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曾是巴尔干半岛上的强国,后来在民族分裂的内部环境以及他国势力的干扰之下走向解体,分裂出了6个国家,彻底从地图上消失。
在这6个国家当中,除黑山、斯洛文尼亚分别拥有293公里及47公里海岸线外,前南斯拉夫将近90%的海岸线,都被克罗地亚一个国家占有,算上岛屿总长约5835公里,而剩余国家没有海岸线和出海口,基本都是内陆国。
波黑也差一点沦为内陆国,但克罗地亚将佩列沙茨半岛一小段海岸线拱手相让后(长约24公里),波黑便拥有了可以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出海口“涅姆港”。
▲南斯拉夫各国分布(1991年)和涅姆港的位置
这个涅姆港的存在非常特殊,它横跨在克罗地亚领土之间,将其领土划分成南北两半。究竟,克罗地亚是如何继承大部分海岸线的?为何愿意将这24公里海岸线“让”给波黑?
前南斯拉夫地图有小欧洲之称,具有多民族、多宗教的特点,其主体民族是斯拉夫人的后裔。公元4-7世纪,欧洲爆发民族大迁徒,当时有一批斯拉夫人南迁至巴尔干半岛腹地定居,并在取代原始土著居民的之后,与其融合同化成新的民族群体—南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起源于波兰的维斯瓦河河谷地带,南斯拉夫人是斯拉夫人的南部分支
南斯拉夫人虽有着相同的族源与语言,但他们并没有往民族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反而逐渐演化出了多民族分支,这与巴尔干半岛的地理环境以及宗教文明脱离不了干系。
巴尔干半岛处在亚非欧三大洲的交汇处,濒临地中海、亚得里亚海、黑海等重要海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历年以来都是大国的必争之地,所以在这种强邻环伺的背景下,巴尔干半岛逐渐形成多方势力割据的政治局面。
加上其地表条件崎岖不平,大部分都是山地,导致生活在当地的居民都处在不同的地域,基本是相互隔离的状态,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聚集区,这才给了南斯拉夫民族区域性分散发展的条件。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的到来,成了南斯拉夫民族分化的催化剂。
南斯拉夫人迁入巴尔干半岛之后,其宗教信仰周边的影响。公元11世纪,基督教分裂出东正教与天主教两派,双方分裂势力穿过巴尔干半岛,以波黑作为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也曾经是东西罗马帝国的分界线,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罗马之后,东罗马帝国不断东征西扩,形成了强大的拜占庭帝国,延续罗马帝国的统治;而西罗马帝国因抵挡不住蛮族入侵,被蛮族攻陷占领最终灭亡。
拜占庭帝国势力囊括了南斯拉夫民族分布的东部(塞尔维亚、马其顿及黑山),所以受其宗教文明影响,居住在这些区域内的南斯拉夫人,全都信仰东正教。
而南斯拉夫人分布的西部地区(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处在日耳曼民族(意大利、奥地利)的势力范围内,生活在该区域的南斯拉夫人受其影响信仰天主教。
