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战争中,中共中央机关从延安到西柏坡再到北京接连不断地进行了三次“大搬家”。这三次“大搬家”都是由杨尚昆亲自组织和实施的。因此杨尚昆也曾谈到: 他在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就是组织指挥中共中央机关的三次“大搬家”。
中共中央的三次“大搬家”的背景虽然各不相同, 却一次比一次繁杂,组织工作更是千头万绪。杨尚昆在这三次“大搬家”中表现出了非凡的组织才能和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他为党和人民所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
第一次“大搬家”——撤离延安
1946 年 6 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内战全面爆发。蒋介石派军大举进攻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各解放区,8月2日,派飞机轰炸延安。11 月以后,延安的临战气氛已经越来越浓。据《杨尚昆回忆录》记载,1946年11月11日,刘少奇在党校召开的一次干部大会上公开进行动员,宣布杨尚昆为中央直属纵队司令,邓洁为副司令,李涛为参谋长,一共 3 个人,负责疏散工作。
“红都”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和中心。自从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党中央在这里已“经营”了十余年时间,其疏散和搬迁的繁琐程度可想而知。面对艰巨的任务,负责指挥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向后疏散的任务的杨尚昆不敢有丝毫马虎。中央机关撤离延安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1.毛泽东指示——片纸只字也不要落入敌人之手
单说大量涉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核心机密的文件和档案如何处理的问题,解决起来就颇费周折。从1946年底到1947年初,中央机关在周恩来的亲自主持下,开始了文件转移的准备工作。
文件的清理是从 1946 年11月开始的,中央秘书处收到各方面交来的文件1.6万多件。经过整理后,对没有留存价值的文件,进行了销毁。1946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处理与保存密件的指示》下达:重要而机密的文件“指定专人妥善携带”,不必留的事务性文件“应即销毁”。根据这一指示,经过分类,仅中央秘书处就烧毁文件十几箱,机要处烧毁的电报达13355 件。
然而,有些部门行事比较仓促,结果将一些不应销毁的文件也销毁了。另外有一个单位一次就烧毁 10 余箱次要档案。这些情况报到毛泽东那里,引起了一贯重视档案保护、留藏的毛泽东的注意。毛泽东立刻发出指示:“疏散档案,不要惊慌失措。确实不需要的文电可以销毁,重要文电一定要保护好,片纸只字也不要落入敌人之手。但该保存的要好好保存,不能任意滥烧。”毛泽东指派安子文到中央组织部等单位检查疏散转移档案的情况,并向各机关传达他的指示,要求各机关准备撤离事宜要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以后,中央各部门向延安以外陆续疏散档案。中央秘书处先期将 1 6 箱档案疏散到保安县(今志丹县)的安篠(筱)岭农场,另外 1 3 箱送到清涧县十家塬子 。
◆延安时期的杨尚昆。
1947年3月11日,中央机关特地组成材料保管委员会,将秘书处、机要处、中组部和军委总政等单位的材料集中转移到瓦窑堡、晋绥兴县等地,由曾三押送。
