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罐头”是一档心理学口味的精神食粮栏目(狗特别喜欢的)。
今天聊聊“提建议”这件事。
罐头质检员:罗小虎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朋友(或者你自己),总爱给别人提点建议。
有的建议是否定式的。比如每当你提出一个想法,对方第一反应就是“不是…”和“你为什么…”
比如:
你说:“我想最近做瑜伽来减减脂。”
回答:“不是,瑜伽的运动强度又不大,你为什么不游泳呀?”
你说:“我想去考个公务员。”
回答:“不是,你为什么就想去体制内呀?这种一眼能望到头的工作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不管提出什么想法,他都能找出你想法中的漏洞,一个一个提出你方案的不可行性。就像楞次定律中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Ta真的是在提建议吗?有可能,但也有一种可能,对方仅仅是想证明他考虑得比你多、他拥有的信息量比你多、他比你更成熟,甚至想在某些程度上控制你的方向。
很多人喜欢提这种“否定式建议”。因为对某些人来说,否定或者贬低他人确实容易获得更多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自我肯定理论(self-affirmation theory)的提出者 Steele 认为:证明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其实是一种自我肯定,它保护并维持了我们的自我价值。
也有的建议是肯定式的,不否定你的想法,同时非常热情地给你指出一条明路:
比如这样的对话:
“我想去从事投行工作。”“我建议你列好时间表。你得先考一个CPA,然后把司考过了,对你可能有点困难。”
“我想买个单车。”“我建议你买xxx牌子的xxx型号,比较适合你。”
这些建议看起来没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没能设身处地地考虑听者的境况与过往,那么这些建议极有可能是无效的,或者可以说是不够负责任的。
在心理咨询的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随便给人提建议”,因为如果信息量不够的话,咨询师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生活经验所提出来的建议,很可能并不适用于来访者。
这一原则放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很多人对自己的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较为自信,就比较容易给人提建议。
在提建议时,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事实就是:每个人都具有“尊重需求”,包括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都能独立自主,希望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等。
一般来说,人们提建议的方式有以下4种:
1.教导:“你必须”、“你得”、“你有必要”
2.奉劝:“我觉得”、“我希望”、“我f建议”
3.提议:“既然……那么……”
4.引导:“能否……”、“可不可以……”
太过直接的教导和奉劝是极易损害一个人的“尊重需求”的,在这四类建议方式中,引导类建议语气最弱,但是运用得当则更能引发听话者的深思。
但是,在提建议的冲动被点燃之前,也许你还需要提前确认的一件事:
对方真的需要你的建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