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中国留学生的“灵感实验”

三位中国留学生的“灵感实验”

冬夜北京,22点,万家灯火暖,寒街人渐稀。位于王府井大街的“WeWork”共享办公区中,一间办公区里依然亮着柔和的灯光,屋里有六七个人坐在工位上,或伏案研读,或紧盯电脑,有节奏地在键盘上敲击出英文字母,或戴着耳机正在用英文进行线上交流……

这个“办公空间”里的人,既非企业员工加班,更不是网友在网吧里“冲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因为疫情而滞留国内、无法去国外读书的中国留学生。而这个“办公空间”,也被赋予了一个有意思的英文名字:“Sparklab学习空间”,翻译过来就是“灵感实验室”。灰白相间的墙壁上印着“Experienceisthebestteacher(经历是最好的老师)”的英文短句,在另一面玻璃墙上,签着所有在这里学习的同学名字。“这也象征着一种归属感吧”,发起人说。

总的看,这个“Sparklab学习空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安静的自习室;二是写字楼里的共享区,在这里可以舒服地坐在沙发座里看书、或者与伙伴交流,也可以在独立“电话亭”中与远在大洋彼岸的导师交流。第三部分是休闲区,提供零食、水果、咖啡、茶饮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因当前防疫需要,“Sparklab学习空间”中的留学生们只有通过大楼门口的健康码验证以及刷会员卡,才能进入这个学习区域。

缘起

三个年轻人共同碰“灵感”

“这里不是办公室,而是我们的‘留学自习室’,是我们特意为滞留国内的留学生们准备的自习、上网课的一个公益空间。”王徐琬琪是“Sparklab”的发起人之一,她自己就是个因疫情而滞留国内的留学生。她自我介绍说,去年9月,她被美国南加州大学等学校的“WBB全球工商管理学士”项目录取,因为疫情,不得不选择留在国内进行线上学习。

与王徐琬琪存在同样问题的,还有被美国西北大学录取的王采衣和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录取的侯博瀚。三人以前本就是高中同学,一聊方知,大家面临的问题类似:在家自学,缺乏气氛;没有学习的线下“场景”,随便来个“葛优躺”,就能昏睡过去,效率极低。

“虽然大部分教授会照顾国际学生,网课采用录播。但有些必须有讨论的课程,就一定要用直播课。因为时差原因,这些直播课程往往都在晚上或者半夜进行,有时候一上就要上一整晚,这样对家里人的作息也会有影响。”王徐琬琪说。

三个年轻人思来想去,“灵感”突袭,创办一个“留学生公益学习空间”的想法应运而生,索性就叫它“灵感实验室”不就得了!“Sparklab”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

实践

“跑”遍北京四九城 一波三折找“租地”

王徐琬琪说,有了“灵感”后,去年7月份,三人就开始“行动”了。为了了解需求,他们在留学生群中进行民意调查。“大家的需求还是挺大的,都觉得这个想法很好很实用。”为了付诸实践,三个年轻人开始发挥自己从高中即开始培养的社交方面的特长,开始在四九城奔波选址——

侯博瀚当年组过辩论队,点子多口才好,善于与人打交道;王采衣高中时曾任学生会主席,擅长场地协调;王徐琬琪因自己创过业,也是创意不断。尽管各展所长,但这次的“创业”对他们来说依然充满了挑战,去年的7月到9月,为了找到合适的场地,三人跑遍了海淀、东城、西城、朝阳,找过大学的阶梯教室,也看过因为疫情停办的留学机构场所,均不够理想。不是价位太高、就是地理位置太偏,或者是周遭环境太差,不利于同学们方便地往来学习。

三位发起人经过无数轮讨论,形成的一致“理念”是:一是必须要有独立的学习空间;二是地理位置不能太偏,通勤要方便;三是价格要合理,要考虑留学生们的经济实力。因此,三人没少跑,不断地与场地提供方沟通、砍价。

“我们的‘创业’资金都是来自自己此前创业攒下的积蓄,以及家人的资助。”王徐琬琪说。

经过多方努力,去年9月,“Sparklab学习空间”在雅宝路的“EPARK”开业。他们通过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Sparklab学习空间”发布消息,吸引了多位有共同需求的留学生们走进这个24小时留学生“自习室”。今年年初,“Sparklab学习空间”由雅宝路搬到了王府井,位置更加核心。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也得到了相对合理的租价。

