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和李鸿章都是晚清中国的中兴名臣,有“一时瑜亮”之称。他们都是书生带兵,建功立业,拜相封侯,步入巅峰,人生轨迹竟然如此相似。鉴于此,人们喜欢将左宗棠和李鸿章进行比较。
1876年和1894年,左宗棠和李鸿章分别指挥了两场对外战争:收复新疆之战和中日甲午战争。结果是,左宗棠打赢了收复新疆之战,李鸿章打输了中日甲午战争。我向来不主张以成败论英雄,但不妨以这两次战争,来比较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不同。
左宗棠精心筹划准备四年,李鸿章挪用北洋水师军费讨好慈禧太后
为了收复新疆,左宗棠精心筹划准备了4年。
这4年间,左宗棠都干了些什么事情呢?
一是打通出兵新疆的通道。
1872年1月,左宗棠派徐占彪进兵肃州。经过一年多的艰苦作战,徐占彪攻克了肃州,为清军出兵新疆打通了通道。后来,左宗棠正是将肃州作为大本营,并祭旗正式出兵新疆。
二是多方筹措军饷。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打仗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情。为了筹备西征的军饷,左宗棠殚精竭虑。朝廷在国家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由户部拨款200万两银子作为西征军饷,但这点钱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左宗棠通过胡雪岩,累计向多家外国银行借了共计1875万两银子,解决了军饷问题。
三是整顿训练军队。
要收复新疆,没有一支精锐的部队可不成。左宗棠收复新疆前,手里有一支拼凑出来的军队,来源复杂。里面既有刘松山的老湘营,还有甘军、川军、豫军,以及金顺率领的八旗军等,相当于一个“大杂烩”。他们人数虽然比较多,可战斗力参差不齐。
左宗棠向来主张“兵在精不在多”,因此在打响收复新疆之战前,就对这支10万余人的部队进行了精简,最终缩减到5万余人,其中只有2万余人真正开到前线。随着,左宗棠又对西征军进行训练。
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西征军的战斗力。
四是准备军用物资。
在武器装备上,左宗棠在兰州建立兰州制造局,为西征军制造枪炮。在粮草上,左宗棠先期派遣张曜在哈密驻军,兴修水利,屯田积谷,解决了一部分粮草问题。与此同时,左宗棠建立了4条运送粮草的通道。
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之前又做了什么呢?
实事求是地说,早在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之际,李鸿章就看到了日本对中国的巨大威胁,提出了著名的“海防”理念,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为了应对日本,李鸿章甚至提出不惜放弃“塞防”,任由新疆被外敌侵占。
随后,李鸿章奉命组建了北洋水师,耗费重金从国外购买了一批舰船。北洋水师的实力一度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然而,这种实力是“纸糊”的。
一支近代舰队,除了坚船利炮等硬件设施外,还得从人员装备到制度建设,全方位打造先进的软件设施。
李鸿章这方面都做得一塌糊涂。
由于北洋水师许多管带都毕业于左宗棠创建的福建船政学堂,李鸿章担忧难以掌控舰队,便推荐从来没有学过海军的丁汝昌担任北洋水师提督。此外,李鸿章在北洋水师任人唯亲,拉帮结派,重用自己的亲属和淮系老乡。这样的做法,就是北洋水师内部人浮于事,勾心斗角,腐败成风。
李鸿章在用钱上几乎没有发愁过。从1885年到1895年,海军衙门通过“海防协饷”等名目一共为北洋水师筹集、划拨了2000余万两银子。可是,李鸿章为了讨好慈禧太后,挪用了约700万两银子给颐和园重修工程。这样一来,北洋水师就没钱添置新的舰船了。
资料显示,从1888年北洋水师自英国购进2300吨的致远号、靖远号巡洋舰,自德国购进2900吨的经远号、来远号巡洋舰后,不再添置新的舰船。当甲午战争打响后,北洋水师不得不以老旧的舰船迎战日本海军。
1894年,当朝鲜半岛战云密布,战争一触即发之际,李鸿章却表现出不可思议的犹豫和迟钝。驻扎朝鲜的清军不断向李鸿章求援,李鸿章一会儿要他们“要坚贞,勿怯退”,一会儿搪塞“静守勿动也”,一会儿安慰他们“英、法现已出场也”,总之,就是拒绝向朝鲜半岛继续增加兵力,错失先机。最初,日军在朝鲜的数量并不多,却通过不断增兵,占据了优势地位。
打不过日军,那就撤吧?7月10日,聂士成向李鸿章提出,建议清军先撤兵,以利于缓和朝鲜半岛的局势,朝鲜日军在各国干涉下也会自动撤兵。这条建议何尝不是无奈之举?李鸿章仍然没有采纳。
于是,在李鸿章的犹豫不决之中,驻守朝鲜的清军就陷于进退两难的窘境:打又打不赢,退又不能退,为清军在平壤战役中一溃千里埋下了伏笔。
战中:左宗棠坐镇前线抬棺作战,李鸿章贪生怕死一再避战
1876年4月,左宗棠在肃州祭旗,正式出兵,打响了收复新疆之战。
对于收复新疆之战,左宗棠势在必得。为此,他不顾64岁高龄,坐镇于肃州前线,靠前指挥。由于战前准备充分,选用了刘松山等精明能干的将领,采用了“先北后南”和“缓进急战”正确策略,使得清军势如破竹,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
