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考入清华北大可不是一件简单事情。作为中国最高等的学府,对于外地学子来说,这里是知识圣殿一样的存在,能考入无一不是超级学霸。换句话说,清华北大最不缺学霸。现今如此,民国时期亦如此。
民国时期,清华北大人才云集,大师辈出。这不是清华大学陈寅恪在1932年就曾出了一题,结果只有一个人对上了上来。说这道题之前,还是有必要介绍一下大师陈寅恪的。陈寅恪,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陈寅恪有精深的学养,作为中国近代史学创始人之一,他的原创性和深刻性罕有人能与之匹敌,被语文“全中国学问最大的人”、“教授的教授”。正如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中国比较文学之父的吴宓评价的那样,“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陈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陈寅恪如此博学,他的题目一定石破天惊。果不其然,作为清华国学院导师,陈寅恪为国文试题出了一道怪题,形式是对对子,上联是“孙行者”,要求考生对出下文。据说,当时考生全蒙了,只有一个人对出来,得了满分,他就是周祖谟。
周祖谟对的下联是“胡适之”, “孙”对“胡”,“行”对“适”,“者”对“之”,这个下联让陈寅恪眼前一亮。周祖谟也确实有才,他后来北大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当时陈寅恪也给出评价,“周答上此题,其余不论,己足可任选清华任一专业。”
陈寅恪“孙行者”这道考题传开后,当时人们认为这是陈寅恪在故意调侃自己的好友胡适的。这是谣言,陈寅恪的答案也很有趣,他心目中的标准答案是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或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跟胡适八竿子打不着。
陈寅恪出这道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文字、声调、词汇、文学、语法等方面的水分。陈寅恪在《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专门考据了“孙悟空”之所以叫“孙行者”的原因,“。孙行者名字的来历,实为玄奘西天取经时,一个胡僧为之带路。胡僧与猢狲谐音,加之汉人好热闹,戏传为‘孙行者’。”最后,各位读者自己可以试试对对,欢迎在下方留言。
参考资料:《清华四大导师之陈寅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