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第一个5年期双一流高校建设即将迎来检验考核,越来越多的双一流高校都开展了自评检测工作,总结出建设周期内的成果及不足,以便年底考核能够取得好成绩。
在这5年的双一流建设工作推进中,教育部也在不断总结双一流评估指标的缺失,尤其是今年受到特殊形势的影响,大部分高校应届毕业生都未能按时找到心仪的工作,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也创下了新低。
就业率高低及质量好坏,已经成了检测高校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双一流高校的毕业生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储备源泉,所以它们的就业率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早在今年年初,教育部就启动了双一流高校重点学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追踪调查,预计从2021年开始,会覆盖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所有学科毕业生。
很显然,就业情况成为双一流评估指标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今日教育部也正式公布了“关于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的通知”,公告已经明确,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将用于双一流学科建设成效评价。调查维度包含毕业生自身发展情况及用人单位满意度。
与每年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大数据相比,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调查结果更有针对性,调查结果能够直接用于学科建设、教学评估、专业优化等方面成效评价,可以理解为双一流高校是一个“高端试验区”,在各方面优化改革以后,会进一步推广到其他普通高校,从而带动各个高校及学科的新一轮优化。
有了就业数据调查,双一流高校在取得大量科研经费的同时,并不会盲目地进行“闭门造车”,盲目的进行重点学科软硬件建设,盲目追求高新精尖的科研成果,而忽视师生到底需要什么?只有这样,才会不断鞭策每一所高校重新匹配重点学科与社会需求的平衡关系,让每一位毕业生真正做到“学有所依”。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就业数据调查也是维护毕业生质量的另一个保障。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眼中,无疑都是社会的尖子生,用人单位为了招入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代价。如果在代价付出以后,才发现某些毕业生的自身能力与工作岗位存在很大的出入,那用人单位不禁就要思考,这个高校、这个学科的教学质量是否已经达标,以后校园招聘还会不会考虑这个学校?种种的不足与优化,都可以在调查当中畅所欲言。
当然,要想调查数据得到满分,调查重心还是需要放在毕业生自身,只有过硬的道德素养、专业水准、职业能力等,才能在招聘崭露头角,获得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