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何以如此关注一名低分考生逆袭上岸?

人们何以如此关注一名低分考生逆袭上岸?

光明网评论员:一则“北京协和医学院2022年硕士研究生复试331逆袭390”的消息在昨天(3月31日)冲上了社交平台热门榜,网络上充斥着网友们对这一事件的猜测。

昨晚,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招生处发布了相关声明,详细说明了入学总成绩的计算方法,复查了复试面试过程,“复试程序符合规定,未发现复试过程存在违规行为,考试成绩有效。”对于拟录取学生的身份,该生本科院校济宁医学院辟谣称,该生父母职业务农,并非网传该校教务处处长之子。

近些年,由于硕士研究生扩招、社会就业压力等多重因素影响,考研人数与年俱增,考研“内卷”现象严重,录取分数线屡破新高。在这一背景下,考生在初试成绩落后近60分的悬殊差距下,仍然考上了国内医学院校的顶尖学府,网友们自然而然不会第一时间将原因归结为个人努力的结果。网络上流传的故事版本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实际上显现的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这一思维模式由高考而来,即学生的能力通过分数体现,高分考生通常是优秀学生的代表。各种类型的选拔考试最终结果公示都是通过分数来量化差别,这也是人们以分数评定能力的习惯性认知的基础。因而,也就不奇怪人们在关注这起个案时,对390分考生带有主观偏向,而将331分考生的成功视为“逆袭”。

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应试选拔仍是最为公平的制度机制,分数确实能够起到评判考生专业基础水平的功用。但统考不易区分出考生是否真正具备科研能力,许多高校都意图通过复试进行多样化的评判,选择更具发展潜力的考生。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选拔规则设置正是如此。根据规则,初试和复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初试第一考生的百分制总成绩中的初试部分实为39.00分,初试第二考生相对应成绩为33.10分。

由此,这起个案初试成绩的分差被缩小,更为重要的显然是复试面试中的“专业知识、英语听说、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科研能力等”。根据网络资料,331分考生在本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一篇影响因子6+的SCI论文。一篇SCI论文就已经是许多博士研究生梦寐以求的科研成果,一篇影响因子6+的SCI论文显然足以辅证一个人的多项能力。

查阅今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招生复试结果公示能够发现,存在着一些专业实际复试人数多于统招计划人数,但专业拟录取人数仍低于统招计划人数的情况。这表明了相关高校对于硕士招生宁缺毋滥的态度,也是在向社会表达硕士研究生培养并不是唯分数论,并非通过统考就万事无忧。不仅医学专业,其他专业考研初试成绩第一而最终未被录取的情况也并不罕见,初试成绩400多分未被录取的考生也不在少数。

由此,全社会对于考生低分“逆袭”个案最初的关注,是希望当前学历选拔机制能够更加公平、公正、公开。而当相关高校声明公布后,人们转变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实则表明了另一个期待,即希望硕士研究生选拔制度能够合理,确保每一名科研人才不被埋没。

(原标题:人们为何如此关注一名低分考生逆袭上岸?)

来源:光明网

流程编辑:TF063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217 字。

转载请注明: 人们何以如此关注一名低分考生逆袭上岸?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