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区房源信息(图源:视觉中国)
成交量下降、房价横盘乃至下跌……今年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尤以大城市为代表,在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之下,曾经被哄抬、被热炒、被追捧的学区房,正在逐渐遇冷。
最值得关注的是多地开始实施“优化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等政策。在同等学段学区内,教师、校长等资源要统筹配置、交流轮岗;探索改革高中招生录取方法,原则是每个不挑生源的初中都能拿到优质高中分配的招生名额,以保证校际公平;更直接的政策还有,严格执行“多校划片”政策,在新政规定的时间节点后购房的家庭或迁入户籍的家庭,在申请小学时无法保障取得预期中的“投资回报”……
之前,学区房能一路走高,甚至在某些地方形成数十万元1平米的天价,原因无非是买了这个房,就能有对应“牛小”的入学资格。各地新政使这种预期被逐渐打破:要么是片区内师资流动,要么是你买了这个房对应的可能是N所学校随机分配,“买优房=上牛校”的直接换算模式不再灵验。有些家长说,最顶级的学区房都扛不住政策,还不赶紧抛?
为何各地推出新政来限制甚至是精准打击学区房?
先说经济。对房地产市场,中央三令五申“房住不炒”,意图是使住房回归居住属性。学区房也是房,今年以来,“打击以学区房等名义炒作房价”的表述,已经见诸中央会议通稿。中央的政策方向可以说是非常明确的。对利益相关者来说,当然会有损失;但对保障整体经济健康发展、社会长远活力来说,却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再说教育。在客观存在优质师资聚集或所谓名校的背景下,人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是人之常情;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也是事实。但从治理角度来说,大的发展方向应当是教育资源均衡化,这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范畴之一;现阶段的不均衡,既非不改革的理由,更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形成更强的马太效应。
学区房现象,成因复杂。但因其对教育公平带来的冲击,家长苦之,社会亦诟病之。
受益于此前政策的人有,获利者当然也有:先高价买入让孩子上个好学校,再高价乃至溢价卖给下一任接盘者,既上了学、又赚了差价,稳赚不赔,岂不美哉?更不用说无论市场涨跌都在其中获利的房产从业者了。
新政打破学区房与好学校的“刚兑”预期后,在一些地方甚至有房产中介煽动家长聚集以对抗政策(终被警方刑拘),可见利益受损与铤而走险的程度。以此为由头,多地政府约谈房产经纪机构,重点检查以学区房名义宣传推广房源、炒作房价等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教育焦虑”情绪曾弥散于社会各阶层,养育、教育成本高也是社会广泛讨论的话题。应该看到,今年以来各地精准定向监管学区房的政策,是与限制课外培训、增强公立学校职能等政策联系在一起的,政策组合拳的整体取向,是强化公立学校的作用,不把学校应该承担的职责推给市场,不让本应是公益属性的教育变成炒作焦虑获利的名利场。
教育公平不是抽象的价值取向,而是十分具体的实践目标。对一个社会来说,教育承担着提升全民素质、实现社会健康流动、培养和选拔优质人才等多种功能。诚然,教育资源均衡化会是一个长期过程,但“不怕慢、就怕站”,不怕“日拱一卒”,就怕熟视无睹。在此意义上,近来出台并见效的系列新政,正是教育领域补强短板、努力形成资源均衡机制的良好开端。
文/明日绫波
来源:微信公众号-侠客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