因为自习室的本体就依托在共享办公空间里,因此各方面学习设施都比较齐全,自习、讨论、茶歇的需求都能满足。

通过口口相传,这个学习空间的名气越来越大。“会员最多的时候,线下可以达到30多人,”王徐琬琪说。在费用上,每个月的会员费则根据预定期限的长短,每人每月1600元至2000元不等,刷门禁卡进入,一个月内不限学习次数。“这样的价格已经远远低于市场价了,仅仅是覆盖了成本而已。我们的初心也是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个公益的环境。”王徐琬琪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为了让会员们能够更加有序、安心地在“Sparklab学习空间”中学习,他们还专门设置了轮值的管理员,负责日常的沟通和事务性运作。“一开始,三个人都没有什么分工,经常就是重复性忙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逐渐捋出了路数。”侯博瀚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2021年他会在上海实习,不能更多地照顾线下“Sparklab学习空间”的运营,就主要承担起线上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运营的部分,而王采衣和王徐琬琪都留在北京,更多负责线下组织工作。

拓展

互动办了数十次 寻求伙伴“社群感”

这个学习空间不仅仅是能上网课这么简单,三位小伙伴想到,暂时无法前往学校学习毕竟是个遗憾。为了让环境无限贴近于真实的校园生活,三人尽可能把大学生活的元素融入其中,将“Sparklab学习空间”功能进行扩展,设法丰富“留学”生活。

在成立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在“Sparklab学习空间”中办起了小型论坛、讨论会、读书俱乐部以及集体娱乐活动。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留学生们可以在这个空间里进行思想碰撞、获得新知。不仅如此,他们还请来学长、学姐走进“Sparklab学习空间”与大家一起进行讨论。

王采衣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目前该“留学自习室”每周都有两三场集体活动。他们讨论哲学问题、讨论艺术史、一起学习历史课程,由留学生们自己担任导师,把专业内有意思的知识整理出来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在这方小小的空间里学习与成长。

翻看“Sparklab学习空间”发布的活动安排表,每天下午3点半到5点是最受留学生们欢迎的时段,有专为开阔视野而设置的专题沙龙,有为提升写作能力而开设的写作工坊,也有辅导学校申请的交流环节。此外,还有一周一次的读书俱乐部,周末还有电影之夜、桌游局……拓展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在新学期,他们还计划邀请行业专家、大咖与留学生们交流职业规划。

不仅如此,“Sparklab学习空间”的线上微信公号和微信群人数也越来越多,关注度也越来越强,他们也会在线上分享活动内容。

尽管这个学习空间看似一个共享自习室,但王采衣觉得:“我们从没有以自习室的标签来界定自我,我们的核心观念是为了制造社群感。”

打算

“实体空间”有尽时 线上“社群”无终期

“我们在新学期开学之后,还打算再更换一个新的地方,希望能够为留学生们提供住宿的条件。”王徐琬琪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随着“Sparklab学习空间”影响力在留学生群体中不断提升,也有广东等地的滞留留学生表示愿意来到北京,加入他们的“Sparklab学习空间”,不过,他们对于住宿的需求比较强烈。“目前,我们已经与不少机构和单位进行过沟通,初步希望能够借用高校的宿舍,一方面,安全有保障,另一方面,让伙伴们也能承担得起费用。”

谈起这次“创业”的经历,王徐琬琪和王采衣都说,他们的大学专业都与商科有关,因此,这也是对他们一次很好的锻炼。

“我们这群留学生不管将来是去哪里学习,当下都是通过‘Sparklab学习空间’聚在了一起。未来,各地学校恢复线下开课之后,大家虽然分散在不同的国家,但是完全可以继续在线上组建一个更大的社群进行交流、学习,并传播我们中华的文化。”在这三位年轻人心中,“Sparklab学习空间”的发展方向正在日益明确起来——“我们打算把它延伸成留学生学习交流社群”,侯博瀚说,“Sparklab学习空间”未来会更注重线上发展,以“社群”形式存在,不断提供学习内容和丰富活动,让身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们能够在社群中找到同伴、缓解孤独、传播文化,共同提高。

“实体空间有散时,但是Sparklab陪伴无终期。Spark,是火花、活力之意,在这个灵感实验室里,希望各种思维碰撞出绚丽火花,让所有置身其中的人找到自己的学习热情所在。”王采衣说。

供图/Sparklab学习空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彭小菲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447 字。

转载请注明: 三位中国留学生的“灵感实验”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