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4月5日,一代风云人物蒋介石因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逝于台北市阳明山官邸。几天后,在他的葬礼上,有一位老人前来吊唁,宋美龄特意安排秘书将他引至蒋介石的遗体前,做最后的道别。只见,这位老者俯下身去,轻抚水晶棺,他的手指微微颤抖,神情凝重。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了“西安事变”的少帅张学良。张学良的来到立刻在现场引发了不小的轰动。随后,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到了他送来的挽联上。在蒋介石的葬礼上,张学良送出16字挽联,蒋经国看后脸色苍白。
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关系非同一般,可以说如果不是张学良,很难说蒋介石能取得北伐战争的彻底胜利和能够迅速的在名义上统一中国。
1928年12月29日,身负国仇家恨的张学良对日本人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毅然决然宣布东三省易帜。东三省服从国民政府,蒋介石不费一枪一弹,使张氏父子长期稳固统治的东三省归属南京,结束了民国以来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首次帮助蒋介石完成了国家的“和平统一”。
1930年的中原大战,张学良再次选择了助蒋介石一臂之力。他发出“和平通电”的巧电,率军入关后,阎、冯集团瞬间土崩瓦解。在历史前进的紧要关口,少帅又一次助蒋成功,巩固了蒋介石的统治。中原大战如果张学良不参与助蒋,蒋介石虽然也可能会取胜,但是代价会大很多,时间会更长久,人民也会遭受更大的战争苦难。
张学良两次助将有功,蒋介石对他很是感激,待他不薄,感慨道:“得友如兄,死无憾矣!”中原大战后,老蒋任命刚刚而立之年的张学良为全国陆海空军副司令,威镇北方八省二市,地位、声望直线上升,成为活跃在中国政舞台的新星。中原大战后的张学良,实力和声望达到了其人生的顶点。
两次相助,蒋张结盟,关系日深,亲如兄弟。1930年9月,张学良带夫人于凤至到南京。期间,宋美龄与于凤至结拜为干姊妹,蒋介石与张学良结为异姓兄弟。
然而,好景不长,“九一八”事变后,身负骂名的张学良,为了促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为了“逼蒋抗日”,张学良与杨虎城将军,联手发动了“西安事变”。
事变和平解决后,少帅亲送老蒋回南京,回到南京的当天,张学良就遭到蒋介石的软禁。从此,少帅开始了他长达54年的“囚徒”生活。对此,张学良曾说:“我的生命在1936年的12月就结束了。”
张学良被软禁后,曾多次暗示蒋介石,希望能“冰释前嫌,放他出来”,但蒋介石依旧心如磐石,一定要让张学良软禁至老死的那一刻。据说,蒋介石临终前曾对儿子蒋经国千叮万嘱:“你不可放虎,一定不能放那只东北虎归山,不然会遭来祸患。”
张学良在得知蒋介石的临终遗言后,心里是十分的愤懑。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4月8日,张学良和夫人赵一荻前去吊唁,在葬礼上,他送去了亲手题写的一幅挽联。挽联写道:“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仇雠。”
这16字挽联挂出后,立即引起了当时在场众人的惊诧,蒋经国看到这16字挽联后,他脸色苍白,一语不发。
张学良的这16字挽联,准确揭示了西安事变前后,二人之间的非同寻常的矛盾统一的关系,也道出了二人一生的恩恩怨怨。有人说,这十六个字正是张学良与蒋介石复杂关系的写照,也有人说,这16个字远远没有写尽两人的恩怨纠葛。
张学良在晚年口述历史时曾说:“西安事变的秘密就是四个字,翻过来调过去。蒋先生说是‘安内攘外’,我坚持‘攘外安内’,就是倒过来。所以我在蒋先生去世以后,我写有一副16字挽联:‘关怀之殷情同骨肉,政见之争宛若雠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