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有合格录取也常有破格录取的事情,宋朝皇帝赵匡胤曾规定参加省试15次还没考上的考生不用再考,破格录取。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本来不是最优秀的考生,但因为”春霖“这个名字取得好,在当时落后的清朝就好像春天里久旱逢甘霖,慈禧觉得这个名字喜庆,就破格将他提升为状元郎。
古代科举在清朝灭亡之后就没了,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还在继续,有的文化名人也是被名校破格录取的。《围城》的作家钱钟书严重偏科,语文英语几乎考中了满分,但是数学成绩极差只有15分,清华还是看中了他的英语成绩好被外语系录取。
历史学家吴晗也是严重偏向文科的人,他先考的北大,高考数学考出个零鸭蛋,北大没有收他,他改成考清华大学,这一次数学又是零鸭蛋,幸运的是清华愿意录取他。
现在的高考也经常有破格录取的事,但考生在试卷上写错名字还能被录取,这样的事却没听说过,1913年的高考就有这么一个人,写错了自己的名字还被北大破格录取。
民国时期的“高考”,在1938年之前都是大学自主招生,考生带好高中毕业证去心仪的大学交报名费就能考了,考什么学科考几门都由大学自己决定,1938年之后,民国高考才变成全国统一的考试。
1913年这年的高考,一个叫沈德鸿的17岁学子参加北大的考试,他看到试卷觉得题目都非常简单,提前一小时就写完了,认为自己一定会被北大录取。沈德鸿考完之后,天天盼望着放红榜的日子,好不容易到了公示成绩这一天,他起了一个大早去到北大校门口看自己有没有金榜题名,他看了又看红榜,始终没有发现自己的名字,他内心沮丧无比,没想到他名落孙山了。
沈德鸿回到家好长一段时间都非常失望,拿起书本重新复习准备来年再考一次,可是没多久之后,邮递员将北大录取通知书送到他家,沈德鸿心里犯嘀咕了,心里琢磨着:“我不是没考上吗,怎么还会有北大录取通知书?”
沈德鸿边想边打开录取通知书,发现录取通知书上写着的大名是“沈德鸣”。沈德鸿还是觉得奇怪,不知道北大为什么把他的名字搞错,就亲自去了一趟北大教务处询问,最后他看到了自己的报名单,他看到自己写的报名单那一刻终于知道北大为什么以为他叫“沈德鸣”,因为他的字迹太潦草,把“鸿”写成“鸣”。
沈德鸿觉得是自己把名字写错了,不能让录取通知书将错就错,就找到了招生办的老师,老师们一致觉得虽然沈德鸿把名字写错,但是他的才华比同辈人高出好几倍,还是愿意把他破格录取。
其实,沈德鸿还有个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笔名——茅盾,他自从有了北大的教训,再也不敢随便乱写字,直到80几岁写回忆录都是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地写。在茅盾的写作生涯里,他的笔写下不少巨著,最著名的就是“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描写了旧社会的农民从饥渴中觉醒,站起来斗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