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正常的教育教学。不太熟悉的线上教学方式、无法面对面沟通的限制、疫情引发的亲子关系紧张……这些都是摆在师生面前的挑战。
对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简称亚太学校)的师生而言,9月恢复线下教学的那一刻,是他们的“毕业季”。疫情期间写给家长和孩子的139封信、创作录制66个成语故事……带着这些“毕业设计”,老师用更开阔的眼界在成长,带领学生展开了一段全新的学习旅程。
经历了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老师们提升了教学技能、开阔了眼界。
正月初五决定提前回京录制网课
在此次疫情中,亚太学校师生的经历是一个缩影。在这所涵盖了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的学校中,小学、中学的教师们面临着来自各个年龄段孩子和家长们的问题,不断优化线上的教学模式、尝试全新的家校沟通方式,甚至还成为了家长和学生的调解员、心理咨询师,和他们一起共渡难关,一起收获成长。
2020年1月29日,正月初五,武汉关闭离汉通道的第6天。人们还处于对新冠疫情的恐慌中,在新疆陪父母过年的刘琳却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回北京。
刘琳在亚太学校担任七年级英语老师。当时,疫情刚起,没人能够确认春季学期是否会正常开学,也担心北京是否会关闭公共交通,大家都只能等通知。但刘琳决定,尽早回北京,“北京有我熟悉的环境,有网络和一切资源,比较让我安心。”
她的选择是对的。刚到北京,刘琳就接到了西城区教委录制网课的任务,一切都在为2月17日不能正常开学做准备。“人在北京,至少心里踏实了”,刘琳开始了每天与教研员打磨网络录播课程的忙碌工作。
3月,录播课就陆续在网上播出了。4月,线上开学。亚太学校也根据北京市的统一教育安排、启动了网课的在线教学。
但刘琳最初的感觉却是“迷茫”。“给学生提供录播课时,你不能确定孩子们是不是认真在学,学的效果怎么样,但通过网络会议平台线上授课,又该怎样确保一堂课把每个学生都点到,怎么了解没点到的同学是否在认真听呢?
然后是“着急”。刘琳发现,刚开始在线教学时,学生们虽都参与了,“但上课时喝水、离席、趴着,干什么的都有”。宅在家上网课的时间越久,学生们的心态越放松,老师们却越来越着急。
“学生的时间特别宝贵,如果被浪费,不但没有任何收获,甚至会遗忘以前的知识,那就是负增长;如果孩子连续多天都是负增长,就落下一大截。”
139封信 化解沟通难题
刘琳还发现,居家学习以家长辅助为主,老师们虽然增加了和家长沟通的环节,但沟通方式琐碎且不系统。
于是,“写一封信”的灵感在刘琳心里蹦了出来。在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刘琳则决定试试用最传统的方式解决沟通难题。
她的第一封信是告诉家长不要焦虑,“老师始终和你们在一起经历疫情难关,也一直在这里陪伴着你们,如果有问题,随时跟我们联系”。
疫情时,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的老师用”写信“的方式培养学生、家长一起度过难关。
从那开始,刘琳的每日工作安排中又多了一项。每天早晨7点半,刘琳和学生们全员上线,开麦早读。白天,线上授课,批改学生作业;傍晚,静下心来给家长和学生们写信。刘琳的信越写越具体,不仅包含当天网课的知识点、易错点,学生的新进展,信里还有优秀作业展、当天评出的英语之星。
在居家学习了差不多一个月,家长们逐渐面临复工压力,和孩子的矛盾也凸显出来。刘琳发现,学生菲林(化名)的作业质量突然下降了。“当时跟家长谈了一个多小时,感觉到家长在向我们求助。”刘琳记得,菲林的母亲向她倾诉说,孩子不愿意和家人沟通,开始沉浸在手机里,不愿意学习不愿意练琴,和父母多次爆发争执,甚至冷战。
从家长的叙述中,刘琳敏感地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是“孩子太孤单了”。“孩子们本来应该在操场上奔跑、教室里交流。但疫情居家学习期间,没有班集体去促进孩子们成长。”刘琳发现,这是孩子们在疫情期间普遍出现的问题,他们想念同学、想念老师,网络交流并不能让他们得到慰藉,“孩子们不快乐了”。
刘琳当即提笔给菲林写了封信。在信里,她告诉孩子,这场疫情中父母非常辛苦,很多家长不得不冒着风险去上班,只因为他们想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确保你们衣食无忧。“你没有看到父母在外忙碌的身影,也没有发现他们带着一天的疲惫回家,只因为他们想让你安心学习。”刘琳告诉菲林,虽相隔很远,但老师永远和你在一起。
紧接着,刘琳又向所有家长发出了一封信,告诉家长如何与迈入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如何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
“信的魔力还是挺大的,我可以在信中讲学习的道理、和父母相处的道理,说说我心底的话。”刘琳说。有心的家长每天都打印出来和孩子读信、分享。学期结束时,一名家长给刘琳看了一大摞纸,她才发现,整个疫情期间,自己居然写了139封信,不知不觉间攒下了这一摞厚重的“情感”。
亚太学校中学德育主任王璐说,在疫情期间学生家庭暴露的问题很多,老师们应对的最大挑战就是来自于上述家庭的突发事件。“每天早晨,老师们在网络直播室中都会点名,若有学生未按时出现,老师就得一个个打电话询问,并及时关注学生的异常变化,及时处理。”
七年级班主任刘鹏也深知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他说,初中学生到了青春期,这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孩子开始关上房门,拒绝让家长了解自己。“有家长会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把门关上了怎么办?孩子不出来怎么办?我就一步步教他如何应对。并跟孩子主动沟通。”刘鹏感到,家长有时更像孩子,对老师格外依赖。
66个小故事教学挑战让老师眼界更开阔
除了家校沟通,疫情期间,所有课程转到网络平台,老师们也面临着业务上的全新挑战。
王璐介绍,学校此间曾做过相关数据统计,全校教师400余名,其中80多名老师是班主任,在不能面对面的在线教育中,家长会频次、班会频次都在增加,除了学科业务,其他事务准备、沟通及反馈收尾等工作数不胜数,所有班主任每日工作时长都在11个小时以上。
为了保证在线教育的活泼又能够做到德育教育,老师们也琢磨出了许多新创意。比如,亚太学校一年级班主任贾文丛从“成语教学”入手根据时间顺序编写成语故事,在傍晚7点半的课堂上讲解,不知不觉,在疫情期间已经编讲了66个历史小故事。
“刘禅一边舞蹈一边说,此间乐不思蜀啊!司马昭哈哈大笑之后,放下酒杯,说人之无情,基于此啊。这就是成语乐不思蜀的典故。”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贾文丛现场表演了一段。这个1米八多的男老师,一改平时的严肃,瞬间“评书曲艺家上身”。
新学期的总结汇报时,哪些软件适合做直播,哪些软件适合开班会,老师们都掌握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老师们的眼界更加开阔,他们在制作自己课程时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其他老师的课程设计,可以把眼光放到全国,在教学质量上有了全新的提高。”
王璐说,疫情期间,不仅学生们在学习,老师们也在学习,来自于教学能力和师生情感的挑战确实让老师们收获很多,“这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在成长。”
同题问答:
Q:回顾2020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贾文丛:最大的收获是我能很顺利地利用线上教学形式给学生们补课了,如果哪个学生因为生病等原因请假,我就随时可以在课后给他开一个视频补课。
新京报记者 刘洋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