2.饶漱石的求情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除了大宗的文件材料和物资需要转移,不能受一点损失外,人员的转移也是相当繁杂而沉重的任务。延安有许多文职机关、后勤行政部门都要撤离。这支队伍十分庞大,行动起来不免拖沓,因为其中包括许多老人、妇女、年龄不等的孩子,以及大量的辎重。有鉴于此,在杨尚昆担起撤离延安的组织领导工作后,于1947 年初就立即行动起来。疏散的第一步,就是将一批老人、领导人的夫人、孩子3000 多人和一批笨重的物资器材,陆续护送出延安,集结到了瓦窑堡。如果敌人进一步逼向延安就东渡黄河向晋西北转移。当时,杨尚昆命令集中各机关所有骡马,并向群众征调了一批骡马,分配给各机关。由于敌人的进攻行动还未开始,所以转移工作虽然紧张但还比较有秩序。在瓦窑堡集结是以防紧急中与机关和部队同时行动可能出现的混乱。
然而,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由于临近春节了,胡宗南的部队仍未发起对陕北的军事进攻,中央领导机关依然留在延安,于是先行到瓦窑堡的家属们便有点想家了。有人便提出:“敌人又没有打延安,让我们回延安过年多好。”面对家属要回延安过年的请求,杨尚昆考虑到将这些人转移到瓦窑堡不容易,为此动用了很多骡马以及沿途照应的人力,所以没有轻易应允。但时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央组织部部长的饶漱石却几次出面,并亲自跑到王家坪,请杨尚昆同意让家属们回延安过春节。面对饶漱石的一再请求,杨尚昆无奈,只得同意有限制地回,放了 1 0 0 0 多人回延安过春节。
谁料这些人回到延安还不到一星期,胡宗南就发起了对延安的攻击。杨尚昆随即又组织这些人转移。此时情况紧急,各部门都在撤退,对这些人就不可能像上次那样按部就班、面面照顾了,也不能要骡子有骡子、要马有马了,有些人只好步行。虽然从延安到瓦窑堡仅有 50 多公里,但是仍然有些人怨声载道,埋怨脚上起了泡。
经过这一番折腾后,杨尚昆深深地体会到中央服务工作的庞杂与繁难,不过,幸好他提早组织了撤离,幸好放回延安的只是一小部分人,否则3 0 0 0 多老弱妇孺和辎重待胡宗南进攻时才着手动作,就真要抓瞎了。杨尚昆后来在回忆时谈到:“为什么以后中央机关的大部队过黄河比较顺利呢?就是因为有两三千人和一批笨重的物资器材已经转移到瓦窑堡,所以胡宗南一行动,我们就赶紧通知这些人过黄河。”在这支队伍中,有很多老同志,比如董必武、谢觉哉、吴玉章等,但杨尚昆没有同他们一起撤离。
3.杨尚昆亲自调度指挥,解决混乱局面
当胡宗南发起进攻后,杨尚昆马上通知预先集结在瓦窑堡的人员向东转移,东渡黄河。因为有中共中央机关,有部队,还有地方机关和群众,人马如潮,在撤退和渡河过程中难免出现了一些混乱局面。
1947年3月11日,国民党飞机开始轰炸延安无人区,中央机关开始纷纷撤离延安。3月18日,毛泽东离开延安。3 月 19 日,彭德怀也撤离延安。在这种情况下,在从延安到瓦窑堡、清涧、绥德至黄河渡口的一路上,人畜拥挤,加上国民党飞机经常来侦察、袭击,转移的部队难免出现一时混乱。为了防止空袭,转移部队经常夜间行军,白天躲避休息。
◆杨尚昆在北方局驻地。
1947 年 3 月中旬,杨尚昆离开延安到达瓦窑堡。此时,叶剑英还留在王家坪。在瓦窑堡,杨尚昆见到了前期到达的任弼时。据《杨尚昆回忆录》记载:任弼时因为得知曾三的部队失去联络,吴玉章、邓颖超等人还没有配备骡马,一见到杨尚昆就焦急地说,“你赶快到黄河边去指挥,不然一堆人渡河就乱套了!前面归你统一指挥。”情况万分紧急,杨尚昆马上想办法搞到一辆吉普车,连夜赶到黄河边。杨尚昆先去看望了董必武、谢觉哉等人,并安排牲口,让他们先东渡黄河,到山西贺龙那里。接着把疏散混乱的部队理顺,安排渡河。在困难面前,大家觉悟很高,同仇敌忾。
