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里,徐志摩的发妻张幼仪,是胆小怯懦、循规蹈矩的传统女性。在徐志摩、林徽因与她的三角恋里,她是最可怜的出局者。
直到张幼仪晚年在纽约时,让她的侄孙女张邦梅协助自己出一本自传《小脚与西服》。这是这么多年来,张幼仪第一次发声,讲述她与徐志摩的过往,自己的转变,以及对林徽因和陆小曼的态度。
这本自传还原了当时真实的事情经过,人们这才发现,张幼仪早已不是“懦弱、无知,不堪一击,毫无女性魅力”的一个人,相反她端庄、善良、坚韧、独立,却是他们之中,晚年最幸福的一个人。
她在书中告诫大家:“在中国,女人是一文不值的,可是啊,我们还是要活出自己的价值。”她把徐志摩对自己的伤害和他的风流,总结一句话:“你晓得,文人就是这德行!”
0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张幼仪是江苏宝山的名门望族,与徐志摩是门当户对。唯一不对的是,他俩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徐志摩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照片时,说了句:“乡下土 包 子”。而张幼仪虽进过女子学校,接受过先进的教育,但大家族对女子的教育,依然是三从四德,对于这个男人她只说了句“我没有意见”。
1915年,15岁的张幼仪与17岁的徐志摩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为了逃避与张幼仪的婚姻,徐志摩按照徐父的要求,生下大儿子徐积锴后,就立马出国留学了。
这一走就是2年,独留张幼仪在家抚养儿子,侍奉公婆。
张幼仪深知徐志摩不喜欢自己,在这段时间,她请了家庭教师,不仅学习中文,还有历史、地理等等其他知识,只希望用知识来拉近与徐志摩的关系。
1920年徐志摩迫于张家的压力,把张幼仪接到身边陪读,那时徐志摩已经转英国学习。张幼仪并不知道这其中的原因,满心欢喜的去见心爱之人,万分庆幸两人终于有个新的开始。
但当她见到徐志摩时心就凉了一半:''他的态度我一眼就看得出来,不会搞错的,因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当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儿表情的人。''
难得的二人世界,变得十分压抑,张幼仪的心中凄苦又慌张,但她一直以为徐志摩是不会和她离婚的。
父母以传统淑女的标准教养她,在她所受的教育里:自己孝敬公婆,服侍丈夫,也生了儿子,并未触犯“七出”中任何一条,绝无可能被休。
02、 中国第一桩现代离婚案
天不遂人愿,不久后徐志摩开始向她汇报行程。张幼仪虽然没受过高等教育,但也不笨,她敏锐的觉察到徐志摩外面有人了。
这个女人就是女神林徽因,16岁的林徽因婉约端庄、风姿绰约,还说一口流利的英文,徐志摩被她深深的迷住了。
这时候,张幼仪又怀孕了,她开心的把这个消息告诉徐志摩,却换来他冰冷一句话:“去打掉吧。”
张幼仪难以相信:“听说有人因打胎死掉的。” 徐志摩说了一句无比刻薄的话:“还有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就不坐火车了吗?”
徐志摩消失了,不再回他们的家。无依无靠的张幼仪欲哭无泪,万幸得到在法国读书的二哥张君励照料,她辗转到德国柏林,生下了次子徐德生,这就是徐彼得。
1922年3月,孩子出生1个月后,徐志摩来了,却是为了离婚。张幼仪悲伤的想,也许离婚才是解脱,才是自己追求自由,塑造独立人格的开始。
她放徐志摩自由,同时也放自己自由,这就是“中国第一桩现代离婚案”。徐志摩打着自由恋爱,推翻包办婚姻的幌子,追求自己所谓理想的爱情,把张幼仪伤的体无完肤。
其实,虽然张幼仪没有林徽因和陆小曼的美艳,也算的上端庄大方。在当时文人的笔下也是:“线条甚美,雅爱淡妆,沉默寡言,举止端庄,秀外慧中。”
她温柔、贤惠、善良,是中国传统的妇女美德。她想,徐志摩不喜欢她,大概是因为她不是新时代的女性。
当时的张幼仪也意识到在这个新世界,相夫教子的传统思想行不通,她必须突破自己。
03、浴火重生
张幼仪离婚后并没有回国,而是随二哥张君劢在德国,为了教育好儿子,她进入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
灾难从不单独出现,由于张幼仪产子后没有得到很好的照料,早早的断了母乳,后又因经济拮据没钱买新鲜的牛奶,彼得体弱多病,2岁的时候生病去世了。
痛失爱子的张幼仪,更加拼命的读书,她深知知识改变命运。
1926年张幼仪收到徐父的书信,说徐志摩要与陆小曼结婚,让她赶快回去。
陆小曼是徐志摩朋友的妻子,徐志摩横刀夺爱,徐家不同意这门婚事。徐父提了一个条件:只有张幼仪同意,他才会同意。
张幼仪只能咽下心里的苦涩,同意这门婚事。婚后陆小曼不满徐家让张幼仪住在徐家,还收她为义女。
