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亚是整个亚洲北部地区的统称,也是近代以来被沙俄,苏联掌握的一块儿地区。由于终年严寒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认为是能够真正发展大农业的地区。在沙俄时期甚至很多人将西伯利亚地区与英国在海外殖民的殖民地相类比,甚至不认为此地是自己的本土。
但是在苏联时代西伯利亚地区完完全全成为自己的领土,并且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开发。从表面上的数据来看,苏联通过对西伯利亚的开发,重新获得了四千多万頃的可用耕地,但是最终无法解决苏联粮食不足的问题。
其实对于西伯利亚的征服和开发,早在沙俄时期就已经开始,近代的俄国是从莫斯科公国演变而来,在伊凡四世统一公国自称沙皇,也开启了对外征服扩张的政策,当时的俄国励志作为一个欧洲强国,因此向北部西北部,西部,南部进行多方扩张,但最终收效甚微,不是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被迫后撤,就是因各种自然阻隔而无法实现长期扩张。
自16世纪先后出现了两次向东扩张的高潮,结果是沙俄占领伏尔加河到乌拉尔山之间的广大地区,紧接着又越过乌拉尔山脉进入到了西伯利亚平原,完成了对整个西伯利亚的征服。沙俄在对西伯利亚征服的过程中带有极强的掠夺性,给一些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这是毋庸置疑的。
沙俄用武力强迫合并了这些土地,对于生活在西伯利亚的人口而言,也是沉重而野蛮的经济剥削,破坏了西伯利亚人民的文明和生产力,但是它也造成了另一个征服,后果就是加快了西伯利亚地区的社会发展阶段演进。以前这些地区大多处在奴隶制和原始部落发展时期,而俄国人的到来客观上加速了生产力的形成,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这经济发展的基本是完全一种沙俄的意志进行的。
到了17世纪,俄罗斯人才开始逐渐迁移到西伯利亚地区生存生活,也开始了对西伯利亚早期的真正开发。当时定居于此的俄罗斯人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征集的人员,他们被派到西伯利亚地区,一直驻扎在西伯利亚的各个地区保卫边疆,这些军人包括很多罪犯,囚犯,政治犯,还有战场上俘虏的多国民众。同时也对国内进行打击,很多领主贵族也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他们只能在此地艰苦奋斗养活自己,寻求生存,但同时他们所有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近乎一半以上都要上缴国家。他们的到来带来了最初的生产力,西伯利亚的农业开始发展。沙俄在此地完全进行封建专制统治,虽然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但是农民的地位和奴隶没有什么两样,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农业发展也很缓慢。
对于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根本无法做到长期有效的开发。十月革命以后,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对于西伯利亚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经济开发也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并且成为苏联工作的长期任务。从1928年开始,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受到了苏联政府的重视,派遣了大批工人,运输了大量工业设备,新建了大批新兴工业产业,促成了西伯利亚的第一次经济繁荣。
但是这些繁荣一定层面有着战略性的思考,毕竟西伯利亚是俄罗斯的大后方,更多是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工业基础不受外国影响,但是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农业发展却还是没有建立起来,赫鲁晓夫当政时期,开启了对西伯利亚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垦荒行动,通过大面积的种植包括玉米在内的很多农作物,基本改变了西伯利亚地区的农业面貌。
在苏联曾经的领导人看来,因为西伯利亚在沙俄时期的开垦失败,所以列宁认为这些地区是不利于发展农业的,但是斯大林和赫鲁晓夫不这么想,他们把斗争的思想引入到了对西伯利亚开发的过程当中,一定程度上将很多俄罗斯人送到西伯利亚,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开发西伯利亚。在他们看来,不存在西伯利亚无法开垦的事情,只存在偷懒问题。
不过由于之前的国际封锁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西伯利亚的开发迟迟无法大规模进行,一直到1953年赫鲁晓夫执政以后,由苏联过分重视工业忽视农业而导致农业长期落后的体制弊端使得粮食危机暴露出来,1953年有遇上大旱灾,使得粮食问题更加突出。赫鲁晓夫是一个在乌克兰待过的人,他亲身体验了1946年人吃人的人间惨剧,于是决定动用紧急措施发展谷物生产。
最重要的地区就是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对农业发展的紧急和大规模措施确实在短期内取得了效益,扩大了谷物作物的播种面积和谷物产量,但由于缺乏科学安排,急于求成,再加上西伯利亚地区的恶劣条件,导致垦荒运动最终失败,赫鲁晓夫不久下台。
勃列日涅夫曾经客观评价了这一次西伯利亚开垦运动,在他的回忆录中强调千百万苏联人为了祖国的未来,在荒地上进行着土地革命实验,他们用最新的历史成果,发展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的生产经验,开垦荒地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在短短三年中,为国家拓展了3200万公顷以上的土地,为后者提供了宝贵经验,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证明了西伯利亚地带不适合种粮食。
正是因为这一次大规模的垦荒运动,苏联的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到了一个最终失败的垦殖运动上来。所以在此以后,苏联很难再拿出更多的国家资源投放到西伯利亚的这些地区。不仅是领导人反对,包括民众和苏联官员也一致反对不应再对一个无法发展起来的地区投入更多的国家资源,之后的苏联在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集中化的节约经营农业,在西伯利亚地区的大发展告一段落,但是工业却持续进步。
当时很多大型拖拉机厂在西伯利亚地区建立,苏联看中西伯利亚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而非在西伯利亚进行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因为代价太大。此外,对于已开垦的农业农田,苏联也进行了妥善处置,并没有荒废,同时苏联也生产了世界范围内最大吨数的化肥产量。
以保证在以开垦的地区持续为苏联进行农产品供应,但问题在于西伯利亚地区冻土层甚多,而且沼泽,湖泊,森林众多。西伯利亚不同地区的土壤土质质量也有很多不同,所以在当时由于粗犷的种植以及化肥的盲目使用,不仅使得土地肥力流失,而且也无法对于土地肥力工作问题进行对症下药,选择合适的化肥,又进一步造成了生态危机。
除此之外,对于西伯利亚农业的开发,农业劳动力的缺乏和不稳定一直是苏联开发西伯利亚的主要问题,这也影响了苏联经济发展。西伯利亚自古以来就是土地人烟稀少,分布不均衡的地区,随着东部地区的开发,苏联的经济确实开始向东部分移动,而东部人口也迅速增加。但是这并不能够适应国家对于西伯利亚的相应政策,土地劳动力依然不足,这给西伯利亚地区的开场哨声很大困难,尤其是农业地区。
由于苏联对于农业人口的工资,城乡差别甚大,甚至最高工资也只有工业工人的80%,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成为农业技术人员,更不愿意留在西伯利亚。他们宁可转行寻求更低的工资,而进入大城市,也不愿意为西伯利亚的开发耗费自己的青春二十多年。西伯利亚地区的农业生产一直低于全苏联的平均水平以下。
同时在农业领域的物质技术基础也比较薄弱,苏联照比刚成立之时,技术基础雄厚很多,但是在工业机械化方面,只达到总目标的百分之四十多。后期的勃列日涅夫执政,试图解决以上诸多问题,实现农业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并且通过了一项长期改良土地计划,这时候的戈尔巴乔夫把改革重心从经济转型政治,很多农业发展措施都流于空谈。
可以说西伯利亚是沙俄和苏联的宝贵财富,但是对于这一财富的使用成本却奇高。苏联解体前,西伯利亚农业和工业的发展速度也一直低于苏联整体平均水平,并且成为耗费苏联众多人力物力资源的一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