左宗棠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夫”。他不但懂得行军作战,而且深谙外交的作用,并不比以外交家自诩的李鸿章差。
1871年,沙俄已经占领了伊犁。沙俄驻华公使对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发了一份外交照会,称:“只因回乱未靖,代为收复,权宜派兵驻守,俟关内外肃清,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克服之后,当即交还。”意思是说,只要清朝收复了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地,俄国就会将伊犁还给清朝。基于此,左宗棠打响收复新疆之战后,有意绕开了伊犁,不与沙俄直接对抗,避免落人口实。
左宗棠收复了除伊犁之外的新疆全境后,又按兵不动。他提出,既然沙俄留下了外交谈判的渠道,那么就不妨先走外交谈判这条路。清廷同意了左宗棠的意见,派遣崇厚到沙俄去,就新疆伊犁问题进行外交谈判。这些举措,让清朝政府占据了有理有利的地位。
当然,左宗棠善于利用外交,却不迷信外交。当崇厚在沙俄的恫吓下,竟然擅自与沙俄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后,左宗棠拍案而起,分析《里瓦几亚条约》的危害,建议清廷派遣曾纪泽出使沙俄。
沙俄不甘心“煮熟的鸭子飞了”,不断炫耀武力,增兵伊犁,并派军舰游弋海上。左宗棠毫不畏惧,再次领兵出征,并将大本营从肃州搬到哈密。为表示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决心,左宗棠随身携带一口棺材,抒写了壮怀激烈的一幕。
有了左宗棠的军队作为坚实的后盾,曾纪泽与沙俄谈判的底气足了许多。最终,曾纪泽与沙俄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陆路通商章程》,收回了伊犁等地,只是要赔偿俄国兵费900万卢布。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不是最好的结果,但对于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已经很难得了。
我们接着再看甲午战争爆发后李鸿章的表现。
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朝鲜丰岛海面不宣而战,袭击了增援朝鲜的清朝军舰“济远”号和“广乙”号,引发了甲午战争。
那时候,李鸿章在哪里?
李鸿章作为甲午战争的中方总指挥,从来没有到前线去,而是坐镇于直隶总督署,对前线将领进行遥控指挥。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总指挥伊藤博文在甲午战争爆发后,就带着大本营来广岛,靠近指挥作战。伊藤博文亲自参与甲午战争全过程,参与日本明治政府和大本营作出的重大决策,并且出谋划策,作出重大决议,对于整个战争起了决定性作用。
退一万步而言,李鸿章不到前线指挥作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也就罢了。可是,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打响后,仍然幻想用外交手段解决战争,希望英国、法国、俄国等列强进行干预。为此,他命令驻守牙山的清军不要主动攻击日军,“先定守局,再图进取”。
由于清军的保守,日军顺利完成了对平壤的四路包围,打响了平壤之战。清军总指挥叶志超不战而溃,连夜撤出平壤,在5天之内狂奔500里,一路逃至鸭绿江边。日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朝鲜全境,控制了甲午战争的主动权。
陆战如此,海战也差不多。丰岛海战后,北洋水师群情激奋,希望与日军决战。9月17日,一场更大规模的黄海海战爆发。在这场海战中,北洋水师浴血奋战,重创日军“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日军死伤500余人;北洋水师也损失了“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伤亡1000余人。
此战,中日双方打了一个平手。北洋水师没有伤筋动骨,在威海港内还有20多艘舰船,仍有与日军一战的实力。可是,李鸿章为了保存北洋水师的实力,竟然命令北洋水师躲进威海港内,不准巡海迎敌,将黄海的制海权拱手让给日军。
遗憾的是,李鸿章一味避战,并没有真正保护北洋水师。1895年3月17日,日军从陆路攻占刘公岛,躲在威海港内的北洋水师顿时成了“瓮中之鳖”,最终全军覆没。
至此,甲午战争之败,已成定局。
近年来,有人提出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由左宗棠去指挥甲午战争,由李鸿章指挥收复新疆之战,结果会怎么样?我们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左宗棠指挥甲午战争,至少不会输得那么难看;而李鸿章指挥收复新疆之战——这场仗恐怕是打不起来,因为,李鸿章是不惜放弃新疆的人,怎么能指望他为了新疆而作战呢?
【参考资料:《清史稿》《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收复新疆之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