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不长,弹指一挥间就可以过去;十二年不短,足以让整个大梁物是人非。
在梅长苏蛰伏江湖的十二年里,梁朝的政局,充满了变数。
变数之中,处境最危险的,莫过于被梅长苏寄予厚望的靖王萧景琰。靖王虽然长期领兵在外,但每年都有几次回京述职,他秉性耿直,对赤焰案和皇长兄之死一直不相信,对乌烟瘴气的政治风气心怀不满,随时有可能与梁帝或太子誉王冲突。
而一旦有冲突,靖王大概率就会步祁王萧景禹的后尘,死于非命。
果真那样的话,梅长苏让谁去为赤焰军翻案?让谁去中兴大梁朝?
所以我个人认为,梅长苏的复仇,是有B计划的,即一旦靖王出头殒命,还有第二套应急方案可以立即启用,靖王萧景琰并非梅长苏的唯一选择。
梅长苏的B计划,是在失去靖王的情况下,围绕另外一个人进行。
这个人就是祁王的遗腹子,掖庭少年萧庭生。
电视剧第二集,梅长苏在宫中偶遇一个掖庭少年,又看到靖王对那个少年特别关爱,马上就判断出那个掖庭少年是祁王的遗腹子。
其实哪有什么多智近妖的江左梅郎,只不过是梅长苏消息来源广,早就知道祁王萧景禹有一个遗腹子还活着,而且没入掖庭罢了。如果看官你提前知道这些信息,再看见靖王对萧庭生的关怀,也能做出这样的判断。
九安山之变后,梅长苏在宫外等着见纪王,当面向纪王十二年前救萧庭生一事表示感谢。
这次谈话名曰感谢,实际上是对纪王软硬兼施。因为纪王救萧庭生一事,一直是个秘密,一旦被梁帝萧选知道,纪王就再也没法装傻充楞了,说不定还会因为包庇罪臣之子而受到重处。
梅长苏突然向纪王抖搂这个秘密,等于告诉纪王,您的所作所为我们都知道,听我们的保您无虞,不听我们的话,您的太平王爷也就当到头了。
种种迹象表明,梅长苏早就注意到了萧庭生的存在,而且对萧庭生的过去和现在都了如指掌。
而梅长苏进京之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救出困在掖庭的萧庭生。
第一次看剧,我们会以为救萧庭生是为了取信靖王,但多看几次,就会发现,即使不为取信靖王,萧庭生也是一定要救出来的。
百里奇不仅是江左盟的高手,还是萧庭生营救小组的成员之一。
世间最凶险的事情,莫过于争夺最高权力。
靖王的夺嫡过程,其实是开了挂的,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感情用事,多次遇到危险,差点就辜负了众多正义之士的期望。靖王的主角光环,多次让他化险为夷,但梅长苏的心血却在靖王一次次的危险之中被耗费殆尽。
假如靖王没有挺过那些危险,和祁王一样夭亡,那梅长苏的理想,就只能寄托在萧庭生身上了。
即使没有DNA鉴定,萧庭生的皇家长子长孙身份,也不难确定。纪王就是最大的人证,只要纪王还活着,萧庭生的身份问题就不是问题。
萧庭生天资聪颖,秉性仁和,又经梅长苏亲自调教,颇有人君之相。不信可以看看第二部中的长林王,虽然不是皇帝,却比皇帝更像皇帝,庭生如果当了皇帝,实乃大梁百姓之福。
更难得的是,庭生在掖庭饱受人间苦难,懂得隐忍。而隐忍是权力斗争中最主要的素质之一,尤其是在势不如人的情况之下,那种品质就更加可贵。
庭生的隐忍,不仅不会让自己涉险,也不会让梅长苏和支持他的人轻易涉险。
隐忍不等于胆小怕事,遇到急难,萧庭生总是能够铁肩担道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当然,庭生的很多优秀品质,都是后来表现出来的,但毫无疑问,这些不仅得自祁王的血脉相传,更得自梅长苏的精心培养。
梅长苏为什么要这样培养庭生呢?
A计划中,萧庭生会成为一代贤王,为武靖帝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计划中,萧庭生会成为未来的梁朝皇帝,成为中兴大梁的一代雄主。
毫无疑问,让萧庭生成为未来的梁帝,难度要比扶靖王上位难的多。但如果那个靖王总是自寻死路,总是往梁帝的枪口上撞,万一有一天不幸被杀,梅长苏也只能行下策了。
还好,我们看的是《琅琊榜》,不是《权力的游戏》。
如果在《权力的游戏》中,靖王早就死悄悄了。
果真那样的话,梅长苏就不得不在挑动誉王和太子两败俱伤之后,召集言候,霓凰,蒙挚等人,胁迫纪王公布萧庭生的真实身份,让自己一方的主要党羽向萧庭生宣誓效忠。
由于祁王已经被贬为庶人,萧庭生的皇孙身份不可能被梁帝萧选承认,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学誉王那样,发动一场宫廷政变,武装挟持老梁帝,一面号令天下,剪除异己,一边逼老梁帝亲自下诏为赤焰军和祁王平反,封萧庭生为皇太孙。
看官们可能要问,梁帝不从怎么办?无妨,找个人代笔,再让高公公当众宣布即可,枪杆子掌握在自己手里,梁帝从不从不重要,甚至死不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定要有一份为赤焰军和祁王平反的诏书-----谁让咱梅宗主一定要坚持让舅舅认错呢。
宫变是否正义,从来都不是以宫变本身的合法性来判断,因为所有宫变,不管领导者是唐太宗还是宋太祖,都是非法行为。
真正决定宫变性质的,是宫变以后,新皇帝如何作为。只要萧庭生能够革除弊政,中兴大梁,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官员清正廉明,那梅长苏九泉之下,一定会很欣慰的。
以上观点,只代表个人意见,完全是我本人的一些臆测,但也并非全无根据。
除了剧中的一些线索,还有祁王一案的历史出处----汉朝巫蛊之祸。祁王萧景禹与戾太子刘据的命运如出一辙,萧庭生的早期经历,也与汉宣帝有很多相似之处。
只是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上,走上了贤王和明君两条不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