军委三部的武装坚壁队,夜以继日地抢运器材,坚壁物资。社会部的人员,抢救翻到河沟里的物资和马匹。1947 年 3 月 18 日,中央增派范离为中央后梯队司令员,前往晋绥根据地,主持东渡黄河和接洽安置工作。杨尚昆则在黄河东、西两岸来回穿梭,负责把疏散的人员、物资运送过黄河,把黄河东的安置情况向任弼时及时汇报。那时候,杨尚昆还没有到后来中央后委的驻地——山西临县三交镇,等到叶剑英等带着王家坪的同志到达三交镇时,大家才逐渐地集中到这里。到3 月底,中央和军委直属机关需要撤离过黄河的人员,已经分别安置在晋西北的柳林、临县和兴县地区。1947 年 4 月 11 日,中央电告各解放区领导人,中央工作机构决定分为三部分: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一部分工作机构留在陕北(简称中央前委);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等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率领一部分工作机构,经五台山转移太行(简称中央工委,后来进驻河北省西柏坡村);中央及军委大部工作机构成为中央后方,暂留晋西北,由叶剑英、杨尚昆负责率领(简称中央后委)。
这次中央机关大迁移的组织,是杨尚昆接手办公厅后经受的第一次重要考验,证明了他的智慧和能力是完全胜任这一领导工作的。
第二次“大搬家”——从晋绥根据地到西柏坡
1947年底,经过一年半的较量,解放战争各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人民解放军有效地扩大了解放区。而1947年11月12日的石家庄解放,将晋察冀解放区和晋冀鲁豫解放区联成了一片,使西柏坡的周边有了一个比较大的安全环境,而先期到达河北西柏坡的以刘少奇、朱德为首的中央工委已经在西柏坡打开了局面。
为了更便于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偏居陕北 13 年之久的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前往河北西柏坡同中央工委会合,指挥全国的解放。
在1947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会议上明确宣布:“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 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也就是在这次十二月会议上,中央初步考虑中央纵队(前委)东渡黄河同中央工委会合。
1948 年 1 月 20 日,叶剑英和杨尚昆接到周恩来和任弼时来电: 后委的迁移,按计划在3月中旬开始行动。接到电令后,杨尚昆立刻开始着手指挥和组织中共中央机关进行第二次“大搬家”。
1.南北两路转移
根据以往的经验,中央领导机构延安时期的杨尚昆。
搬迁转移时,情报、通信工作则是一刻也不能中断的。所以,在1948年1月初,杨尚昆就派军委三局局长王诤到河北平山同中央工委接头,预先布置通讯接转工作。1月中旬,杨尚昆派军委供给部范离到晋绥和晋察冀军区接洽, 解决运输力量和沿途食宿问题,商定由晋绥军区负责护送,晋察冀军区负责接应。
据查,当时从安全方面考虑,转移的路线分南北两路。南路由三交镇经岚县、静乐、轩岗到崞县,这时崞县一带常有阎锡山的部队出没,所以到聂营需从豆村南下进入平山;北路从三交镇经兴县、岢岚、五寨、神池、代县、繁峙、五台到聂营,这一线可以走大车。沿途经过的村庄小,粮草供应困难,只能由精干人员以小分队行军方式进行。聂营是个转运站,再往前就由晋察冀军区接运。1948年1月下旬,按杨尚昆的要求,军委二局、三局抽调400多人组成先遣组,携带必需的通讯器材首先离开三交镇,接着第二批520多人又携带部分物资出发。1948年3月12日,叶剑英和李涛、李克农离开三交镇。这样,军事和情报系统的电台都已经沟通。杨尚昆仍留在三交镇,一边做后委的结束工作,一边等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到来。3 月23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的队伍东渡黄河,前往河北建屏县(今属平山县)西柏坡。
2.毛泽东的科学预言
