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兵",我们会想到什么?是"兵不厌诈",还是冷血无情?是《三十六计》,还是《孙子兵法》?是莽夫,还是儒将?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能想到太多,从典故到著作,从大将到大战。或许,我们还能想到孙膑和庞涓。
在初识“膑”字时,“孙膑”经常被拿来举例。甚至很多人都是因为他才接触到了这个字。
《汉书·刑罚志》载“髕罚之属五百”。“髕”即“膑”,本指一种刑罚,故而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谈的便是"孙子膑脚"。这自然不是太史公分不清孙膑和"孙子",而是因为孙膑曾遭受了膑刑。而让他遭此折磨的,正是此后死在他手中的同门师兄庞涓。
当年,庞涓因嫉妒孙膑的才华而迫害他,按照犯人的规格在其脸上刺字,还将其膝盖骨挖出,导致后者从此羞于出现在人前,想去哪里只能乘车行动。那么,受到了这样奇耻大辱,孙膑是如何复仇的,他采取的手段有多狠呢?
孙膑和庞涓年轻时一同学于鬼谷子门下时,感情甚笃,当时任谁都想不到,庞涓在和孙膑交好的表象下包藏了一颗祸心。原来无论是天赋还是学习能力,孙膑都在庞涓之上,再加上孙膑出生兵法名门,师门之内所有人都对孙膑心服口服,久而久之同样成绩不俗的庞涓就对孙膑产生了妒忌之心,他怨恨孙膑在所有事上都压了自己一头。在二人学成之后,庞涓很快的就成为了魏国的将军,一时之间风头无两。于是顺风顺水的庞涓这时就假意邀请孙膑前往魏国,假借二人一同发展之意,实则是想在暗中坑害孙膑。
据史料记载,孙膑在魏国遭受到了庞涓残忍的对待,身心皆受到了伤害与摧残,但是孙膑此人内心坚定,没有就此倒下,反而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离此地,离开了魏国后的孙膑来到齐国后的孙膑随使者来到齐国,但因为身体的原因并没有得到赏识。是啊,一个脸上刺字的瘸子虽出身鬼谷子门下,又有谁会在乎呢?但孙膑并没有放弃,还是认为自己的学识和能力是有机会展现的,于是在一次赛马比赛上,他帮助屡次败给齐威王的田忌赢得了胜利,并在此时得到了举荐获得了齐威王的赏识,渐渐地获得了重视。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属国卫国,魏国出兵干涉,包围赵国首都邯郸,赵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采纳段干朋建议,兵分两路,一路直击魏国襄陵,一路救援赵国,意图达到既救援赵国,又削弱魏、赵两国的战略目的。
救援赵国的一路齐兵就由田忌与孙膑率领,田忌率军八万,本想与魏军正面“硬刚”,却被孙膑劝阻,孙膑献“围魏救赵”之计,建议田忌佯攻魏国平陵,实则率大军直击魏国首都大梁,田忌采纳了孙膑的建议。
派出两支小部队攻击平陵,庞涓中计,率军守卫平陵,待庞涓击败两支齐军后,田忌早已亲率大军逼近魏国首都大梁,庞涓惊怒之下率军回援,孙膑早有准备,在庞涓回援的必经之路设下伏军,一举击溃庞涓。
孙、庞二人当初系出同门,庞涓先在魏国为官,后来他把孙膑请到魏国,却又陷害他,致使他遭到了酷刑,脸上被刻字,膝盖骨被挖掉。不过,好在有一个齐国使者爱惜孙膑的才华,悄悄把他送到齐国,得到了齐王的重用。虽然都是两国交兵,各为其主,但是说孙膑内心没有复仇的烈焰,这也很难。
不过,孙膑复仇用了一种最风轻云淡,且又让庞涓崩溃的方式,那就是用在不经意间,用同样的计谋连续打败庞涓两次,以此将庞涓活捉,以此将庞涓逼死!这种心理上的“复仇”,远比肉体上的复仇来得更加可怕。因为要摧毁一个人,首先就要摧毁他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