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赵奢,就不能不提阏与之战。这就是他的成名之战,一举击溃了秦国的虎狼之师,打破了秦军不败的神话,这就是他一战成名的原因。
很多人都认为赵奢仅仅是靠打了这一仗才成名的,这肯定是一个天大的误会。先秦的历史资料太缺乏,很多人物的事迹都被埋没了,赵奢也是如此。
在阏与之战前,赵惠文王先找到了名将廉颇和乐乘,他们两个人的回答完全一致:路程太远,救援不及;道路狭窄,很难援救。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惠文王就找到了赵奢,赵奢的话很简单:这些客观条件对敌我双方来说都是一样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只要敢打敢拼,就一定能打赢。赵惠文王飞常赞同他的说法,就命令他前去救援。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什么呢?赵奢是当时仅次于廉颇和乐乘的大将,是当时排在赵国第三的名将。也就是说在此前,赵奢肯定是通过其他的战争证明过自己的人物。
关于赵奢,历史上还有其他的几个片段记录,我们不妨来看一下。
一 赵奢原本是赵国征收田税的官吏,有一次被派去收平原君赵胜家的田税,平原君家的管家却不愿意交税,被赵奢斩杀了9个人。
平原君听后大怒,准备杀掉赵奢。赵奢不卑不亢的说:作为王公贵族,你们家的下人不遵守国法。让国家法度失去权威,最终会削弱国家实力。一旦外国来侵犯,赵国就灭亡了。赵国都没有了,你还要那么多钱财干什么?平原君听后就把他推荐给了赵王,掌管全国的赋税。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赵奢是一个非常有胆识的人,他面对强权毫不畏惧,最终还赢得了平原君赵胜的赏识,被提拔到更高一级的位置。
二 赵奢有一次出差到了齐国,碰到了齐国的名将田单。两个人惺惺相惜就讨论起了战国时的军队和军事问题,两个人就有不同的看法。
田单认为一个国家有3万士兵就足够用了,太多就会劳民伤财。赵奢认为这个观点过时了,最早天下有万国,每个国家的人口不过3000多家,三万军队够用了。现在却只剩下了7个国家,三万的军队。连保家卫国都困难,更不要说去攻城略地了。
从这里我们不能看出赵奢非常具有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他并未因循守旧,一直都跟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认识。
三 赵括是赵奢的儿子,赵国在和父亲谈起兵法的时候,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连她的父亲都难以匹敌。
但赵奢却对自己的夫人说,赵括不过是纸上谈兵,到了实战中一无是处。战争的关键在于知己知彼和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没有这个能力,对于兵法再熟也没有用处。象赵括这样没有参与过战争的人,不过是机械的用兵,到了战场上必败无疑。
从这里我们能够看出,赵奢有识人之明。对于做大事的人这个能力就非常重要,只有能够合理的运用人才,才能无敌于天下。
上边讲了这三个故事,就是为了证明赵奢的能力是比较全面的。他根本就不是通过一战而成名的,一战成名只不过是能力的体现。
回头我们来看阏与之战,面对着穷凶极恶的秦军,远道而来的赵奢并没有急于和秦军决战,而是在五十里之外安营扎寨。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麻痹秦军,表现出自己消极畏战。当然秦国的将领也不是傻子,就派出了一个探子,来打探赵军的动向。
赵奢作为名将,一眼就识破了这个间谍。但他假装不知道,还非常热情的接待了他,表现出赵军不敢轻举妄动。把探子送走以后,他马上开始积极备战。
秦军认为远道而来的赵军不敢发动进攻,就开始全力攻打阏于。这时的赵奢迅速发起进攻,和城内的赵军配合夹击秦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击败了秦军。
《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就是用兵第一要知己知彼,然后要用计骗过对手,在寻找薄弱环节发起猛攻。
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但能够灵活运用的前提就是能够做到知己知彼,并找到对方的破绽。这个能力一方面需要天分,另一方面需要战争的长期积累。
因此我们说赵奢能够一战成名,绝对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并不能说他一辈子就打了一次胜仗就有了津津乐道的资本,而是长期的战争经验积累,让他有丰富的战争经验,才有了这样的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