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宋代人出行,最直观的参见《清明上河图》。画中出现的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车,独轮车、太平车、平板车,形形色色,洋洋大观。张择端的画卷真实纪录了宋代人出行境况。且看知县的出行的交通工具,《清明上河图》出现一位知县和仆从出城。而《春游晚归图》的,也绘有县官“走马上任”的情景。县官独自骑马,八到十二个随从抬抬扛扛前后相随,这和史志叙述非常吻合。
宋代官制品官出行必骑马,但妇女出行,特别是清明扫墓,坐“小轿”已成习惯。宋朝的主要交通工具有牛车、驴车、轿,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交通工具时有所不同,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难道宋朝连马匹也没有?您说对了。宋朝的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后,丧失了这一良好的产马地,马匹已相当缺乏。全靠川蜀,茶马司锦坊织锦和茶叶等换取川西北山马备军用、官用。北宋官定鞍镫制度时,还分二十来种,最高级为“金银闹装鞍”,官价要二百多两银子才备办,即最小的县令,“铁制银衔镫鞍具”,也还得十二两银子。县令许可用八到十二从,戴曲翅幞头,内中有个仆从,照例专扛一张有靠背可折合的交椅,把它套在脖子上路。
宋微宗曾下诏书,“民庶之家不得乘轿”,“阎之辈,不得与贵者并丽”。违者以违反御笔论。凡官员、亲王、大臣乘轿,轿体许“朱漆及五彩装绘”,前有喝道,后有随行人等。抬者视品级有4-8人。南宋因缺马,特许官员乘轿上朝,只有跟随皇帝前往郊坛参加祭祀大礼时,必须骑马。从《宋史?與服志》看,马车(4~8匹)为皇帝专用,两宋民间无马车。北宋时大臣尚有马车之制,南宋缺马,马车之制弃而不用。比驴子大不了多少的滇马川马,都当作宝贝,韩世忠得马高五尺一寸,赶紧献与高宗,称“非人臣敢骑”。民庶只令乘犊车,即牛车,黑色漆底,间以五彩,不许前有仪物。
马匹的饰佩也有定制:缨一一三品以上“许马以缨饰”;杏叶一一自宰相、使相、枢相、大学士起至各地行政、军事首长,可在马胸带上悬挂质地不同花形有别之杏叶,余均不许。鞍一一非五品以上不得乘画花银鞍;鞯一一宰执大臣、亲王以下,不得设画花绣鞍鞯;带——朝官、禁军长官以下,不得在带上装银、涂金。
宋代乘轿的人比唐代多。从北宋初年开始,舆轿流行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以至于有大臣上奏宋太宗,认为工商庶人都乘轿,不成体统。于是朝廷规定“非品官不得乘暖轿”。说明当时轿成了人们重要的长途交通工具。南宋时期,轿子的使用数量超过了车,各级官员偏重于坐轿,官方加强了对于轿子等级的划分,同时取消了对车等级规定。这表明,宋朝上流社会已经把轿当成都市了首要的出行工具。
宋朝造船技术水平是当时世界之冠。北宋王朝定都汴梁(今开封市),水运就成为各地向朝廷运送物资的生命线,大河担负了沟通南北各大水系的重任,水上客货运输业迅速繁荣起来。
北宋初年的客货两用船已很具规模。由14根巨索前后固定,客舱3间,首尾设篷舱顶有篷仓。元丰元年(1078年),明州造出两艘万料(约600吨)神舟。
宋朝的主要造船厂分布在江西、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区。太宗时期,全国每年造船达到三千三百余艘。到了南宋,由于南方多水加上海上贸易日益发达,造船业发展更快,还出现了车船、飞虎战船等新式战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