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蓝领人才奇缺,技能型人才难求,有关部门提出——
促进2亿技能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5年共开展补贴性培训近1亿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超过1000万,技工院校向生产服务一线输送约500万名毕业生,表彰9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近900名全国技术能手,选拔1500余名高技能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今天发布的这组数据,反映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成绩。但是,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补上的短板。
对此,人社部在发布会上回应,“十四五”时期,将推动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促进2亿技能劳动者成为中等收入群体,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多举措破解“技工荒”问题
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已经超过2亿,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但近年来,高级蓝领人才奇缺,技能型人才难求,结构不优、素质不高问题突出,“技工荒”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对此,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表示,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存在4方面问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与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相比,技能人才待遇不高,获得感不强;技能人才培养周期长、培养成本高,人员流动性大,企业培养动力不足;重学历、轻技能的社会观念尚未根本改变。
为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我国自2019年起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
“这个行动已经实施了接近两年,明年是重点。”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表示,今后一个时期,这个行动要做得更有效,提高培训质量,提高补贴标准,进一步扩大范围。
在加强培养培训、扩大技能人才供给规模方面,张立新认为,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培训供给能力。鼓励企业开展职工技能培训,推广“互联网+职业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同时,要加强激励,提高职工队伍稳定性。“要健全技能人才岗位使用机制,推动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多层次发展通道;鼓励企业吸纳高技能人才参与重大生产决策、生产科研攻关;深化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评价。”张立新说。
为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人才评价,前不久,人社部发文进一步明确向用人主体放权,支持企业自主确定评价范围、自主设置技能岗位等级、自主运用评价方法,同时兑现相应的待遇。目前,全国共有3700多家企业、近900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备案,104万名劳动者已经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收入分配向一线职工倾斜
“当前,我国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张立新透露。
为激励更多人学习技能、投身技能,近年来国家推出多项举措,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改善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中国的2亿技能劳动者是产业工人的重要主体,他们对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就业质量非常重要。”张立新表示,激发他们的活力,要从政府激励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全力支持等各方面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地位,让他们有获得感,能够通过技能实现美好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同时,技能人才是强大的扩大内需的消费力量。张立新说,如果2亿技能劳动者成为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扩大内需发挥巨大作用。
在提高待遇方面,张立新认为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在职工收入分配中把技能作为一个重要要素加以体现,无论基本工资定级还是津贴补贴、绩效奖励等方面,都要把技能作为重要要素。
“要鼓励企业完善职工收入分配机制,促进企业收入分配积极向一线职工倾斜。”张立新说,实践中已经有一批企业在建立技能激励导向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有的高技能人才的待遇相当于企业副总的水平。(本报北京12月18日电)
李丹青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