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是永远滚滚前行的,而从古至今的许多历史流传至今,也给予了人们相当程度的警示作用,就像是唐朝宰相魏征所说的,历史如明镜一般,不仅仅可以照射人们的过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人们的未来,因此历史并不应该仅仅是存在于书上的文字,而是真正警醒人心的力量。
在中国的封建王权统治史上,出现过很多形形色色的人才,这些人有着一颗不服输不信命的决心,并且决定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掌握封建的王权统治,这些人,就是中国历史政治史上重要环节的组成者——起义农民。
按理说,这些农民揭竿起义,理应得到关注和尊重,但是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学家、百家讲坛的主讲人的易中天却对这些农民极度排斥,甚至放出“农民起义我一个不写”的狠话,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心存偏见
作为百家讲坛的主讲人,易中天的能力和学识资历,长期以来都是受到观众和学术界的认可的。而他本人在中国历史研究方面也是颇有建树。但是如果是百家讲坛的忠实粉丝,不难发现,博古通今的易中天先生似乎却又一个谈之变色的禁忌——农民起义。
这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所谓的知识单一,而是易中天先生确实对于中国史上所有的“农民起义”都存在着不止一点的偏见,甚至当众表示:“农民起义我一个不写。”
很少能够在历史学术界谈到这样的争论,因为大部分学术观念之中,历史学家将农民起义定性为一个朝代的转折点,而农民起义也确实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朝代的现状。
一个木桶能够装下多少水,并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木桶的短板。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是如此,即使放到现在,通常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水平的,也并非是这个国家的富人的生活水平,而是普通国民甚至是底层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理,在中国古代,农民是社会的主体,农民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反映着一个朝代的发展。
究其根本,农民起义的原因是因为国家无法给予自己有效的生活保障,走投无路,才会放弃安稳的生活,甘愿铤而走险反抗统治者。因此,农民起义的本质就是因为国家的生活幸福度太低。
以此看来,农民其实也相当于古代中国的一面镜子,照射着这个国家的基本生存水平,从这个角度看来,毫无疑问,农民的作用和意义都是非常重大的。
但易中天在他的史学研究中却没有提及农民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这是对历史的歪曲。很显然,在古代,底层生活人民一直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历史上也是国家的主体,是不容忽视的。
二、“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面对众多来自各界“有失偏颇”的指责,易中天也对自己从来不写农民起义的问题作出了主观评价——他认为,农民起义并没有任何的促进作用。
很显然,一个国家想要得到发展,首要任务是得到生产力的进步。没错,农民起义直接导致了政权更迭,但并未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农民起义谈何正面意义呢?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难道时局动荡就是农民起义带来的作用吗?
要知道的是,封建的年代里中国农民并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以中国最为声势浩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为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即1851年到1864年之间,太平天国的政权一直牢牢地掌握在洪秀全和杨秀清两个农民出身的人身上,他们的领导思想和政治作风也非常显然易见的带着强烈的农民色彩。
而要明确的是,在这短短的十几年之间,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基本都开始注重资产阶级的领导,仅仅在政治思想上,太平天国就要落后其他国家一大截,被时代淘汰是注定的。
即使太平天国运动成功了,也不过是推翻了一个封建阶级,完成了另一个封建社会的建立,他们的思想不会产生任何的变化,农民们也不会得到任何的生活改善,本质上是换汤不换药的。
三、双刃剑
而更加具有强烈的反面意义的是,农民起义对于整个社会都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战争带来的伤害和损失放到今天依然是对社会发展的一记耳光,农民起义只会减慢生产力的发展,而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到头来受苦受累的还是底层生活的老百姓。
于是老百姓们再次揭竿起义,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当然,这并不是说农民起义没有带来正面意义,农民起义对于社会的正面意义还是非常大的。即使在中国的历史上,很少有最终能够起义成功的农民起义活动,但是他们的出现也是对于统治者的一个警告。
虽然每次农民起义都收效甚微,但统治阶级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必然会减少对农民阶级的剥削。正是由于统治阶级的让步,社会才得以恢复,生产力才得以继续发展。
虽然农民起义的贡献和成就是有限的,但我们不能否认它的积极作用依然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而农民起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敲醒了那些“何不食肉糜”的封建阶级统治者,或多或少地让他们开始逐渐关注起来了社会底层的生活状况,因此,农民起义并不是一个不可以讨论的话题,而值得所有人去纪念。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没有谁生来就比谁高贵,无论在什么朝代,人们都应该有完全相等的地位和灵魂。农民起义的勇气可嘉,虽然在这个时代,这种行为已经不值得提倡和学习,但是在千百年前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强烈的封建枷锁的年代,农民起义的意义,依然值得人们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