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仪的诗歌价值:虽未脱“宫体诗”窠臼,但已开抒情之风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

这就是南北方文学不同的艺术特色,南方文学追求声律词藻之美,而北方文学则简古质朴,理胜其词。

唐朝的统一促进了南北文学的融合。贞观诗坛,唐太宗李世民身边聚集了许多北方文人与南方士人,初唐的诗歌创作自然以其为中心展开。南方文人与北方文人的交流很友好,一般都是这样的——

上官仪的诗歌价值:虽未脱“宫体诗”窠臼,但已开抒情之风

初时,初唐诗歌多咏史或言志,风格刚健质朴,后为了追求韵律之美,便渐渐重拾六朝文风。唐太宗的诗歌多是壮大与华彩并存,但事实上他更加欣赏南方制艺的诗歌。于是追求声韵词藻尽皆精妙绮丽的创作技法逐渐在贵族中流行开来,宫体诗的复兴由此发端。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虞世南等人编撰《北堂书钞》、《文思博要》、《艺文类聚》等工具书,以帮助士人们在作诗时拾用词藻和事典。

在这一时期,南朝文士如虞世南、许敬宗等人的诗歌创作越发流于雕琢,北朝文人如杨师道、李百药等人善于吸收南朝的诗歌技艺,较少生涩的弊病,逐渐成为太宗看重的宫廷诗人。

及至贞观、龙朔之交,文坛上出现了上承杨师道、李百药,下启宋之问、沈佺期的文士上官仪。他的诗歌创作被喻为"上官体",对初唐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上官仪的诗歌价值:虽未脱“宫体诗”窠臼,但已开抒情之风

01早年坎坷而中年显达

上官仪字游韶,陕州人。大业十四年,隋炀帝想要迁都到丹阳,就广征人力用以修建宫殿。当时的政局混乱,叛军四起,百姓们求生无计。

如此艰难的境况下,隋炀帝依旧穷奢极欲,极重享受,大兴土木。恰逢江都粮尽,人人惶恐自危。于是,上卒中的许多关中人便密谋逃回家乡。

左戍卫将军宇文化及连同宇文智及、裴虔通、赵行枢等人煽动了数万的卫士,在三月十一日凌晨攻入宫中,发动了著名的"江都兵变",杀死隋炀帝,隋朝由此灭亡。

上官仪的父亲上官弘亦死于这场兵变。当时,上官仪尚属幼年,因被掩藏而没被立刻诛杀,为了躲避后续的追杀,他不得不遁入空门,成为了小和尚。

在佛寺的生活中,他接触到了许多佛家道家经典,涉猎经史子集,尤其精研《三论》。这使上官仪累积了深厚的文学素养。

上官仪的诗歌价值:虽未脱“宫体诗”窠臼,但已开抒情之风

贞观初年,上官仪进士及第,被太宗皇帝擢为弘文馆学士,受到重用又累迁至秘书郎。随着官位的升迁,上官仪的诗才也越发受到唐太宗的赏识,于是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入宫廷诗会,名气渐长。

上官仪官运亨通,自龙朔二年起,相继由青光禄大夫、西台御史升至宰相,由此而名噪一时。

鳞德元年,武则天引道士入宫行厌胜之术,被宦官王伏胜告发。对武后不满已久的高宗意欲借此机会废黜她,便召上官仪秘议。

上官仪是坚定的李唐一派,于是道:"皇后专横,海内失望,应废黜以顺人心。"高宗于是令他起草废后诏书。

武则天听闻此事便向高宗质问辩解。高宗既感念以往的情分,又惧怕触怒武则天,于是将上官仪推了出来,辩解道:"这些都是上官仪教我做的。"由此,上官仪被武后怀恨在心。

上官仪的诗歌价值:虽未脱“宫体诗”窠臼,但已开抒情之风

同年十二月,武则天指使亲信许敬宗诬陷上官仪勾结王伏胜、废太子李忠意图谋反。不久,上官仪入狱,家产被抄没。讽刺的是,当初废掉李忠的诏书也是上官仪草拟的,而今此二人竟被污为一党。

02文学成就

上官仪仕途顺利,曾显贵一时,又加之皇帝对他的宫体诗十分欣赏,于是众人纷纷模仿他的风格写作,时人谓之"上官体"。

"上官体"不仅代表着一种强烈的风格,还是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更是社会文化风尚新变的产物,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诗歌演变的内在规律,对初唐诗风流变乃至唐诗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宫体诗的题材多为宫廷生活,而诗人在描写奢靡的宫廷生活时又难免将结点落到称颂赞扬之上,因此宫体乏情而又囿于阿谀逢迎成为了陈规旧律,又因其喜爱雕琢堆砌,更使宫体诗掉入了无限追求完美主义的怪圈。

