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撒自述:高卢战记
阿莱西亚这座要塞位于山顶之上,地势非常险峻,南北方向皆有河流经过,四周除却西侧是长约3英里的平原,其他皆有高山环绕。由此可见,除了围攻,此处无法轻取。城墙下面整个东侧的山坡上都是高卢军队的营地,周围还有壕沟和6英尺高的护墙。罗马人所着手建造的围城工事,周长达10 英里,罗马人的8 座营寨都占据了战略要地,彼此间还有工事相连,并建有23座碉堡。白天的时候,碉堡里安排有哨兵执勤,以防突袭,晚上则有部队驻守,并设有警卫。
当围城工事开始动工之际,在两山之间那3英里平地上,双方骑兵发生了激烈冲突。恺撒看到我军逐渐占了下风,就派日耳曼骑兵前去增援,还把军团置于营前。我军一见有如此支援,不由得为之一振,遂力挫敌军。敌军人数太多,撤退时挤作一团,于是日耳曼人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维钦托利营寨的防御工事旁边,结果敌军挤在狭窄的入口处,进退不得,死伤惨重。有些敌军索性弃马而逃,企图越过壕沟,爬上护墙。恺撒下令位于营寨壁垒前的军团再稍稍向前推进,敌军营寨中的高卢人误以为我军要发起突然袭击,也和骑兵一样乱作一团,连声喊叫,要拿起武器,还有些人在慌乱中冲进了城里。维钦托利下令城门紧闭,以免营寨被弃,无人把守。日耳曼人杀掉大批敌军,收缴大量马匹之后,才撤退回阵。
这时,维钦托利决定在罗马人完成围城工事之前,连夜把全部骑兵撤走。在临行时,他嘱咐他们,各自都必须回到自己的家乡,敦促所有适龄的人前来参战。他指出他们亏欠自己很多,要他们顾念自己的安全,要知道他一直都是在为所有人的共同自由在作战,他们怎能忍心将他交给残忍的敌人去横加迫害。此外,他还说他们必须对此予以足够重视,因为这事关8万名精兵强将和自己的生死存亡。另外,即便是精打细算,存粮也只够一个月之用,即使省吃俭用,也只可以再多坚持几天。做了这一番安排之后,还未到午夜时分,维钦托利就派这些骑兵从工事的缺口处悄悄溜走。他下令所有官兵把手中的粮食全部上缴,违者格杀勿论,以后每次作少量分发。曼杜比伊人带来的大量家畜也立即按人头均分。他规定粮食要极省俭地一点点发放出去,所有在城外的兵力全部调进城内。如此这般就是为了要等到援军到达之后,再与罗马军继续开战。
恺撒从逃兵和俘虏口中获悉了这一切,于是决定修建一种特殊工事:他挖了一条20英尺宽的壕沟,两边垂直,底部两边和顶部两边之间同宽。他把所有其他的围城工事都撤到距离这条壕沟约650码之后,以防遭到突袭,因为他需要把如此之大的面积包围起来,却没有足够兵力将其团团守住,这样一来,就可以避免夜间有大股敌军突然扑向工事,或是在白天有敌军向正在忙于工作的士兵投掷标枪。在这段中间地带里,就这样修了两条等深的壕沟,都是15英尺宽,靠近里面的一条所经地形较为平坦,地势较低,他就把河水引入其中。这两条壕沟后面,又筑起一道12英尺高的加围栏的壁垒,再加上防卫胸墙,胸墙和壁垒衔接的地方,还斜插着大树杈,以防止敌人向上攀爬。此外,围绕整个工事,每隔130码还修有一座木塔。
