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了第一届责任内阁的名单,其中老亲王奕劻出任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出任协理大臣。在整个内阁13名成员中,满族和蒙古族占9人、皇族占5人,剩下4名汉人为徐世昌、外务大臣梁敦彦、学务大臣唐景崇和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并非拥有最重要的实权。
这个名单一经公布就点燃了舆论,最典型的说法讲这是皇族内阁,清政府的权威性危机达到了空前的地步。
在此之前革命还是属于低潮,清末新政吸引了大批的人才进入体制内,但之后革命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如何理解这个关键节点?摄政王载沣到底是脑子哪根筋搭错了,冒天下之大不韪,搞出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呢?

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载沣是个80后,在1911年的时候只有28岁。这个满清少壮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不得不说他是当时少数的具有国际视野并且有留洋经历的人。
1901年庚子国变后,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国家和民族到了最危难的时刻。18岁的载沣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表现不卑不亢,深得国内外青睐。
无疑,载沣是被慈禧太后选中的新一代满族勋贵,慈禧死后,改革的接力棒就交给了年轻的载沣手中。

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我们很难说载沣就没有能力,亦或是延续传统的说法讲他昏庸,只是相比于慈禧太后他少了很多乾纲独断的勇气,在事后看来许多决策也有许多问题,比如这一次的皇族内阁。
载沣为什么要把责任内阁塞进那么多皇族呢?我这里引述专家马勇的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首先,这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内阁,而是一个过渡内阁。既然过渡、又想要把接下来的君宪制度保质保量的完成,就要很大程度上继承原有的体制和旧臣。
其次,既然所有民族一律平等,“那为什么要限制皇族成员出任政府要职呢?”
最后,这几个大臣并非昏聩,而是久经宦海的老臣,尤其是奕劻已经为清政府服务了几十年。这个职位其实是没什么争议的。

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从客观上看来,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等汉族督抚掌握朝权数十年在清末十年尽数故去,而新一代的合适人才也出现了断层,当时朝野中适合当内阁总理的汉人,只剩下了袁世凯和岑春煊。但两人都在政治斗争中失势,尤其是袁世凯还和载沣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总理大臣只能落在满族权贵手里。
不少报纸和列强都猜测,第一届内阁总理应当是载泽(后出任度支大臣),不过袁世凯派盛宣怀到镇国公府说了一通,说什么第一届内阁总理大多短命,载泽还是出任第二届为好。所以奕劻作为次要人选入主内阁,本身就是朝野内外同意的。

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问题出在内阁的其他成员上,尤其是陆军部大臣和海军部大臣最具争议。陆军部大臣荫昌根本就不懂军事,就没打过仗,只不过他有留德经历和参军生涯,和德皇关系够铁;海军大臣载洵更是无能,在留洋期间嫖娼误事,还是被萨镇冰(后来袁世凯内阁的海军大臣)拦了回来。
在外界看来,这样的内阁无异于验证了孙中山等人的猜测,清政府好像真的不会把权利分享给新兴的中产阶层、满族权贵就是歧视汉人群体、更不会“还政于民”。

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当这份名单公布之后,清廷实际上还有好几次更易的机会,不过摄政王载沣无一例外全部错过。
老亲王奕劻也算蛮倒霉的。他被赶鸭子上架成了第一届内阁总理,可是他从来没有想要当的意思。 当然这并非是说他完全理解君主立宪体制的那些个原则, 这个老眼昏花的老人早就丧失了政治热情,有时候专以敷衍了事,甚至会说:“我已经老了,什么新内阁,什么内阁总理大臣,我不明白。”他确实老了,1911年的时候都73岁了。

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这份名单出炉的第二天,奕劻就和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递交了辞呈,到第三天又再度请辞,直接表明这个人员构成太偏皇族成员,和立宪体制不合。
摄政王载沣也不知道脑子抽了哪根筋,竟然没有重新妥善的考虑皇族内阁引发的权威性危机,仍然是让奕劻等人上任。
这是载沣错过的第一次补正的机会。

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6月10日,都察院转呈咨议局联合会的意见,表示皇族内阁和君主立宪体制本意不合,要求重新组阁。咨议局联合会里面全是立宪党人,显然代表了社会中间阶层的声音。7月5日,40多名来自地方的咨议局成员再次上书,要求重开内阁。
咨议局联合会可视为“国会”的前身,地方咨议局可视为“地方议会”。如果这个时候同意中间阶层的声音,无疑是挽回清政府权威性危机的相当好的机会,同时还能博得“从善如流”的美名,为之后中间阶层参与政权提供良好的先例。
但载沣仍然拒绝。
这是载沣错过的第二次补正的机会。

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9月24日,庆亲王奕劻再度请辞,此时保路运动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清廷面临这权威性丧失的双重压力。载沣再次拒绝。
这是载沣错过的第三次补正的机会。
这三次补正机会错过了,也就永久错过了。
之后就是武昌起义爆发,尽管载沣后面让袁世凯组阁、给出了更多的让步,甚至自己也不当蛇阵我刚了,局势也无法挽回了,人心就这样散了。

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革命和改良在清末十年中一直处于跷跷板的状态,两者不断赛跑,不断争夺庞大的中间阶层。应该说,改良的魅力是大于革命的,相当多知识分子和中产阶级只要看到能够改革的希望,就不愿意造反、就不愿意去闹革命。这一点其实我们了然于胸,后来我们对民族资产阶级有个论述,认为这是一批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可谓是鞭辟入里。
所以孙中山在清末十年,过的其实是相当憋屈的。他只能发动一次又一次看不到任何成功希望的武装起义,来拉拢海外的“天使投资”, 清末十年并非革命的高潮,而是经常有低潮,许多革命党内部的人士看到清末新政的希望后“反叛”,最典型的是刘师培夫妇的反水。

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但说革命深入人心也是对的,革命党的那些个言论,都在人们的心中埋下了一个小疙瘩。我打个比喻大家就好理解了:
有人说你的对象出轨了,你未能证实、只能半信半疑,想着重置生活的成本太高,还是打算观察观察。
有一天你捉奸在床,往昔朋友我一嘴他一嘴的风言风语全部言中,两人的关系也再也没有复原的可能了,就算他以后再怎么说,你的心里总是有一块疙瘩,很难再和好如初了。

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皇族内阁”正好就是这个捉奸在床的时刻,清政府中的那批满族权贵真的像革命党说的那样,不愿意放开手中的权利,死死的把握这个朝廷不给这些中产阶级开放。
清政府崩溃的大堤就这么被掘开了,陷入了亡国的窘境。
“一切历史就是当代史”,不得不再重复一句这话。

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450 字。

转载请注明: 清末新政深入人心,摄政王为何搞出一个“皇族内阁”,遗臭万年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