于是,张幼仪带长子阿欢去北京读书,张母去世后,她才带着阿欢回到了上海,开始了开挂的人生。
那时,哥哥张嘉璈是中国银行副总裁,并主持上海各国银行事务,徐父也把海格路125号(华山路范园)送给了张幼仪,让她在上海衣食无忧。
张幼仪先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张嘉璈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以及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
这激发了她的经商才能,让中国多了一位商业奇才。她设计的新式旗袍红极一时,陆小曼都专门到她店里定制。
徐志摩都很惊讶张幼仪的转变,在他眼里,张幼仪懦弱、无知,不堪一击,毫无女性魅力可言。当他看到离了婚的张幼仪,不仅活得漂亮,还拿钱贴补自己的父母家用,他说:“张幼仪真是了不起,她以后会成为让整个中国社会都为之称赞的人。”
好学、上进、坚强、独立,张幼仪用努力证明,自己是可以成为新式女性的,虽然那个人已经不在了。
04、天才陨落
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幸福。他们到上海后,陆小曼挥金如土,两人入不敷出,贫困潦倒。
徐家一直不满意陆小曼这个儿媳妇,不愿经济支持。徐志摩只有打好几分工,才能勉强维持。在这段时间,张幼仪偶尔还接济徐志摩夫妻。
后来陆小曼整日和翁瑞午混在一起,还养成了吸食鸦片的恶习。徐志摩规劝陆小曼不成,两人大吵了一架,陆小曼用烟袋在砸碎了徐志摩的眼镜。
不久后的1931年11月,徐志摩赶往北平,但中途飞机失事,徐志摩去世。徐父得知儿子过世的消息,就说了三个字,吴语是“算了伐”。徐家不愿让陆小曼见徐志摩,张幼仪为徐志摩操办了后事。
在徐志摩的葬礼上,张幼仪送挽联:“万里快鹏飞,独憾翳云悲失路;一朝惊鹤死,我怜弱息去招魂。”这幅挽联里,只看到她对徐志摩的一片深情,却没有半点怨恨。
徐志摩去世后,徐家都是张幼仪在照顾,张幼仪伺候徐父13年,直到他去世。徐父一直视她为儿媳妇,这点至死没有改变。
她担心陆小曼不能维持生计,每月还给她寄300块钱。直到4、5年后翁瑞午跟她说,自己的财力足以供养自己和陆小曼,她才停止寄钱。
前夫去世,侍奉公婆,还照顾前夫遗孀,张幼仪是多么大度和善良,才能做出这样的事。她的内心,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已然被“放下”填满。
04、小脚与西服
1953年,张幼仪在香港与苏纪之医生结婚,苏医生去世后,张幼仪移居纽约。在那里她回顾自己一生,决定出自传《小脚与西服》。用这个题目是因为,徐志摩曾用小脚与西服这个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
她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两部分:''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
去德国前,她为父母、为子女、为丈夫而活,委曲求全不过是想做一个相夫教子的传统淑女。
去德国后,她遭遇了人生的最沉重的怆痛,夫离子散,人生仿佛走到了尽头。无法治愈的伤痛,总是让人清醒。同情、怜悯她都不需要,她要自强。
她要亲手打碎过去的自己,从而获得新生。她做到了, 不仅生意做得好,细心照顾儿女,照顾徐志摩家人,接济陆小曼,主持《徐志摩文集》 发表。
梁实秋在《谈徐志摩》中评价张幼仪:“她沉默地、坚强地过她的岁月,她尽了她的责任,对丈夫的责任,对夫家的责任,对儿子的责任—凡是尽了责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在《小脚与西服》中,她对徐志摩有责怪,但基本原谅;对陆小曼宽恕,更多是同情;对林徽因有些许埋怨,却不讨厌。毕竟自己捧在心尖上的人,却被别人辜负。
大儿子徐积锴曾这么说,“母亲并不讨厌林徽因,最同情陆小曼,因为她没孩子”。
张幼仪到底爱不爱徐志摩呢,她在书中这样说:“你总是问我爱不爱徐志摩...我对这问题很迷惑...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称为“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1988年,张幼仪病死于纽约,距离她89岁只有10天。从“弃妇”到女银行家,张幼仪成就了一段励志传奇,即是凤凰涅槃,也是自我救赎。
这本书值得一读,它是新时代的女性觉醒,也是面对人生低谷的启示录。#618好物趋势#
看完之后无限感慨:处于低谷而不自弃,那么所有打不倒你的,最后终将成就更好的你。
关注@倾叶轩 乐妈理念传播者,用感性观察,用理性思索, 在荒芜的世界,种植希望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