由于四处搜寻木材、准备粮食,都要求士兵离开营寨较远才能办到,这都大量减少了参与修筑巨型工事的士兵的数量。此外,高卢人还经常从几个城门同时冲出,破坏我军工事。因此,恺撒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固工事,使其只需较少兵力即可实现防守。因而,他命士兵采来许多树干和粗壮的树枝,把顶端的树皮剥去后再削尖,把这些木桩直插在一道5英尺深的长沟中,固定好底部,使人无法将之拔起,只有枝枝杈杈伸出地上。沟里共有5排这样的木桩,彼此交错相连,任何人若想从此穿过,必然会被木尖戳穿。士兵把这称之为“界桩”。在此前方,又挖出许多3英尺深的坑穴,坑壁越向下越窄,坑口对角线正好构成梅花形。坑里放着大腿粗细的圆木,木顶上削尖,并且经火烤硬,地面上只露出3英寸高。同时为固定这些圆木,在坑底垫土1 英尺厚并用力踩实。坑穴里还填满了树枝和灌木,用以掩盖这个陷阱。这样的坑穴每组为8行,间距为3 英尺。根据这些坑阵的花型外观,故美其名曰“百合阵”。在所有这些工事之前,还有很多顶端钉有铁钩的1英尺长的木块,浅埋在土中,到处密布,士兵为之命名为“绊马钩”。
当所有这些防御工事都已就绪之后,恺撒又照此建造了一圈工事,但这次是冲外而不是冲内。这一圈工事长约14英里,尽量在平地上建造,旨在阻挡来自外界的进攻。这样,即使维钦托利的骑兵成功召集来大量援军,也都无法围困守卫攻城工事的我军部队。同时,为了避免当对方援军业已靠近时,我方被迫冒险出营寻觅粮草的窘况,他又命令所有部下都备齐足够1个月使用的粮草。
与此同时,高卢各部落了召开了一次首领会议,会上决定不采纳维钦托利的建议。并非要让所有能参战的人员都全部而出,而是改为由各部落出动定额人数,因为他们担心队伍过于庞杂,难于管理,无从判断各部归属,粮食供应也成问题。于是,具体出兵数量要求如下:埃杜维及其属邦塞古西亚维、安比瓦来提、奥勒西族的布朗诺维瑟(aulerciBrannovices)和布兰诺维(Blannovii)共出3.5万人;阿维尔尼及其属邦厄留特提(eleuteti)、卡杜尔西、伽巴里和韦拉维(Vellavii)也共出3.5万人;塞广尼、塞农、毕图利泽斯、萨恩托尼、卢登尼和卡尔尼特各出1.2 万人;贝洛瓦契和莱摩维斯(lemovices)各1万人;皮克通、都罗尼、巴黎西和赫尔维西亚各是8000人;苏埃西翁、安比亚尼、梅狄奥马特里契、佩特罗戈里(Petrocorii)、内尔维、莫里尼和尼提奥布洛吉、奥勒西族的塞诺马尼(aulerciCenomani)各5000 人;阿特雷巴特4000 人;维利奥卡瑟斯和奥勒西的埃布罗维瑟斯各3000人;劳拉契和波依各1000;阿利莫里堪诸邦[即所有沿海部落,包括古里阿沙立太、雷东内斯、安比巴利(ambibarii)、卡莱特、奥西斯米、威尼蒂、勒克索维和维内里等部落]共2万人。其中贝洛瓦契并未如数出动士兵,因为他们认为,宁肯自己和罗马人直接作战,要自己作主,也不愿听任他人调遣。当康谬出面干涉之后,看在与他的私交情面上,贝洛瓦契派出2000人参加联合大军。
上文提过,早年间,康谬原本效忠恺撒,在远征不列颠期间曾为罗马效力。作为回报,恺撒曾下令其部落可以免交贡赋,部落恢复独立,并把莫里尼部落封为其属邦交纳贡赋。但是为了力争自由,力求重现往日神勇,所有高卢人民都团结一心,将所有罗马人的恩惠和友谊都抛到脑后,大家全力以赴、尽其所有地投入这场战争之中。当埃杜维境内聚集了8000骑兵和25万步兵之后,先是检阅部队,之后进行了一番清点,并任命了军官将领。任援军的总指挥是阿特雷巴特人康谬、埃杜维人维利多马鲁斯和厄朴理陶列克斯、以及维钦托利的堂兄阿维尔尼人魏卡席夫劳恩斯(Vercassivellaunus),并为其配备一批从各部落选出的代表,作为此次作战的顾问团。大部队前往阿莱西亚时,人人都踌躇满志,志在必得,都觉得如此浩浩荡荡的骑兵步兵大军,足以令任何敌人胆寒,特别是敌军若受到两面夹击,则更是如此。因为罗马人需要应对的不仅有城中突围的军队,还要抵抗外来的援军。
