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趟艰难的旅程,就算出生在一个好的家庭里,也不一定能保证未来的发展一定是好的。"命运"是一个非常玄乎的代名词。
我国抗战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党员,他的名字是陈锡联。他是一位才能卓群的将军,曾带领士兵们在战场上披荆斩棘、战无不胜,抗战最终取得胜利离不开他的功劳。
他曾有过两任妻子,共同养育的几个子女命运都不太相同,有的年幼夭折,有的飞黄腾达。
接下来将要介绍的便是他们一家的故事。
陈锡联
十四岁,放在如今是学生正在念初中、愉快地享受青少年时光的年纪,而那时的陈锡联早已披上军戎、参加红军。
虽然年纪小,但是陈锡联为人机智、做事果敢,打起仗来有勇有谋。
年纪轻轻的他在队伍中取得了不少成就:18岁时就当上了团政委;在反三路围攻作战中作为指挥官,领导部队打了许多个漂亮仗,击退了众多敌人。
陈锡联也因此荣获了"小钢炮"的威风称 了红四方面军最年轻的师级干部。
这是陈锡联所热爱的事情,所以他用心投入去做到极致,也因此收获了可喜的回报。
陈锡联是一个让日军闻风丧胆的将军。
在抗战初期的时候,著名的夜袭阳明堡战役由陈锡联指挥。在这场战役中,陈锡联不但带领队伍打出了八路军的威望,更因此有力地支持了太原会战。
这次战役的胜利就好比一次开门红,让陈锡联及其队伍信心倍增。所以在以后的抗战战场上,陈锡联总是怀揣着无与伦比的勇气与自信,同敌人殊死对抗。他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几乎到了
战无不胜
的状态。
待到抗战胜利之时,他已经凭借着显赫的战绩和功勋,顺利地成为了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三纵司令员。
在之后的战役中,他更是愈战愈勇。
他和刘邓大军共同率领部队进军大别山;在豫北战役英勇杀敌;在淮海战役中,和兄弟部队共同配合一举歼灭黄维兵团。
这些战役取得的胜利,很大程度地削弱了敌人的力量,打击了敌人的信心和勇气,同时为我们的队伍增添了必将胜利的信念,最终推动了抗战的全面胜利。
"陈锡联"这个名字,虽然在现如今很少被提及,但是我们仍需要铭记他在抗战中的付出和成就。
新中国能获得诞生,其中的一份力便在于陈锡联。
那么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的他,回归到个人生活又是怎么样的呢?他的妻儿的发展情况又是如何?
陈锡联与妻子王璇梅
1949年2月,陈锡联作为二野第三兵团司令员,带领部队参加渡江战役。这场战役取得成功以后,他在上海短暂休整一段时间。
在此期间,陈锡联因为陈赓的牵线,成就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王璇梅是陈赓的妻妹,陈赓也将她看作自己的亲妹
,对她的人生大事也保持着一份责任心。陈赓怎么会有撮合二人的想法呢?是因为王璇梅那时刚从华北大学毕业,准备南下参加红军队伍,她经过上海时就请假回家探亲,这段时间也正好在家里。
陈赓看到王璇梅已经完成学业,同时也到了该嫁人的年龄,陈锡联正好也在上海,要不就安排两个人见见面试试看?没想到第一次见面,二人就已经情投意合了,感觉彼此是合适的选择。
没过多久后,两人便顺利结为夫妻。
其实在之前陈锡联曾经结过婚有过妻子,也生下了一个儿子。但是在两年前,妻子张氏患了恶疾,不幸去世了。所以在第二次婚姻里,陈锡联也把和前妻的儿子交予王璇梅一同抚养。
陈锡联与王璇梅可谓是相敬如宾的一对和谐夫妻,两个人的生活十分幸福。
对于陈锡联和前妻所生的儿子,王璇梅也是没有怨言地尽心尽力地带着。只是无奈孩子从小体弱多病,其次又因为陈锡联工作很忙,所以孩子在母亲去世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
王璇梅也没能照顾多长时间,这个可怜的小孩不幸患上大病,最终夭折了。陈锡联后来想起这个儿子,都非常伤心、不胜惋惜。
陈锡联的其他孩子
陈锡联与王璇梅相识结婚的时候,已经来到了新中国成立的前期。
大家的日子都逐渐好了起来,他们两个人的日子也一并步入正轨,共同生下了三子一女一共四个孩子,各自的发展也都非常不错。
1950年,
长子陈再强
出生了。中学毕业后的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便顺势留在黑龙江,在黑龙江边防部队就职,一步步晋升,后来调入沈阳军区审计局担任领导,还没退休的时候就已经升为大校军衔了。
1951年,也就是生下大儿子的第二年,
次子陈再文
出生了。他从小就对飞行有着超乎寻常的执念,最喜欢的玩具就是飞机模型,所以他一直都很渴望能成为一名飞行员。
陈再文在十几岁参军入伍,后来进入空军学校进修学习,毕业后很顺利地成为了一名飞行员,实现了自己个人的梦想。其实他本来应该大有前途的,可没曾想到天不遂人意。1982年4月,陈再文在一次执行飞行任务的时候,因为遭遇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了,那时他才刚好32岁,实在是太令人遗憾了。
1953年,
小儿子陈再方
出生了。他16岁参军,70年代曾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进入总装备部工作,在那里工作了20多年,2004年授少将,7年后晋升为中将。可以说,陈再方是所有儿子里发展得最好的了。
唯一的女儿是陈再红。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所以她从小备受家人的宠爱,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陈再红从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和哥哥们一样从军。她选择了投身于教育事业,从老师做起,
几十年来为国家培育出数不胜数的优秀人才,是一位非常卓越的教育家
。
文/史海观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