1948年 3月24日,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一行人到达三交镇的双塔村,并由杨尚昆接待。当晚,杨尚昆陪同毛泽东等到三交镇看望后委的同志们。随后,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一行带一架电台和部分警卫人员共100 多人,于3 月25 日经兴县蔡家崖,在晋绥军区所在地小住数日后,走北线前往西柏坡。
毛泽东经过三交镇时,给杨尚昆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件事情。一是批评晋西北的土地改革搞得很“左”。这件事虽然是由康生和陈伯达指挥的,但毛泽东说:“你们后委就住在这里,这些事情都知道,可是你们根本不反映,你们读的马列 主义到哪里去了?!”另外一件事情则是毛泽东对解放战争的形势做了评价。毛泽东谈到:“同蒋介石的这场战争,可能要打60个月……,这60个月又可分为两个30个月:前30个月是我们‘爬坡’、 ‘到顶’,也就是打到我们占优势;后30个月,叫做‘传檄而定’,那时侯,我们是‘下坡’,有时候不用打仗,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后来战争形势的发展完全证实了毛泽东的科学预言。
3 . 中央前委、中央工委、中央后委的会合
1948年3月25日下午,召开了搬迁动员大会,周恩来和任弼时分别讲了话。3 月底,杨尚昆率领最后一批人员分批出发。行前商定:由军委二局的谢逸志率一个组打先锋,由一局的张一民带一个组善后,并沿途检查行军纪律。人员按单位编组:一般干部和战士自背行李步行;中级干部和体弱的同志骑马或骑毛驴, 也有的乘坐驮轿:儿童坐在柳条筐里,一头毛驴驮2个,一匹骡子驮4个。沿途每隔25至30公里,由军区设一个兵站,负责安排转移人员的住宿和骡马的草料。1948年4月22日,我军收复延安的消息传来。在胜利的喜悦中,杨尚昆率领大家到达了西柏坡。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一行于4月13日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阜平城南庄。10天后,周恩来和任弼时先到西柏坡。毛泽东因准备访苏暂住城南庄,直到斯大林提议推迟访苏时间后,才于5月27日来到西柏坡。至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工委、后委合并。
◆杨尚昆与刘少奇一起。
在人员转移的撤离延安时转移到晋绥根据地的档案文件又要进行第二次转移。在此次转移前,材料保管委员会已作了更充分的准备:一是又搜集和抢救了一批档案,主要是接收了被撤销机关的档案、个人保存的材料、旧政权的档案和坚壁在陕北的档案材料:二是把所有档案都作了分类甄别和处理。1948年4月初,精简后的64 箱档案被装入铁皮箱,全部由牲口驮运,依然是在曾三的率领下,从兴县刘家曲出发,途经岚县、静乐、忻县、五台山进入河北阜平,于5月上旬到达建屏县西柏坡。
应该说,第二次“大搬家”是一次很顺利的转移。
第三次“大搬家”——从西柏坡到北平
杨尚昆在1949年1 月24日的日记中写到:“形势发展迅速,移动有提早之可能,需积极准备。”1月27日,又在日记中写到,“晨回夹峪,约邓典桃(当时任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供给部部长)等谈准备移动问题。”2 月1 日,杨尚昆又在日记中写到,“约同廖(廖承志)、祝(祝志澄)、刘(身份不详)共商移动中广播的接替问题,……”从杨尚昆的这些日记中可以看出在北平和平解放前,杨尚昆已经开始部署中共中央的第三次大搬家。
1.商谈先遣工作
其实早在1949年1月18日,北平和平解放的谈判正在进行中时,杨尚昆就派中直管理局局长范离去北平勘察中共中央机关的驻地。1月27日,杨尚昆与周恩来商谈中央机关移动问题,先派李克农负责布置一切。即以周恩来名义电告彭真、叶剑英和王诤早些做准备。
