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9日,联合国大会宣布:每年的10月11日为国际女童日,意在给世界各地的女童一些特别的关注和保护。今天,是第十个“国际女童日”。
女性一直是相对的弱势群体,即使在当今社会呼吁男女平等的大背景下。女性成长环境堪忧,求职路遭歧视等等,都是真实存在的问题。在养育女孩的路上,家长更要多用心,多费心。
吾家有女初长成,女孩养育“三答疑”
我家是两个儿子,养育路上遇到一些难题,但好在都能一一化解,过程中我也在不断感慨:“幸好不是女儿,怕遇到的问题更多!”相比较男孩,女孩需要更多的呵护,尤其是在早期教育中。
1、 “妈妈,我的身体和你一样!”
孩子进入3岁以后,对自己的身体越来越感兴趣,总是想摸一摸,看一看。觉得很有意思,好像哪里都很有趣。
姐姐家是女孩,跟我说,有次女儿叫嚷着:“妈妈,我的身体和你一样!”把一旁的姐夫弄个大红脸。其实,我儿子也有过类似的问题,在介绍他的小身体这件事上,我巧妙转嫁给老公,毕竟自己开口有些羞涩,再说我和他俩身体有不同。
后来姐姐说,跟女儿介绍身体知识是很有趣的,她问题多,但就像小时候的自己,算是给童年的自己一个回答。
2、 “妈妈,他打我!”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跟其他小朋友相处过程中,女孩明显占弱势,不管是从体力上还是性格上,难免遇到被欺负的情况。
大宝幼儿园的孩子中,女孩较少,有些男孩比较调皮,喜欢欺负小女生。有次我接大宝回家,听到一位小姑娘跟妈妈哭诉:“妈妈,他打我!”这位妈妈显然很局促,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她回了女儿指向的小男孩一记白眼,转身拉着孩子离开了。
李玫瑾教授认为,孩子被欺负了,一定要还回去。这点很多教育专家都不认同,觉得这不是家长斤斤计较、挑事儿吗?我觉得这种做法和说法是可行的。
就像李玫瑾说她的外孙,在幼儿园被其他小男孩抱起来扔,结果磕到了凳子上。她则告诉外孙,如果他再抱你,就拉着他的耳朵,他感到疼,就会停止了。
我认为,这种方式简直不要太好,很多时候家长只关注结果,孩子被欺负了,疼不疼,怎么处理,却忘了,教给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才最重要。孩子能保护自己,远比受欺负了回家哭来的好,尤其是小女孩。
李玫瑾教授认为,你不打回去,孩子用自己的惯性思维,觉得你好欺负,以后可能会总受欺负。所以,学会保护自己,面对问题想办法化解,比你只会哭着找妈妈要来的更有效果。
3、 “妈妈,我害怕!”
女性体内的荷尔蒙和男性不同,雌性激素分泌过高。再加上从原始社会时期开始,一直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情况,性格上多胆小、急躁,而男性在进化中变得越来越勇敢。不过,现在主张男女平等,男尊女卑的现象逐渐在减少。
但小女孩还是比小男孩更容易感到害怕,尤其是黑暗、困境等,思维相对男生活跃度较低,很容易慌乱。
这时候家长要教给孩子的,不仅是你要勇敢,还有面对问题的能力。比如增强体育锻炼,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增强内心的强大感,勇敢积极的去面对问题。
请给予她们说“不”的权利
说不,就是一种拒绝,我们总在教孩子分享、教孩子友爱...却很少教会孩子拒绝。
对于小女孩来说,她的成长中,或许有比男孩更多的诱惑,家长教会孩子说“不”,也是对她的一种保护。
蔡少芬家有俩女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她有颇多心得。参加《不可思议的妈妈》时接受采访说,大女儿不怎么会拒绝别人,学校有个同学总是欺负她,女儿不知道怎么办,有时还会傻笑,后来她教女儿在她那位同学面前说“不”。
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教育方式,在家模拟各种可以说“不”的场景,让孩子掌握说“不”的能力。以后可以面对陌生人、家长、同学说“不”,遇到不公的场景,可以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也许有人说,怎么能这样教孩子呢,不是要教孩子友善、听话吗?但我觉得,让孩子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出自己的选择、权衡,满足自己也懂得如何让他人快乐,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