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今看世界
1964年10月16号下午3点,在新疆罗布泊沙漠腹地,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原子弹的研发成功对我国的战略具有重要且长远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我国从此进入有核国家,曾经屈辱的历史,将不会再上演。
这一成功的背后,少不了一个人的奉献,他就是邓稼先。他是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了我国的两弹事业,邓稼先付出了太多太多。而这其中就包括与妻子许鹿希的长达28年的分离。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国学根底深厚。
邓稼先从小便极具爱国情操,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13岁的邓稼先当众将一面日本国旗撕碎了扔在地上,又踩了好几脚。他的父亲邓以蛰担心此事被人告发,邓稼先会有生命危险,于是安排邓稼先南下昆明读书。
临走前,其父邓以蛰对他说:“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
于是,邓稼先在父亲邓以蛰的支持下选择理科。1941年,邓稼先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邓稼先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后又赴美留学,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报效祖国。
1948年,邓稼先前往美国普渡大学留学,由于读书时期成绩优异,邓稼先在不足两年的时间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此时的他才26岁。由于年纪尚小,人们便称他为“娃娃博士”。
由于邓稼先在读书时期表现优秀,吸引了美国政府的注意,美国政府愿意付出高昂的薪水让他留在美国搞科研。
但是面对名利的诱惑,邓稼先丝毫没有改变初衷,他深知自己苦学数年,就是为了报效祖国。他谢绝了美国投来的橄榄枝,放弃了在国外优厚的科研条件,毅然的回到了祖国。
在感情方面,1953年,邓稼先与相恋多年的女友许鹿希结为夫妻。这一年,邓稼先29岁,许鹿希25岁。
两人的婚后生活的很甜蜜也很幸福。邓稼先虽然是理科男,但是在生活方面也极具情趣。
比如,邓稼先会在空闲时候,带妻子去听音乐会,看京剧等。两人婚后育有一儿一女,分别取名叫邓志平、邓志典,孩子的到来让这个小家庭更加其乐融融。
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回忆起这段时光时曾说道:“那时稼先工作很顺利,也很有成绩,经常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周末我们总是带上孩子去爬山、游泳、散步。”
可见,两人的婚后生活犹如神仙眷侣一般,十分惬意。
但是这种幸福却在1958年戛然而止了。当年秋天,二机部副部长刘杰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听后义无反顾地表示同意。
回到家后,邓稼先对妻子许鹿希说道:“鹿希,往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再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过得就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许鹿希得知丈夫因为工作调动即将离开自己,询问道,去哪里和去多久?由于是国家机密,邓稼先表示不能说。就连通信地址,都没有给妻子留下。
许鹿希理解邓稼先身上的重任,明白他为了大义而需要承担的责任。所以,她对邓稼先的行为表示支持。
新工作安排就绪后,邓稼先和许鹿希带上年幼的儿女一同照了一张全家福,此后这张全家福被邓稼先一直保存在钱包的夹层里。此后,邓稼先彻底音讯全无地“人间蒸发”了,就连他在刊物上的名字也消失了。包括他的妻子在内,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在做什么。从此,邓稼先隐姓埋名进入了与世隔绝的戈壁滩。这一走,就是二十八个春秋。
而家中的重担便都压在了许鹿希身上,但许鹿希对此无怨无悔,默默的在背后支持丈夫的事业。
当时两人的孩子还比较年幼,正是需要父亲陪伴的时候,可是邓稼先只能为了大家,而辜负了这个小家。
在漫长的二十八年里,许鹿希在家中一边操持家务,照顾孩子们,一边等待丈夫归来。
28年的时间非常漫长,在这28个春秋的苦苦等待中,许鹿希并不知道自己还能否见到丈夫,但是她依旧无怨无悔地守候着当时的承诺,始终等待着和丈夫相聚的那一天。
而离开妻儿后的邓稼先把自己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了科研上面,当时科研设备较为匮乏,对于当时的科学家而言,他们是真正的从零开始,从无到有。
无论严寒和酷暑,邓稼先都坚持亲临试验场,其中有15次在现场领导核试验。面对谈之色变的核辐射,邓稼先也义无反顾。
有一次在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突然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他对众人说道:“谁也别去,我进去吧。你们去了也找不到,白受污染。我做的,我知道。”他捡起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最后证明是降落伞的问题。
可以说邓稼先是抱着一腔热血与大无畏的精神投入到原子弹的研究中,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的就是中华民族有保卫自己的武器,为的就是国家富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最终,正是靠着邓稼先等科学家的付出,原子弹不仅爆炸成功,两年零八个月后,氢弹试验也成功了。
杨振宁是邓稼先的好朋友,得知中国研发出了原子弹。他利用回国探亲的时机,故意试探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
由于事关国家机密,邓稼先只好回答“以后有机会告诉你。”几天后,杨振宁请示有关领导后,向杨振宁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振宁,你好!现在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任何外国人的参与!"
随着原子弹和氢弹的发射成功,很多人都好奇邓稼先得了多少奖学金,但是他总是笑而不语。直到有一天,杨振宁也问了同样的问题。邓稼先才回答,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后来杨振宁才得知,由于当时国家经济困难,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85年首次颁奖,21年中,邓稼先没有得过任何奖金。到了1985年,国家发给整个“两弹”科研队伍的奖金总数仅仅1万元钱,受奖机构自身又拿出一部分钱按照10元、5元、3元的级别分下去。邓稼先当时拿到了最高的奖励级别,但每一个“弹”只有10元钱。所以,总计20元。
提起两弹元勋邓稼先,张爱萍将军曾写诗称赞道:“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
由于常年受到核辐射的影响,邓稼先的内脏和骨骼都受到严重伤害,经常出现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回到北京检查后,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他的直肠癌已经很严重了,只能住院治疗。
1985年,强忍病痛的邓稼先终于与妻子许鹿希再度重逢,此时已经时隔28年。
28年的苦苦等待,此时许鹿希见到的已经不是曾经意气风发的邓稼先,此时的邓稼先已病痛缠身且满头白发。
许鹿希把悲痛放在心里,细心照顾邓稼先剩下来的日子。虽然相逢,但是许鹿希依然不知道丈夫从事的是什么事业,也不知道丈夫因何身染重病,邓稼先对此更是守口如瓶。
直到1986年6月24日,许鹿希在报纸上看到两弹元勋——邓稼先,许鹿希才明白丈夫这么多年所从事的是什么。
同年,国家为了表彰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研究工作和核事业所作出的特殊贡献,为他颁发全国劳动模范证书和奖章。但是邓稼先在戴上这枚奖章的12天后,于1986年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经医治无效而去世,享年62岁。
临终时,邓稼先对妻子许鹿希说的最后一句话感人至深,他说道: “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邓稼先是伟大的,他最对不起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在临终前,他对妻子说:“希希,苦了你了。”
一句话,让许鹿希泣不成声。是啊,像许鹿希这样的科研人员的家属,她们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两人结婚33年,却有28年分隔两地,等到再见时,爱人的生命却已进入倒计时。
这就是邓稼先,虽然付出生命,奉献了宝贵的年华,但他无怨无悔。他的一生不为功名、不为利益,为的只是国富民强,为的是中华民族真正的能站起来。
可以说为了这一愿望,邓稼先将最好的年华奉献了给了祖国最重要的事业,虽为此身染重病,也无怨无悔。邓稼先等科研人员的伟大爱国热情与默默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谨以此文向默默无闻的科研人员致敬,正是你们挺起了我们民族的脊梁,才有我们现在和平的生活。
参考资料:《邓稼先传》
本文作者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