然而,被困在阿莱西亚的高卢人却对此一无所知,预期救兵应至的时间已过,粮食也都消耗殆尽,于是,他们召开作战会议,考虑究竟应该何去何从。会上人们七嘴八舌,意见不一。有人积极主降,有人则主张趁体力尚存迅速突围,但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克里多耶得斯(Critognatus)所说的一番话,他是一名颇具影响力的阿维尔尼贵族,他的话冷血无情,残忍决绝,令人发指。他说:“有人把最令人不齿的沦落为奴称之为‘请降’,对于此,我不想多说什么。在我看来,他们枉为人表,更无资格出席会议。我只考虑和主张突围的人为伍,大家都同意主战的建议,看似我们都没有忘却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其实,无法忍受一时的饥肠辘辘,暴露出的是软弱不堪,而非勇气——愿意拼死一搏的人总要多过愿意忍饥挨饿的人。即便如此,我仍然支持突围的提议,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如果我们除了个人的生命之外再无其他损失,我定会如此。但是,我们在作决定时,还要考虑到被我们发动起来前来相助的所有高卢同胞。设想我们8万之众都要战死沙场,而我们的亲朋好友们要被迫踏着这些尸骨继续决战时,他们将是怎样的一种心情?他们为了你们的安危可以奋不顾身,不要让他们孤立无援,独自作战;也不要因为自己的草率行事、荒唐无知以及意志薄弱,导致高卢人万劫不复,只能世代为奴。难道只因为他们未能在指定日期赶到,就怀疑他们的忠诚和决心吗?难道你们以为罗马人日复一日忙着修筑外层工事,只是为了自娱自乐?由于周围戒备森严,高卢信使无法通过,无法告知他们即将抵达,如果这让大家心有不安的话,那么只要看看罗马人的所作所为,就可以判定我们的援军已经愈来愈近了。正是因为对高卢大军的恐惧,罗马人才这样日以继夜地抢筑工事。“那么,我的建议是什么呢?我们应当效仿祖先当初的做法,那一次战事的规模远不及这次(公元前109-102年),但他们当时也是被辛布里人和条顿人困在要塞,饱受饥饿之苦,他们宁肯以无法作战的老老少少这些活人为食,也绝不向敌人投降。即使我们当代并无此先例,为了争取自由,给后世树立榜样,这也是无上光荣。这次是殊死之战,与辛布里之战不同,虽然那次敌人虽然为全高卢带来灭顶之灾,但他们最终离开了我们的土地,另寻他处去繁衍生息,我们依旧生而自由,在自己的土地上休养生息,主权和法律也归自己所有。但是众所周知,罗马人则要另当别论。他们发动战争全因妒忌使然,他们深知我们作战勇猛,声名显赫,所以就要永远盘踞于高卢的城邦各地,让我们世代为奴,永世不得翻身。对于被征服者他们素来如此。如果远在他乡的情况,你们可能并不了解,但就以近在咫尺的部分高卢地区为例,那里已经并入罗马行省,并被强加了一套全新的法律和制度,他们被迫在敌人的铁蹄下俯首帖耳,世代为奴。”
