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李斯智计百出,功不可没。可是嬴政做了皇帝后,李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位上做的事,却屡屡遭后人诟病,最后甚至因为参与“沙丘政变”,直接葬送了秦朝。为什么李斯前后表现如此不一致呢?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在楚国做了一名小吏,郁郁不得志。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观察到厕所和米仓的两只老鼠截然不同的境遇,立即悟出一个道理:就算是做老鼠,也一定要做米仓里的老鼠。那么,哪里是李斯的米仓呢?
李斯毅然辞官,向当时的儒学大师荀子求学。学成后,奔赴秦国,做了当时秦朝丞相吕不韦的门客。吕不韦很欣赏李斯的才学,把李斯推荐给秦王嬴政。到了嬴政身边,李斯正准备大展才华呢,却不想遭遇到一场“秦王逐客”的危机。
原来,韩国人郑国在秦国主持修建著名的郑国渠,修成之后秦王嬴政发现郑国其实是韩国派来的“间谍” ,大怒,下令驱逐秦国境内所有非本国人士。李斯得知后心灰意冷,但他又不服气,于是连夜写成《谏逐客书)》一文,呈交秦王。这篇文章后来还出现在了中学语文课本当中,也是李斯一生之中的高光时刻。
文章中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
因为文章写得太好了,秦王看了大为感动,拍案叫绝,他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令,任命李斯为廷尉。
可以说,李斯用一篇文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这是李斯的第一大本事:文章好。李斯文章之好,心气高傲的鲁迅曾这样评价:
李斯的第二大本事是:谋略好。
嬴政一心想着统一六国,李斯献计给嬴政,他先是提出“离间计”,就是在大举进行军事进攻之前,派人去离间六国君臣,以消耗六国的实力。嬴政派了姚贾等纵横家执行,收到很好的效果;后来,李斯又力排众议,提出“先灭韩,再灭赵”的方案,经实践检验,也非常正确,李斯由此得到嬴政的高度信任。
李斯还有第三个好,那就是忠于秦王嬴政。
每当嬴政遇到困难时,他都坚定的站在嬴政这边,为嬴政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不管是对付嫪毐集团,还是对付吕不韦,都是如此。终嬴政一生,李斯都没有背弃嬴政之心,这是很难得的,这个可以看作是品质好。
所以,李斯当之无愧是秦国的“三好大臣”:文章好,谋略好,品质好(忠于秦王)。
然而当嬴政一统天下,秦国变成了秦朝,李斯成为了丞相后,他就变了。李斯在秦朝做的坏事挺多,这里只列举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人人都悉的“焚书坑儒”
大家以往的印象中,“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的“暴行”,其实,真正的始作俑者就是李斯。起因是这样的,儒生淳于越向始皇帝进谏改“郡县制”为“分封制”,李斯以非议朝廷法令为由建议皇帝焚烧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的经典。这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经典毁于一旦。
因为政见不同,就不允许其他人发表不同意见,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周厉王就曾经因为不允许百姓发表反对意见而引发了一场著名的骚乱,使周朝逐渐衰微下来,最终走向灭亡。
这些道理李斯不可能不知道,只是做到丞相这个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已经刚愎自用到不但听不得“人言”,还要“杀之而后快”了。
第二件事,是“沙丘密谋”,立胡亥,杀扶苏
秦始皇在立储这件事上是被后人所诟病的,虽然他想让自己的长子扶苏在蒙恬将军的麾下磨练,但他始终没有明确扶苏的太子地位。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时,在现在河北广宗县的沙丘宫病重,眼看是不行了。始皇帝在弥留时刻,把立扶苏为太子的诏书交给了赵高这个老辣狠毒的阴谋家。当时,李斯也在场。
嬴政或许在想,“即便赵高有异心,还有丞相李斯在呢,这个一直兢兢业业辅佐我的国之栋梁,这个敢于直谏不计个人得失的忠臣良将,秦帝国有他在,我很放心。
秦始皇永远地闭上了眼睛。可是赵高和李斯却开始密谋。
赵高要求杀扶苏,立胡亥,李斯开始是犹豫的,可是当他想到扶苏与自己关系不好,扶苏最喜欢的是蒙恬,自己的丞相宝座可能被蒙恬所取代。在个人荣辱与江山社稷之间抉择时,李斯最终选择了前者。
李斯这个愚蠢的决定,同他当年的《谏逐客书》一样,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只不过前者推动了中国的统一,后者则加速了王朝的分裂和灭亡。
人们不禁要问,李斯在秦朝的表现,为什么和在秦国的表现如此不同?
第一个原因,也就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李斯的地位变了,他从之前的廷尉变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成为了万众瞩目的当权者和既得利益者。到了这个位置,已经到了作为一个人臣的顶点,他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保住这个位置。所以,当嬴政遗命让扶苏做太子时,他认为他的丞相之位受到了威胁,这才接受赵高的建议,立胡亥,杀扶苏。
第二个原因,就是李斯其实一直是自私的,他的自私从来没有改变过。这一点,可以从当年李斯对待他的同窗好友韩非的态度看出。《韩非子·存韩第二》中记载,韩非来秦国做人质,他却业余做起间谍,李斯劝说嬴政抓捕韩非,并决定以秦法处死。从李斯害韩非这件事看,李斯一直在隐藏他的本性,所以他最终违背秦始皇的遗命,就不足为奇了。
可悲的是,胡亥称帝后,任用赵高管理朝政,赵高陷害李斯,于公元前208年将李斯处以腰斩,不得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