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观察」从“杯中窥人”到“生活在树上”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因为大量引用名人名言和冷僻字词,让人看不懂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争议在舆论场产生,也一度存在于高考阅卷组内部。而在最终的复审中,作文审查组给《生活在树上》打出60分的满分成绩。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教授点评称“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

分数评价标准并不能说明一切,其实“满分”最大的褒奖是极具个性的文学表达,以及多元化的时代审美。这也是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人赞同作家马伯庸的观点,前述文章很难用“满分作文”或者“烂作文”来简单地评价。

每个人都在抱怨,每个人都在参与。高考涉及考生前途,“价值”60分的作文难免有不能承受之重。网络上流传的应试作文很多,简单总结背熟几个名人名言,经过排列组合,总可以套用在不同的高考作文题中。

千篇一律的文章很多,有趣的另类万里挑一。类似高考作文需要改革的呼吁早已屡见不鲜,只不过结果经常雷声大雨点小。由于套写作文安全、保险,即便有才华的考生也不敢轻易冒险写出自己真正想写的作文,高考场上敢“生活在树上”的文章罕见。

20多年前,《萌芽》杂志社创办新概念作文大赛,鼓励年轻人创意写作,影响力曾辐射全国中学生。大赛倡导的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其实是鼓励还原应试教育里,作文应有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区格。

那些年,有16岁的韩寒、18岁的郭敬明、19岁的张悦然,韩寒用一个小时写了“杯中窥人”,郭敬明感慨“假如明天没有太阳”,张悦然矫情又荒唐,却是朦胧又单纯的“早恋”故事。他们用流畅的文字和丰富的思想,用自我的表达打破了过往的套路,不再罗列堆砌、不再陈词滥调。

这是非常宝贵的青春记忆,也是打动所有人的变革的力量。

什么是好文章?规整的形容词、排比句,顺畅的起承转合,平淡无奇的大道理虽然惯常,却不一定都是好文章,云淡风轻的白描、歇斯底里的呻吟,晦涩生僻的旁征博引虽然稀有,却不该都被口诛笔伐。

时代前进,每一个年轻人都可能成为韩寒、郭敬明和张悦然。他们的文学素养普遍都提高了,看过很多书,去过很多地方,见识更广博,技巧、语言成熟许多。文化教育和物质条件的改变,让每一代青的文学积累、思考方式及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变化,可以“在树上生活”,也可以在地上唱歌。

多歧为贵,不取苟同。感受到文学的美,循着海德格尔的时间与存在,去“杯中窥人”,在“树上生活”又如何?

北京商报评论员陶凤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999 字。

转载请注明: 「西街观察」从“杯中窥人”到“生活在树上”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