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而这条母亲河,一直以来留下的可不是慈母的形象,反而曾多次泛滥成灾,各朝各代都曾为治理黄河而投入很多心血。
黄河水被称作抚育人民的源泉,但并不是甘甜的清水,反而以污浊出了名,否则又为何是“黄河”呢?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使得黄河水从未清澈过。
而在如今,人们似乎已经迎来了黄河治理的收获期,黄河水已逐渐变得清澈起来。到了这个时候,人们也想起了先人曾经说过的“黄河清,圣人出”。黄河水变得清澈,难道真的会验证先人的话吗?
黄河清水出圣人,古书预测是否为真
黄河水常年夹带泥沙,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即便多次治理,依然无法达到“清水”的状态。以至于在古人看来,黄河出清水的时刻,便也是圣人要降临的预兆。而从如今的角度来看待,则应当先从此话的出处入手。
在《推背图》第五十四象中记载:黄河水清,气顺则治。主客不分,地支无子。“黄河水清,气顺则治”的意思是:黄河,用以比喻明末纷乱混浊的局势。气,气运;治,治理。整句话是说明末天下大乱,混浊有如黄河之水;如果黄河的水清了,气运通顺了,天下就得到治理了。有的人将“气顺则治”解释为暗喻顺治皇帝,有些牵强附会,率满清入关的皇太极。
“主客不分,地支无子“”的意思则是明朝主宰天下,为主人;李自成、满清等本是臣民,是客人,后来纷纷割据天下,即所谓的主客不分。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共十二支,“子”为第一。既然地支无子,就剩下十一支,暗指满八旗创始人努尔哈赤早挂。
这也就是预言满清入主中原,建立清朝,传十帝而终,而一切都是基于“黄河水清”。但古人的说法始终有迷信成分,至少在几千年的进展中,依然不能看出圣水与“黄河水清”之间的分毫关系。
历朝历代治理黄河,水清为努力成果
据《诗经》记载:“滮池北流,浸彼稻田”。黄河虽是母亲河,泛滥成灾的时刻实在不在少数。因此,历朝历代都把治理黄河作为水利工程的重中之重。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修筑堤防。明末清初,治河事业有很大发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
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国政衰败,治河也陷于停滞状态。近代以李仪祉、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大力倡导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但受社会经协件制约,始终难有建树。
来到现代社会,对于治理黄河的要求更高,在水质方面也有所改善。其实历史上的黄河水也有变清的记载,据说是有43次。其中最长的一次黄河水变清是在1727年,黄河变清2000余里长,持续了22天。其实在非汛期的时间,黄河水大部分河段都是比较清的。
究其黄河水变清的原因,据专家说,要归功于我国为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所作出的贡献,当然还有气候变化的因素。我国从1946年开始开展“全面治黄”工作部署,到现在经过几辈人的艰苦付出,才终于让“千年难见黄河清”的说法得以扭转。
黄河水的治理是一项漫长的工程,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从一定意义上说,确实也是人才的治理使得水质改变。但古人所说的“黄河清,圣人出”,如今看来还是没有太大的关联性,毕竟变得清澈的黄河水也没有带来具体可见的所谓的“圣人”。
小结
黄河水之重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已足以证明。历朝历代为此付出无数努力,而如今已经迎来了可控制的阶段。黄河水逐渐变得清澈,虽与命名有所不相符,但也是可喜的。黄河与圣人不一定存在联系,但与民生息息相关,黄河水变得清澈了,对于人类而言也是佳音。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可以预见,有着数千年历史的黄河治理事业将迎来新的历史时代。
参考资料:《推背图》、《黄河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