随着北平的和平解放,1949年1月底,叶剑英即来电,要求杨尚昆去北平,筹划把中央机关迁往北平。1949年2月1日,杨尚昆同李克农商谈先遣工作。杨尚昆在日记中对这次搬迁的重要性有比较详细的记载:“自延安起,3 年来均在搬与安二字上工作,而此次移动则大有不同:①由乡村到城市(而且是大城市);②时局正在最紧张的关头,不如延安的偏安,也不如三交时之安宁,指挥工作是一刻也不能中断的;③北平是局部和平而得解放者,未经清洗,一切微生物(中外的)都很多,应当引起最高的警惕。驻地问题,我们有一方案,夜间请示周(周恩来),他均同意。”从这篇日记中可以看出:面对复杂的时局,杨尚昆在当时不敢有丝毫马虎。尤其对安全和驻地问题更是千思百虑。2 月 1 日,杨尚昆与廖承志谈中央机关移往北平时,新华电台不中断广播问题;同日,又与从北平来的滕代远、吕正操和黄克诚谈移动时的铁路交通安排。
◆和周恩来、陈云、彭真在一起交谈。
但是杨尚昆并没有立刻动身,因为,周恩来告诉杨尚昆说:“你抽不出身来,因为有‘客人’马上就到。”1949年2月3日,李克农前往北平部署搬迁一事。2 月 10 日,杨尚昆与罗荣桓谈移动时的警戒、运输问题。正如杨尚昆所料,安全和驻地问题是中共中央第三次“大搬家”的重中之重 。
2.安全警戒
进入北平,首先要考虑的而且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警戒。北平虽然已经解放,但北平毕竟曾是国民党华北“剿总”的所在地,原来特务机构林立,包括国防部的保密局、二厅、党统局、华北“剿总”两处,阎锡山的特务系统,还有美英的国际间谍,八大系统,再加上从东北、华北和西北流窜进北平的暗藏特务,一下子也不可能全面搞清楚。国民党在北平的党政军机关虽然已被人民解放军实行了军管,但社会政治环境一时还来不及清理。为了做到万无一失,1949 年初中央就成立了“转移委员会”,由周恩来主管,杨尚昆和曾三具体负责,并着手进行筹备。
对于安全警戒,周恩来十分重视。周恩来向杨尚昆介绍了两个人,一个是搞扫雷的,另一个则是搞无线电的。这两人和范离等一起,作为先遣人员去香山。1949年2月9日,陈云和罗荣桓从东北到西柏坡汇报工作,周恩来请四野先抽调一个师到香山一带驻守,准备保卫党中央。四野派吴烈所部一个师进驻香山一带,并在香山制高点“鬼见愁”设立了一个高射炮阵地。
3.双清别墅——毛泽东的临时住地
为选择中共中央迁移北平后的驻地,1 月中旬,杨尚昆先后派李克农和范离到北平选址。当时中南海曾经是国民党华北“剿总”的驻地,地处闹市,安全警戒条件不成熟。经过实地勘察,并同叶剑英、彭真商量,李克农、范离建议中央机关迁移北平后暂驻离北平市区20公里的西郊香山。那里环境幽静、林木繁盛,并且有利于防空。香山的慈幼园有一批现成的房屋,只要把这些房舍稍微修缮,正好可以供中央机关使用,这对安置中直机关的5500多人至关重要。这个慈幼园是由曾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的熊希龄创办的,而熊希龄的双清别墅正好可以供毛泽东临时居住。
在杨尚昆自己的回忆录中专门提到:1949年2月底,李克农来电,对香山驻地的安排提出了一个方案。为了保密起见,中央机关对外称“劳动大学”。第一站称劳大的筹备处,设在市内弓弦胡同 15 号。第二站称劳大收发处,设在青龙桥。第三站称劳大招待处,就进入香山。中央机关分驻在香山,军委机关分驻在西山一带。工青团等群众团体为了便于联系群众,驻在城内。
中央机关暂住香山,有优点,但缺点也难以避免。首当其冲的是交通不方便,又太分散,有时跑一个地方就要花一天时间。当时中央办公厅没有汽车,从香山到城里办事没有车不行。杨尚昆只好跑到四野政治部找萧向荣。萧向荣把收缴的20辆汽车拨给他使用,这才稍稍缓解了矛盾。
从西直门到香山,当时没有正规的公路,汽车上不去。杨尚昆从四野调来一个工兵连,用20天时间赶修了一条公路,汽车可以直上香山,到双清别墅,这是中央进北平前修的第一条公路。杨尚昆还特地请来廖承志,把电台广播的交替问题安排好。
4.飞向北平
