们留下一个烂摊子。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他做了不少的尝试。
在古代,土地与人口是一个国家主要的财政税收来源,根据汉朝税制,田赋和人头税是财政收入的大头。
在公元三十九年,汉光武帝刘秀意识到,此前赋税承袭秦制,“
于是他下令全国进行大检查,重新核定户籍人口土地,可是这一件事遭到了地方豪强的强烈反对。
开源不成,光武帝又在节流上动起了脑子。为此,光武帝采取了精简官吏,合并财政的方式。以财政官员为例,光武帝通过合并少府、大司农、水衡都尉的权力,一口气就裁撤了数十名官员。《后汉书·百官志》中记载了光武帝精简官吏的行为:“
这种做法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却也大大压缩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明帝与章帝:试图收回盐铁专卖
光武帝之后,明帝与章帝时期,国家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社会达到了东汉最繁荣的水平,史称
明帝采取了开放民间经济、轻徭薄赋、严惩贪腐等一系列措施,对汉朝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降低了国家财政的压力,但东汉王朝财政不足的问题却一直存在,财政困局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到了章帝继位之后,他的第一个旨意就是效仿汉武帝当年的做法,试图收回盐铁专卖的权力。
但收回盐铁专卖之权,岂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盐铁专卖历来都被视作是一件与民争利的恶政,桓宽所写的《盐铁论》还摆在那里,作为刚刚继位的“新手皇帝”,章帝发出的收回盐铁专卖的旨意根本得不到响应,不得不草草收场了。
财政崩溃,安帝时期靠卖官挣钱
开国之初,东汉朝廷的财政虽然长期不足,但靠着降低官吏工资、在对外战争中保持克制以减少战争支出等节流手段也能勉强度日,可是到了安帝时期却发生了改变。
到了这时,文本开篇提到的羌族部落壮大到了东汉必须正视的地步,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永初三年,西羌攻破了汉朝临洮,外患至此,不得不兵戈相见。更雪上加霜的是当时的京畿地区出现了罕见的大饥荒,《资质通鉴》记载“
内忧外患之下,长期勉强运行的财政再也无法维持。根据《后汉书》记载“
事已至此,统治者自然再也无暇顾及什么颜面。在当时的三公建议下,安帝为了筹措资金,开始公开允许官职进行买卖,从关内侯到虎贲中郎将,只要花钱就能买官来做。虽然历朝历代都不乏买官卖官的现象,但皇帝公开允许却是极为罕见的事情。
卖官敛财,就像一剂慢性毒药,虽然缓解了一时困境,却也让本来就十分糟糕的吏治变得更加混乱。从那一刻起,东汉王朝其实就已经无药可救了。
东汉末年,昏招频出
“
以汉灵帝为例,他宠信宦官张让,宣称“
灵帝沿袭了先帝们卖官的传统,但和先帝不同的是,他卖官得来的钱并不是拿去充实财政,而是用来追求个人享乐。特别是他还建立了一个万金堂来储存自己的钱财,避免被用于公事。
中平二年,南宫遭火灾。在张让等人的撺掇下,灵帝居然“
结语
纵观整个东汉,历代帝王为了解决财政吃紧问题想尽办法,卖官、裁员、加税等等,但始终没有找到一个真正可行的根本性解决办法。
哪怕是雄才大略的光武帝都解决不掉这个难题,一代不如一代的后世皇帝们,又怎能指望他们有所作为呢?库中无粮还耽于享乐,东汉能传八世十四帝,享国一百九十五年,已经实属不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