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是中国历史中很独特的历史文化,而作为天下之主的皇帝更拥有最大的家族。
如皇室而言天下财富权力唾手可得,他们所在意的无非就是国家是否安宁,他们的后代能否坐稳天下。为了能够稳坐天下,开国皇帝往往都将子嗣封到各地成为诸侯王,以此来守皇室的天下,皇室之中能继任皇位的自然是主脉,而封到各地的王爷则是旁系。
但是,如果出现旁系盖过主脉那会怎么样?或者是旁系窥窃皇位又当如何?
按理来说,各地诸侯王都贵为皇亲,就算取得皇位也没什么引人非议的地方,但是在当时的西汉情况却非如此。
因为汉武帝颁发推恩令的原因,汉室诸侯的封地一分再分,各地诸侯不断开花,其刘家子孙人数剧增,汉书之中便有记载“宗室子弟,十有余万人”,而且推恩令经过百年时间,很多刘氏子孙根本已经没有封地,只是顶着一个头衔而已。
而真正掌握权力和封地的刘家子孙,往往都是主脉的胞亲,在西汉末年时期,刘家子孙当中主系和旁系之间早已形成了一条泾渭分明的鸿沟。但是,谁也没有想到百年之后,旁系出身的刘秀最终成功取得了天下。
旁系主政,那他们这些身居要位的西汉宗亲何去何从?这个问题也是刘秀取得天下后的第一大难题。
在现代网络上,很多人给刘秀冠了很多头衔诸如天命之子等等,说他能引来天象相助,轻易就取得了天下。但是实际上在西汉末年,刘秀起家的时候没什么实力,一路征战实为艰难,为了能够取得大业刘秀也是选择了政治婚姻,娶了真定王刘杨的侄女,与诸侯结盟才脱颖而出。
克定天下后,刘秀就面临了如何安置西汉宗亲的问题了,这些宗亲此前大部分身居要地,而且其中还有刘兴、刘茂等人实力不弱,若是贸然行事容易引起激变。刘秀思前想后定下了策略,那就是安抚为主。
但是,刘秀同时也清楚,自己为旁系出身和那些西汉宗亲完全不是一伙人,自己在世这些宗亲还没有本事祸乱,但若是继承人羸弱这些身居要地的王爷便有可能为祸中央。
新朝建立,刘秀按照宗室血缘的列表,将分散各地的刘姓子孙招来洛阳,将他们的爵位给恢复,同时优待于他们,天下之人对刘秀的做法皆为赞叹,而西汉宗亲们皆得了好处,也自然没有理由和刘秀闹别扭。
天下虽然安定了,但是刘秀的心却安定不下来,刘氏子孙实力过强,几十年之后会不会重演一遍七国之乱?
万一自己的后代没有汉景帝这样的雄才,没有周亚夫这样的良将,国家岂不是会易主?刘秀的心中早已经蕴藏了削藩的想法,但是唯一让他为难的是如何削藩?学习推恩令吗?
推恩令虽然是一条不错的办法,但是在后世议论也颇多,很多人认为使用此法会导致地方过弱,中央太强,西汉末年正是因为受推恩令的影响,皇族实力薄弱中央实力过强,所以王莽主导朝政后便轻而易举的获得了天下,而刘秀本人也是借此风云际会才荣登大宝。
不得不说光武帝确实是一代雄才,最后他想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此法比汉武帝之推恩令更高明!
简单来说,就是分封于各地的诸侯全部都要削弱,唯独长沙王这一脉的子孙(也就是刘秀本人那一脉)可以继承爵位,不受这种限制。这个办法确实非常的好,其他宗亲势力薄弱唯有依附于长沙王这一脉,保证了长沙王脉对皇室的控制,同时也不会导致地方诸侯太多导致地方太弱的情况出现。
《后汉书记载》:
十三年二月,诏曰:长沙王兴、真定王得、河间王邵、中山王茂、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
此外还有一百多位长沙王这一脉的人子孙被封为亲王诸侯,而且可以将爵位进行继承,确立了这一脉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在这同一年,刘秀也对其他的刘家宗亲出手,刘秀下令将他们爵位降一等,原本那些诸侯大部分都降为了公和侯,譬如降赵王良为赵公,太原王章为齐公、鲁王兴为鲁公。同时这些诸侯在继承上也受到了限制,虽然无推恩令那般苛刻,但是在继承过程中其实力也会薄弱。
刘备便是活生生的例子,早已经混不进世家的圈子,刘备贵为刘氏子孙少年之时结交袁绍曹操这样的官宦子弟,却也要放低身段。
不过刘秀虽然削减了这些宗亲的实力,但是对待这些宗亲还是较为温和,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就可以享受到富贵,只要你是刘氏子孙纵使再无能衣物食物却也不会缺少,可以算是很仁慈。
像之后的刘备其实也没那么凄苦,少年的他还曾经爱好骑术喜欢玩马,玩马这种爱好不管是在哪个时代都不是普通人可以玩得起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窥探出刘家子孙的生活其实也没有那么穷苦。
总而言之,在西汉的诸侯内乱和中央内乱之后,刘秀找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来稳坐天下,而这套办法在后世也被多次使用,来稳定天下。也正因为此办法,皇族之中主脉和旁系泾渭分明,旁系想要跨越也是难上加难。
就拿燕王朱棣叛乱来说,朱允炆此前甚至有无数的机会可以轻而易举的除掉朱棣,朱允炆能够不断调集天下大军来围攻朱棣,朱棣最后夺得天下也是依靠千里奔袭直攻都城,并且还包含太多侥幸才获得胜利。
李世民曾曰:朕观古先拨乱反正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
抛开大法师这些称号的调侃,光武皇帝确实是一代出色的君王。除了出众的军事能力之外,更有如此出色的政治才能,以其一朝之功开创了东汉百年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