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提到唐太宗说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就会说道魏征。他们是古代君臣相知相信的典范,但是,魏征死后不久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却下旨解除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并对已入黄土的魏征进行“推倒碑石”“磨灭碑文”的侮辱。那么,问题来了,当时的魏征已经去世,唐太宗李世民因为何事这么生气呢?这是为何呢?
魏征,字玄成,祖籍巨鹿下曲阳(现晋州市)。在玄武门之变后,原本属于太子李建成一方的魏征不仅被李世民赦免,而且受到了后者的信任和重用。魏征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公元643年,63岁的魏徵病死,唐太宗李世民非常伤心,并为此废朝五天。在此基础上,唐朝追赠魏徵为司空、相州都督,谥“文贞”。
原来,有两件事,一是魏征死前举荐的侯君集和杜正伦和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件有关,此事令李世民大怒,同时,有人乘机向李世民诬告魏征与此事脱不了干系,在古代,皇位继承人可以说是皇帝的大忌,一旦有大臣牵涉进去,往往不会有好的结果,而他举荐的侯君集和杜正伦正好牵涉到李世民的储君问题
二是魏征把生前劝谏的材料交给了史官褚遂良,我们知道,因为玄武门之变的污点,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视自己的名声,想要塑造明君的形象,这也是其可以虚心纳谏的重要原因。但是,魏征把生前劝谏的材料交给了史官褚遂良,大有揭李世民老底之嫌,万一劝谏的材料有什么负面的东西,显然不利于唐太宗圣明君主形象的塑造,实际上触犯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逆鳞。
对此,《新唐书》记载:“徵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纤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徵尝录前后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
在这两件事的影响下,唐太宗李世民终于爆发了自己的脾气,下令砸掉魏征的墓碑。不过,公元645年,在亲征高句丽后,李世民借征讨高句丽未曾大胜的缘由,又亲自为魏征平反,重新立下了纪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