在上文中提到的周恩来所说的客人,就是斯大林派来同中共中央商讨党政军大事的米高扬。在送走米高扬后,1949年的3月5日—13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全会详细规划了新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会后不久,中央书记处决定: 3月23日启程向北平进发。杨尚昆在此以前,已经经历过两次“大搬家”。那两次,都是骡马驮运和两条腿走路,还要时刻提防国民党军的骚扰和空袭。这次从西柏坡进北平,已大不相同,共产党已经在军事上、政治上都掌握了主动权,交通运输也有汽车和火车了。大家的心理也起了变化:撤离延安时,为了轻装,大家生怕东西丢不掉;这次相反,什么东西都舍不得丢。有的人连一张木板床都想运走,说这张床睡着舒服,坚持一定要运到北平。杨尚昆等人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说服大家。
◆1956年9月,杨尚昆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图为毛泽东与杨尚昆一起。
1949年3月19日,周恩来在西柏坡主持召集各单位负责人会议, 由赖祖烈报告香山驻地的情况。会上宣布中央书记处在 25 日抵达北平,指定杨尚昆 24 日提前到达北平。
3月20日,第四野战军派保卫部长钱益民、三十七军副参谋长苏静等人,带领一大批同志,开着130余辆汽车,从北平到西柏坡给党中央搬家。3月23日, 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们率领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3月23日下午,杨尚昆和伍云甫一起坐小吉普离开西柏坡。为了赶在中央的队伍之前到达北平,他们不走行唐、唐县到保定那条线,而走捷径,经灵寿北向定县,到保定时已是午夜。天一亮他们又立刻启程,24日中午到涿县,在四十二军万毅部驻地略事休息,下午3时又乘车赶路,终于在黄昏赶到香山,和范离、田畴谈了一下工作情况,即下山到振芳楼,夜晚即宿于楼上。
几乎与此同时,毛泽东一行于3月23日夜宿在唐县淑闾村,24日下午到达涿县,晚上住在了四十二军司令部大院。25日凌晨2时从涿县上火车,清晨到达北平西郊的清华园车站下车,到颐和园益寿堂休息。
3月25日上午,杨尚昆和伍云甫上香山查看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的住地。毛泽东的住所安排在双清别墅,坐北朝南,房舍宽敞,环境也很安静。西南面有两个防空洞。西边,有小径通向来青轩,是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和任弼时的住所。杨尚昆住在附近的昭庙,这是中直党委和中央办公厅秘书处的办公处。中午,杨尚昆去颐和园看望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后,即与李克农一起到西苑机场,检查中央领导人会见前来欢迎的各界代表和民主人士及检阅部队的准备工作。检查完毕,又立刻赶回香山。为此杨尚昆没有能够参加中央入城检阅这一盛事。
1949年6月15日,因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毛泽东暂住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此后进城均住此处。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前夕,毛泽东由香山双清别墅移居菊香书屋。随后,中共中央和军委机关也陆续迁入北平市内。
在中央机关进驻北平的同时,1949 年3月24日,那批两经辗转的档案文件,又开始了第三次大转移。在周恩来和杨尚昆的统一指挥下,专门派了两辆卡车给秘书处。曾三率领工作人员将所有档案文件装上车,从西柏坡出发,第一天住涿州,第二天赶到北平。至此,两年又五个月的艰难历程终告结束,中国共产党的这批珍贵档案文件在三次迁移中也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至此,第三次“大搬家”才算正式结束。
本文为大鱼号作者原创
转载请注明转自《党史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