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北大医学办学109周年系列活动――首届北京大学青年医师奖颁奖大会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行。与以往评选主要考核科研能力有所不同的是,此次北京大学医学部第一次推选出临床“杰青”和临床“优青”,开创了中国临床医学评优的一种新模式。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受北京大学医学部邀请担任评审委员会专家并代表评审专家发言。颁奖仪式后,霍勇结合自身近40年从医经历,讲述了他对青年医师成长发展的经验感悟,提出青年医生不仅要注重自我提升,也要注重带动团队、学科的创新发展,真正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苍生大医”(点击观看视频)。
霍勇认为,成为青年临床医师榜样,应该从临床“绝活”上体现自身水平,这其中既包括“一招一式”的过硬临床技能或手段,也包括在诊疗及科研工作中的创新思维。要着眼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多做思考、实践和尝试,通过医学创新更好地服务临床、服务患者,补足短板,带动学科发展。
霍勇表示,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经历三个培养阶段:第一阶段应打好“基本功”,学好自身专业课程内容,掌握最基本的医疗知识并进行灵活运用;第二阶段应注重发挥“带动引领”作用,将自身成长与团队、学科发展同振同频,推动一个领域的创新发展;第三阶段应“迈出去”,不能仅停留在自身行业领域之中,有作为的医生,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的医疗健康事业贡献更强大的力量,把自身专业知识融入国家政策,真正推动医生行业与社会需求、公众需求紧密结合,这是成为一位“苍生大医”必须迈出的一步。
回顾近40年的从医历程,霍勇感慨道:“我的成长历程其实也符合当代青年医生的发展路径,那就是时刻督促自我成长、引领学科共同成长、融入社会发展再到从国家层面助力健康事业的进步。”
青年时期的霍勇,通过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并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回国并运用到临床当中。在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的20年及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期间,他始终致力于推动各医院各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如通过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将冠心病介入技术推广到全国各地,将“普及、规范、提高”的理念根植在心血管医师群体当中。2016年,霍勇开始承担我国心血管医师专科培训工作,通过专科培训体系建设,帮助心血管内科医师全面提升救治能力,有效推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
谈及自身的多个角色,霍勇提出,这些角色之间有一个共同内核――“我是医生”。因为自己的医生身份,才能够成为一名教育传播者,去做好医疗技能传递和学术传播;才能够成为一名健康事业践行者,助力我国的健康政策实施;才能够成为心血管防治体系的推动者,促进国家医疗体系的发展和建立。“我是一名医生,我最喜欢患者叫我霍大夫,我希望能够在做好医生的本职工作时,不断拓展和超越自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众,服务于国家发展。”
在寄语所有新时代的青年医师时,霍勇表示,青年医师要珍惜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成长,标准化培养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打好临床“基本功”,不断强化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进而带动身边的人及整个学科的发展,做好名副其实的“苍生大医”。
据了解,本次北京大学青年医师奖颁奖大会着眼于临床一线青年医师,旨在通过评选树立青年临床医师榜样,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北大医学青年医生的成长。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医学部党委书记陈宝剑,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乔杰院士等出席此次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