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山西省的名山大川,多数人会想到的肯定是恒山、五台山和太行山。这三座大山由于历史的长期积淀,以景色人文为人所熟知。今天我们来看一座山,它同样位于山西,虽然没有恒山五台山那样深厚的底蕴,也没有太行山那样的雄浑,但是十多万日军苦战三年未曾越过一步,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幕,那就是中条山。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南部,黄河、涑水河间。横跨临汾、运城、晋城三市,居太行山及华山之间。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横广170公里,纵深50公里,因为山势狭长,所以称为中条山。它又何以成为日军志在必得之物,在历史上名震一时呢?事情是这么回事。
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中条山屏蔽着洛阳、潼关和中原大地,拱卫着西安和大西北,瞰视着晋南和豫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抗战时期,日军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前后战线太长陷入了困难境地。在希特勒闪击波兰、取得对英法作战的暂时胜利的刺激和鼓舞下,日军决定在山西中条山地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也就是中条山战役。
抗战时期,中条山战役是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山西范围内的唯一一场大规模对日作战。虽然最后在1941年的时候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从1938年起的三年时间内,日军十多万兵力苦战三年,始终未能前进一步。创下如此辉煌战绩的就是被誉为中条山铁柱子的第四集团军。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陆军先后编成40个番号的集团军参加对日作战。大家都知道,抗战时期川军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同时期其他中国军队也未必逊色多少。第四集团军的番号后来划归了第二战区,集团军总司令是孙蔚如、副总司令为李家钰,这支主要由杨虎城的十七路军等陕西士兵组成的非蒋介石嫡系部队,却让日军吃尽了苦头。
这些陕西子弟兵号称冷娃,虽然武器装备落后,受到中央军排挤,但是坚守在中条山三年的时间里,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三次进攻。以牺牲两万多人的代价使日军不仅未能踏进潼关一步,而且付出了惨重代价。仅“6·6”会战一役,日军排长以上军官的骨灰盒层层叠叠垒堆了1700多具。
整个抗战时期,日军耀武扬威,唯独在中条山碰壁三年未曾西进一步,无奈的称其为盲肠,认为拿不下中条山,日本就是得了"盲肠炎"。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曾亲临平陆慰问第四集团军官兵、热情盛赞陕军为"中条山的铁柱子。"为此,有音乐家曾谱曲赞美道:"中条山,高又高,它是我们的齐格菲,它是我们的马奇诺……"
后来虽然被调离中条山地区,但是第四集团军的将士在全国的抗日战场上也浴血奋战,毫不退让。曾经担任过第四集团军副总司令的李家钰在豫中会战的时候壮烈殉国,这是八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在第一线督战,死战不退后第二个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后被追赠为二级陆军上将,准入祀忠烈祠,举行国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