上官仪的诗歌价值:虽未脱“宫体诗”窠臼,但已开抒情之风

上官体的第一大特色就是"绮错婉媚","绮"即指词采华美,"错"即指错落有致,"婉"即指含蓄委婉,"媚"即指形容姿态美好。综上可知上官体具有"绮错成文而能缘情婉密而得天真媚美之致"的特点。例如这首《奉和山夜临秋》:

殿帐清炎气,辇道含秋阴。凄风移汉筑,流水入虞琴。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夜深人静,诗人伫立在帐外,看着月上林梢,雁入云间,露珠嘀嗒,烟生壑内,如斯美景,只让人觉得暑气消散,安宁静美。这首诗虽为奉和之作,但是却不乏极细微的体物之情,情思婉转,与齐梁时期的宫体诗相比亦有不同。

如这首南北朝时期庾肩吾写作的《南苑看人还》:

春花竞玉颜,俱折复俱攀。细腰宜窄衣,长钗巧挟鬟。洛桥初度烛,青门欲上关。中人应有望,上客莫前还。

同样是描写外事、外物、外景,相较于上官仪的《奉和山夜临秋》,庾肩吾的诗歌更注重纤毫毕现地描绘事物形态,缺乏创作者个人的情思与意气,略显琐屑而又缺乏生气。可见,上官仪在继承齐梁文风的同时是注重突破的,但是他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对华丽词藻与工整对偶的创作追求

上官仪的诗歌价值:虽未脱“宫体诗”窠臼,但已开抒情之风

上官仪对于"工整"的追求已臻至完美。所谓"工整",既包括形式技巧上的对称,也包括声辞韵律的和谐。通过对前代优秀创作成果的继承,又加之多年创作经验的总结,上官仪提出了"六对""八对"之说,并著有专论诗律技巧的专著《笔札华梁》一书。

所谓"六对":一曰正名对,如天地日月,即名相敌为正;二曰同类对,如花叶草芽,即类别相同的事物;三曰连珠对,如萧萧赫赫等,即以叠字相对仗的句子;四曰双声对,如黄槐绿柳等,即为声母相同的词语;五曰叠韵对,如彷徨放旷等,即为韵母相同的词语;六曰双拟对,如春树秋池等,即以一物比拟另一物。

上官仪又在"六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八对"之说:一曰地名对,如"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二曰异类对,如"风织池中水,虫穿叶上文";三曰双声对,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四曰叠韵对,如"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五曰连绵对,如"残河河若带,初月月如梅";六曰双拟对,如"议月欺眉月,论花颊胜花";七曰回文对,如"情亲因意得,意得逐情亲";八曰隔句对,如"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空叹复空泣,朝朝君不归。"

上官仪的诗歌价值:虽未脱“宫体诗”窠臼,但已开抒情之风

古人对于声律的探讨颇为执着。早一点的有曹植鱼山造声,是为有意识地进行声律探索;陆机与陆云也曾多次在书信中探讨过声律问题;南北朝时期,"沈谢王周"四个世家大族中多有才俊执迷于音律,沈约更是以"平上去入"四声制韵,创造了永明体。但是,直至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偶句形式,才把对于声律的探索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研究,对后世声律的定型产生深远影响。

03影响与流弊

上官仪的存诗仅二十余首,但上官体的影响却不容小觑。

上官仪位高权重时,上官体的风靡一时自不必多言。上官仪死后,上官体曾短暂地没落一段时间,直至武则天退位,中宗复位,拜上官婉儿为昭容继续掌管制诰。上官婉儿号称"词宗"品评天下诗文,至此上官体又迎来了第二次辉煌。

此外,由于上官仪善于体物,诗作中多呈现出情隐于中而秀发于外的效果,具有浑融深远的意境,也开启了山水诗超然、清净、空灵诗风的先河。

上官仪的诗歌价值:虽未脱“宫体诗”窠臼,但已开抒情之风

由于在诗歌体制方面进行了创新,使上官仪在体物图貌的精巧、细腻方面无有出其右者。他以纯熟的创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齐梁文学带来的浮艳之风,又以精工的声律成就,引导了后世的律诗创作,为唐诗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但是,上官仪的创作题材过于狭窄,只局限于宫廷的方圆之地,功用也仅限于奉制酬和,囿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缺少了慷慨激情与进取精神。此外,文学创作的圈层被固定在贵族与宫廷之中,受众狭小,偏于创作群体的自娱自乐,使文学向着脱离社会、脱离现实发展,文学的实用性大大降低。

上官仪的诗歌价值:虽未脱“宫体诗”窠臼,但已开抒情之风

四、后记

由于上官仪继承了齐梁文风,创作了许多宫体诗,于是理所应当地被很多人认为他的存在是阻碍了唐诗的发展的。其实并不然,诗歌的发展既不该只有一种脉络,亦不该只有一种风格。虽然上官体不乏局限,但是亦有其独特的韵味。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20 字。

转载请注明: 上官仪的诗歌价值:虽未脱“宫体诗”窠臼,但已开抒情之风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