南斯拉夫各民族分支,形成了天主教与东正教两股宗教势力对立的局面。不过这种情况延续到14世纪就发生了转变,因为奥斯曼帝国入侵征服巴尔干,强制信仰鲍格米勒教(基督教异端教派)的波黑皈依伊斯兰教,由此催生出了波黑穆斯林民族,导致南斯拉夫宗教局势,从两教对立的关系向三教分野的方向发展。
▲南斯拉夫宗教分布,绿色区域信仰伊斯兰教,橙色区域信仰天主教,黄色区域信仰东正教
正是在特殊地理条件、复杂民族成分及宗教色彩的冲击下,南斯拉夫民族的各分支才逐渐形成自己的民族分界,并从部落联盟向建立国家的方向发展。所以中世纪时期的巴尔干地区,诞生出了若干王国,其中就包括克罗地亚王国。
拖米斯拉夫带领克罗地亚人,于公元10世纪占领巴尔干半岛的潘诺尼亚平原,并在统一南部沿海地带达尔马提亚城邦之后将二者合并,建立起独立的克罗地亚王国。而达尔马提亚领土,就是克罗地亚占据前南大部分海岸线的关键。
达尔马提亚位于亚德里亚海东岸,与意大利半岛隔海相望,拥有众多的岛屿及天然良港,一直以来都是强邻的争夺之地,被威尼斯,奥斯曼帝国以及奥匈帝国等强国先后占据。
威尼斯是意大利城邦国家,位于亚得里亚海顶部位置,是欧洲与地中海贸易通道的必经之地,所以凭借自己的地理优势从海上贸易中崛起。克罗地亚王国统治达尔马提亚时期,威尼斯的亚德里亚海扩张就一直受阻,过路还得向对方支付通道费用。争夺达尔马提亚对威尼斯来说很重要,是其建立海洋帝国的重要一步。
克罗地亚王国存在了一个多世纪,就因王室血统终结走向衰亡,领土被北部的匈牙利王国吞并,威尼斯为了抢夺达尔马提亚海岸,夺得亚得里亚海的统治权,与匈牙利王国展开了长达几个世纪的争斗。
公元13世纪,匈牙利在路易国王的带领下,占领了达尔马提亚的大部分城镇,威尼斯被迫与其签订停战条约,放弃争夺达尔马提亚的统治权。结果匈牙利王国内部陷入王位争夺战,无力再控制达尔马提亚,就把王权野心放在征服北意大利的身上。
为了寻求结盟关系,匈牙利把自己在达尔马提亚的所有权(仅限滨海城市扎达尔),卖给了威尼斯共和国,使其获得了征服达尔马提亚的合法性。威尼斯趁着匈牙利与奥斯曼帝国的作战时期,逐步将达尔马提亚据为己有。
奥斯曼帝国是14世纪崛起的,崛起之后向巴尔干半岛扩张,击败了匈牙利、拜占庭、保加利亚以及其他欧洲小国,逐步成为巴尔干半岛的“主人”,随后逐步想巴尔干半岛推广伊斯兰教,不少南斯拉夫人被同化成为穆斯林。
为了争夺地中海海上霸权,控制商贸商路,奥斯曼帝国又把扩张目标锁定在威尼斯身上,与威尼斯爆发了七次战争,将其统治的达尔马提亚占领。
▲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1683年维也纳战争爆发以前)
维也纳战争是奥斯曼帝国的命运拐点,奥斯曼帝国西征维也纳失败之后,国力由盛转衰,在桑塔战役中输给了奥地利,最后被迫寻求和谈,与多国签下了《卡洛维茨条约》(1699年),条约中不仅将匈牙利以及克罗地亚的大部分领土都划给奥地利,还把达尔马提亚重新归给了威尼斯。
达尔马提亚南部有一个叫拉古萨的地方,14世纪曾与威尼斯缔结过《扎达尔和平条约》,拥有相对独立的主权,所以达尔马提亚被威尼斯掌控之后,拉古萨还是保留了大部分的独立性,只承认威尼斯的宗主权。
▲粉色区域为威尼斯统治领土,褐色那一块就是拉古萨
威尼斯此次重获达尔马提亚之后,势力直逼拉古萨共和国。拉古萨担心领土会被威尼斯蚕食,索性把自己北端的一小块土地分给盟友奥斯曼帝国。目的是为了制造两地的缓冲地带,保证自己的领土安全。
而这块土地在达尔马提亚和拉古萨之间的地区就是涅姆,涅姆变成奥斯曼帝国领土之后,归给了波斯尼亚省管制,这就是波黑拥有海岸线的历史依据,之后还成为了波黑的永久组成部分。