最后的讨论结果就是,凡是健康条件或年龄方面不适于作战的人都应被送出城镇,克里多耶得斯的建议作为最后一招,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采用。如果形势进一步恶化,而援军却仍旧迟迟不到,则他的建议可以作为一种保留方案,也可以考虑请降或求和。接纳这些高卢人进城的曼杜比伊人,现在却被迫带着妻子儿女远走他乡。当他们来到罗马人的防线时,哭哭啼啼,苦苦相求,希望能收留他们为奴,只求能有口饭吃。但是,恺撒在壁垒上设置哨卡,拒绝他们进入其中。
与此同时,康谬及其他统帅带着所有援军来到阿莱西亚,在罗马防线以外占领了一个山头,在距离我军不过一英里之外安营扎寨。次日,他们把骑兵带出营寨,在上文提过的那3英里平川上密密麻麻排开,而这里也将因此青史留名。步兵则稍稍拉开些距离,在山坡上完全铺开。因为从阿莱西亚城可以俯瞰这里,一看援军已至,大家兴奋不已,聚在一起,欢呼雀跃。于是,他们也把守军带了出来列于城前,把离他们最近的壕沟用柴捆和泥土填埋,为突围做着准备,并以防不测。
恺撒令全部步兵军队分别驻守两道工事,一旦有状况,大家都会各就各位,严防死守。然后,他命令骑兵出营应战。因为从周围山头上的营寨向下俯瞰,那块平地上的情况一览无余,所有将士都在急切盼望看到最终结果。高卢人在骑兵中间安插了一些弓箭手和轻装步兵,以便在骑兵失利时能给予支援,抵挡我军的进攻,他们的出现让我军士兵有些措手不及,还导致部分因伤退出战斗。因为高卢骑兵在数量上远超过我方,对方自认为势在必得,所以无论被围的敌军还是外来援兵,都在大呼小叫,帮着鼓舞士气。由于战斗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不论是勇猛作战还是临场怯阵,都难逃大家的法眼,渴望荣誉的同时也担心露怯,这让对阵双方都全力以赴。双方从正午打到日落,都没有分出胜负,这时,我军中的日耳曼骑兵集中所有兵力,在一侧向敌人发起进攻,将之一举击退。当敌军溃不成军,四散逃窜之际,那些高卢弓箭手也纷纷被围被杀。我方的其他骑兵也纷纷发起进攻,奋起直追,直逼至敌军营寨,令对手无法招架,无暇集结再战。从阿莱西亚城出来观战的高卢人,一见胜利已经无望,只得悻悻而归。
才时隔一天,高卢援军就趁着夜深人静悄悄出营,但在这一天中,他们准备了大量的柴捆、梯子和挠钩,赶到平原上的罗马工事旁。他们突然大喝一声,告知困在城中的高卢人己方已到,就开始把柴捆投入壕沟,用投石、弓箭、甚至徒手扔出石块等等一切攻击手段,把我军赶下壁垒。与此同时,听到远方传来的呼喊声,维钦托利吹响号角,召集人马出城观战。罗马军队仍像上次一样,在工事上各就各位,用投石、弹丸、巨石、沿着壁垒间隔排开的木桩等设施使得高卢人无法靠近,还用弹射器发射了大量石弹。由于夜色掩映,能见度低,双方死伤都很惨重。于是,奉命镇守这里的副将马克?安东尼和盖乌斯? 特雷博尼乌斯一旦发现哪里出现险情,就派在火线后方就近碉堡中的士兵前去支援。
当高卢人距离壕沟还有一段距离时,因为他们有大量标枪作掩护,还能占据上风,但只要他们来到近前,就会意外被绊马钩挂牢,或者掉入坑阵,被尖桩刺穿,再者就是被壁垒和木塔上投出的重型标枪射中,敌军在四下里都损失惨重,可是直至天亮时分,都无法攻破我军防御工事。因为担心自己的右翼会遭到来自罗马高地军营的打击,敌军迅速朝着自己军队方向撤退。同时,被困一方因为在准备突围方面耗时太多,刚刚填埋了前排的壕沟,还未触及主体工事,就听到援军撤退的消息,因此,只得无功而返,回到城中。
