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雨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医生正在复诊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女孩。
女孩在旁边安静地看书,医生夸道:“这孩子用功。”
话音还没落,女孩的母亲满是嘲讽地说了句“就她?一看就是假用功!”
医生急得赶紧打断:“又说了又说了......”
生活中,一些家长总在打压孩子,或是在外人面前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
时间久了,孩子的自信被消耗,甚至还会患上心理疾病。
爸爸妈妈们都想培养出自信的孩子,可自信从何而来?
在我看来,孩子的自信就像一个水库,我们要想方设法往里加,也要注意不往外漏。
帮孩子增加自信的方法有很多,倾听他们的想法、肯定他们的进步、表扬他们的胆量等。
另一边,家长则要避开以下7个磨灭孩子自信的错误做法:
一、设立过高的目标
很多盼娃成才的家长,一早就给孩子定下了天高的目标,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复旦附中校长提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要恰当,最好找个“跳一跳能碰到的苹果”。
目标太简单,相当于直接把“苹果”送到孩子手上,很难激起兴趣。
目标设太高,相当于直接告诉孩子“没戏”,打击信心也容易麻木。
只有当目标是努力过后可实现的,孩子才会更有动力。
二、制定超龄的要求
一些家长经常忘记“孩子还只是孩子”,不是给子女制定超龄的要求,就是以大人标准苛求他们做到。
这样做的后果是,长期的徒劳无功让孩子变得自卑、自我怀疑。
要知道,孩子正处于从生疏到熟练、从无知到明白的阶段。
家长要管教孩子,更应尊重他们的成长速度,给他们预留一些进步的空间和时间。
只有标准适用、要求合理,孩子才更愿意遵守。
三、逼孩子匆忙上阵
为了锻炼孩子的胆量,有的家长喜欢让孩子在外人面前表演、临场参加活动或比赛。
可大多数时候,身心都没有做好准备的孩子只能硬着头皮上,最后的效果也不会太好。
一惊一乍之下,孩子不仅胆子更小了,还可能越来越孤僻、怕人。
其实,让孩子充分准备再做事,既能提高成功率、成就感,还是一种好的习惯。
不搞突击,孩子才会更大方地表现自己。
四、常拿孩子作比较
在教育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父母都会拿孩子作比较,而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说出口。
有的家长大说特说,希望能刺激到孩子,使他们萌生斗志和冲劲。
然而事实却是,孩子接受不到客观的评价,只觉得自己永远也没有出彩、值得被肯定的地方。
真正明智的家长,心里不仅在比较,更会进一步思考:如何改进?有什么好方法?
只有正确看待差距,孩子才能取得进步。
五、批评方式不恰当
面对孩子惹的祸、犯的错,不少家长一时气急就会小题大做、破口大骂、冷嘲热讽。
上述做法便是破坏性批评,即把矛头指向了人本身。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关注点不再是如何弥补和改错上,而只觉得蒙羞。
要我说,正确的批评应该是让孩子意识到错误,做到简明易懂、直击要害、就事论事、前后一致。
只有批评得恰当且到位,孩子才更愿意听取。
六、让孩子绝对服从
家长的阅历比孩子多,于是,一些父母总是身居高位,命令孩子照做。
当下来看,“父命子随”节省了不少教育时间,还帮孩子少走了很多弯路。
可从长远来看,孩子习惯被指挥、被安排,他们会变得越来越盲从、没有主见,自信心更是无从而来。
万一大人不在身边,孩子必须自己做决定时,他们根本不敢想也不会想。
所以,千万不要逼孩子绝对服从。
七、强调自己的牺牲
“我早出晚归忙工作,还不是为了赚钱养你”“要不是你,我和你爸早离婚了”......
有的爸妈嘴上总在唠叨自己的付出和牺牲,想借此让孩子学会感恩、努力学习。
然而这些话对孩子们来说,更像是一种精神绑架,一种罪恶感。
其实,感恩教育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多说“谢谢”,分担家务,照顾弱者等等。
不给精神绑上枷锁,孩子才能更阳光、更自信。
一位北师大的教授曾说:
“自信的孩子,未来生活品质更高,经济前景更好,心理更健康。”
以上7种行为,严重磨灭孩子的自信心,家长千万别再犯了!
让我们共同努力,培养出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