奥斯曼帝国衰弱之后,欧洲争霸局势发生了改变,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下崛起。拿破仑为了角逐意大利,带领法军与控制意大利北部的奥地利发生了战争,并且中途还向威尼斯共和国提出结盟请求。
威尼斯当时扮演的是中立国的角色,所以拒绝了法国的结盟请求。结果拿破仑击败奥地利后,为了换取奥属尼德兰,与奥地利之间做了秘密交易,两国还为此签订了《坎波福尔米奥条约》。条约当中的秘密条款就是瓜分威尼斯,而威尼斯被拿破仑随便按了个反法罪名后,就被法国灭国了。
意大利战场胜利以后,拿破仑占领了奥地利和威尼斯的大部分领土,其中就包括克罗地亚和达尔马提亚。但后来在远征俄罗斯的过程当中兵败莫斯科,其建立的帝国霸权也随之瓦解,克罗地亚、达尔马提亚等地还没被法国“捂热”,就又流转到奥匈帝国手中。
奥匈帝国是一战战败国,一战结束后被肢解成若干个国家。由于威尼斯共和国曾经控制过达尔马提亚,因此后来获得统一的意大利也对这块土地提出领土诉求。战争期间英法为了拉拢意大利王国加入同盟国,曾允诺会在战后将达尔马提亚瓜分给意大利,结果意大利还是向协约国倒戈了。
而当时的巴尔干地区刚好刮起一股“南斯拉夫主义”,南斯拉夫各民族分支为了摆脱长期以来被外族(奥地利、匈牙利、威尼斯、奥斯曼等)侵略的命运,联合到一起争取独立。在塞尔维亚(战胜国阵营)的领导下组建了南斯拉夫王国,这是南斯拉夫人史上的第一次统一,而意大利只拿走了达尔马提亚的扎达尔。
南斯拉夫王国将达尔马提亚并入克罗地亚省后,基本奠定了克罗地亚的现代版图。克罗地亚海岸线是历史因素形成的,早在克罗地亚王国期间达尔马提亚就已经是他历史版图中的一部分,虽然被大国割据分分合合多年,最终还是在南斯拉夫王国时期重新合并到了一起。
南斯拉夫解体之后,克罗地亚顺理成章继承其“历史遗产”,拥有这五千多公里的海岸线。
▲1939年南斯拉夫王国将克罗地亚与达尔马提亚合并成“克罗地亚省”
三、南斯拉夫民族矛盾,波黑战争爆发
南斯拉夫王国成立之后,塞尔维亚民族企图建立霸权,不承认南斯拉夫其他民族的存在,硬是把克罗地亚等民族说成是自己的民族分支,还流放了很多反对大塞尔维亚的克罗地亚人,导致塞克两族民族关系非常紧张。
二战期间,塞尔维亚还领导南斯拉夫发动军事政变,退出法西斯轴心国,导致希特勒被激怒,德国纳粹当下便采取闪电战袭击了南斯拉夫,并利用克罗地亚对塞尔维亚不满的民族情绪,煽动其发起兵变。
▲1941年克罗地亚宣布独立,成立克罗地亚独立国,并且加入轴心国行列,成为法西斯政权的傀儡国家
纳粹集团只用了11天就将整个南斯拉夫王国控制,而克罗地亚的乌斯塔沙军队在王国灭亡之后,对塞尔维亚人、犹太人等民族展开种族大清洗。据统计,当时有4万犹太人及40万塞族人被乌斯塔沙残忍屠杀,这也是塞克关系走向恶化的最主要原因。
后来南斯拉夫在铁托的带领下复国。虽然南斯拉夫的民族矛盾,在铁托的统治下暂时得到压制,但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为铁托是克罗地亚人,扶持克罗地亚发展,把大屠杀行动的恶行全都推给纳粹,刻意模糊塞克矛盾,为之后的分裂埋下祸根。
铁托去世之后,南斯拉夫便成一盘散沙,各民族分支各谋其路分解出6个独立的国家。由于波黑的地理位置夹在克罗地亚与塞尔维亚领土之间,所以其民族构成除了穆斯林以外还有塞克两大族。南斯拉夫解体之后,三族在波黑独立问题上产生了严重分歧。