高卢人再次失利,而且付出惨重代价,于是他们再次召开战事会议商量对策。他们还找来熟悉当地地形之人,了解我军高地营寨的具体位置和防御工事的情况。在北面有座山,由于它占地太大,我军未能将其纳入围城工事体系,而且只得将营寨扎在斜坡上,这一点非常不利。这座营寨由副将盖乌斯·安第斯第·雷琴纳斯和盖乌斯·卡尼尼乌斯·莱比鲁斯率领两个军团负责守卫。当敌军派出侦察兵探明地形后,敌军首领从全军最以勇敢闻名的部落中选出6万精兵,在秘密商定行动目标和作战计划之后,下令正午时分发动进攻。他们指定由维钦托利的亲戚阿维尔尼人魏卡席夫劳恩斯负责这支部队,他也是援军的四大主将之一。他在傍晚时分离开营寨,还未到天光放亮时就来到目标附近,下令部队躲在山里,让通宵行军的士兵稍事休息。将近中午时,他朝着上文提到的罗马营寨推进,在此同时,高卢骑兵开始逼近平原上的罗马工事,其余军队则都列在营前,以振声势。
当维钦托利在阿莱西亚城的城堡上注意到援军的这些动作之后,也带上柴捆、长杆、工兵防护、长钩等所有备好的突围装备杀出城来。战斗瞬间在各处同时打响,高卢人想尽办法,集中兵力攻击防御最为薄弱的环节。罗马士兵分散在如此之长的工事中,需要同时防御多点攻击,难免感觉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士兵们听到背后传来阵阵喊杀声,心中也难免惴惴不安,更觉得自己无法把控个人的安危,而是完全要取决于他人的勇敢与否。在通常情况下,无法看到的危险更能令人心惊胆寒。
恺撒找到一处理想的观战点,在这里他可以将战场全貌一览无余,一旦发现哪里我军吃紧,就会派援军前去支持。双方深知这一战非比寻常,需要倾尽全力,最后一搏。高卢人认为除非能突破罗马人的工事,否则绝无胜利的希望,罗马人也了解只有寸土必争、严防死守,才能使得所有这些辛苦不会付诸东流。山上的罗马工事附近形势最为危急,那里即是上文中魏卡席夫劳恩斯前去攻打的地方,所处的下坡地形对罗马军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敌军有的投掷标枪,有的在层层盾牌掩护下向前推进。若有人力不能支,则马上会有生力军前来替补。所有敌军都在齐心合力,填土掩埋壕沟,以便登上壁垒,并将罗马人藏于地下的机关尽数覆盖。
当恺撒看到那处士兵各个筋疲力尽,而且武器不足,就立刻派拉比耶努斯带6个步兵大队前去支援,并告知他尽量坚守营寨,但若实在难以坚持下去,则可带这几个步兵大队先行撤退,再伺机反击。恺撒又亲自到其他战线巡视,鼓励将士坚持到底,并告诉大家,以往的所有战斗都要在这一天这一刻决出最后分晓。被围的高卢敌军看到我军工事规模庞大,感到在平地已经绝无成功突破的希望,就纷纷赶到陡峭的山地来试图有所斩获。他们随身带着备好的工具,用大量矢石驱散木塔中的守卫部队,以泥土和柴捆填埋壕沟,并用挠钩拉倒壁垒和胸墙。
恺撒先派年轻的布鲁图斯带去几个步兵大队前去解围,后来又派副将盖乌斯·法比乌斯再去增援几个步兵大队,最后,当战斗异常激烈,双方难解难分之际,他索性亲自带了生力军前去参战。我军气势大振,成功击退了敌军的进攻。恺撒又急忙赶往拉比耶努斯所在的区域,并从最近的碉堡中抽调了4个步兵大队,还命令部分骑兵也随他同往,另一支骑兵队伍从外围绕行,攻击敌军后方。拉比耶努斯发现无论壁垒还是壕沟,用于抵御敌军的猛攻都无济于事,便从就近的几个据点中幸运地抽调出11个步兵大队,一面派人报告恺撒,决战时刻业已到来。恺撒也全速赶去参加战斗。
摘自凯撒《高卢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