穆族和克族立场一样,都主张独立,不同的是穆族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而克族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塞族则不同意独立,他们希望塞族人都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主张与塞尔维亚国合并成新南斯拉夫,所以三族开始为各自的政治主张做斗争,最后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爆发了波黑战争。
波黑战争是南斯拉夫解体的产物,可以算是南斯拉夫民族矛盾的缩影,但他不单单只是境内三族的斗争,其背后还有西方势力的干扰以及塞克两国的介入。塞族的背后是以俄罗斯为主的东正教国家,穆族的背后是伊斯兰世界国家,克族的背后是则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国家。
除了西方势力的军事援助以外,塞克两国也都派出援兵为自己支持的一方作战,而波黑境内的穆克两族担心塞族一家独大,还联合到一起对付塞族。
波黑战争局势非常混乱,可以说是二战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地域战争,但最后在联合国的干预以及北约空袭塞族阵地下划上句号,而塞、克、穆三族领导人也签订了和平协约,决定一起共治波黑。
涅姆是威尼斯与奥斯曼帝国边界的产物,属于波黑的历史边界。波黑独立以后,变自然而然继承了奥斯曼帝国的遗产“涅姆”。
涅姆的地理位置临近克罗地亚,居住人口也基本都是克罗地亚人,但南斯拉夫解体之后,克罗地亚不仅没有强占涅姆,反而将其拱手相让给波黑。其中缘故与涅姆港的出海价值,以及穆克两族建立的战争友谊有关。
涅姆港没有出海空间,被克罗地亚的佩列沙茨半岛以及其他岛屿阻隔,如果克罗地亚不允许波黑船只进入国际海域,那波黑的这段海岸线就等于“形同虚设”。而穆克两族在波黑战争期间有合作关系,克罗地亚也给予过武力支持,所以不愿在一段价值不大的海岸线上与波黑起争执。
虽然出海空间不高,但涅姆港的存在还是严重影响了克罗地亚的南北交通,因为他将克罗地亚北部主体领土,与南部的杜布罗夫尼克隔开,导致克罗地亚要途径波黑才能互通。为了加强南北联系,克罗地亚决定修建佩列沙茨大桥,将截成两段的领土连接到一起。
波黑反对大桥的修建,因为他们在涅姆边境设立了边检站,长期以来都在对克罗地亚南北来往人员收取过路费,一旦大桥建起,克罗地亚南北往来就会畅通无阻,波黑将会损失很多利益,因此就以桥梁太低阻挡大型船只进入涅姆港为由,反对这个项目。
佩列沙茨大桥不只是克罗地亚的“统一之桥”,还是欧盟的资助项目,主要资金来源都在欧盟。但波黑一直都想加入欧盟,欧盟为了帮助克罗地亚重启项目,给波黑施加了不少压力。
再加上波黑与克罗地亚有个跨境大桥的项目——萨瓦河公路大桥,克罗地亚以不配合跨境大桥建立为要挟,警告波黑不要再阻拦佩列沙茨的搭建,最后波黑还是与克罗地亚达成了共识。但是波黑提出了大桥必须高于海平面55米的要求,避免影响涅姆港的通航,不过波黑根本没有高于55米的船只,这只是故意为难克罗地亚而提出的条件。
虽然佩列沙茨项目在欧盟的资助下顺利重启,但波黑境内民族党派对这一项目始终各持己见。因为波黑虽然是统一的国家,但其内部是三族分治的情况,穆族、克族及塞族会轮流执政。为了争夺执政权,他们便利用佩列沙茨大桥项目作文章,佩列沙茨大桥项目早就从克罗地亚与波黑之间的问题,转变成波黑自己的内部争议了。
长期作者|三木七
文史爱好者丨北美近现代历史研究方向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