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夏天,一位年仅24岁的法国将军,率领一支在法国边境和热那亚之间的地中海海岸上的衣衫褴褛的军队,成功阻击了第一次反法同盟军,收复了曾被英国夺走的土伦港。
3年后,这位将军受命为法国意大利军司令,全面接管在意大利军队的指挥权。
他是拿破仑。
从此,拿破仑开始了独当一面的战役指挥,真正开始了他的一生征战——即便由一支饥肠辘辘、衣不蔽体的军队开始。
但,历史有个颠扑不破的法则,恰好是它总不让同时代人在初始阶段就认清那些决定他们时代命运的巨大变动。
拿破仑答应给这支军队带来食物和名誉,即使他自己对前途也没抱多大希望。他接到命令后对军队下达了动员令:
“士兵们!你们饥肠辘辘、衣不蔽体;政府允诺给你们许多东西,但却什么也没给你们。你们在这些危险中所表现出的耐心和勇气是值得赞赏的;但它们却没给你们带来任何荣誉——一丝荣光也未降临到你们头上。我将率领你们进入世界上最肥沃的平原。那富饶的省份,那富饶的城镇,将全都任你们处置;在那里你们将发现光荣、名誉和财富。意大利的士兵们!你们难道没有获得这一切的勇气和毅力吗?”
01 拿破仑为何能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赢得那么多战斗?
拿破仑很快赢得了的第一仗。
1796年3月底、4月初,他率领3万人,进行了一连串漂亮的兵力调遣,翻越阿尔卑斯山沿海山脉的天险,击败了皮德蒙特和奥地利联军。
他先用轮流攻击两军的方法将皮德蒙特军与奥军分离开来,驱使他们后退,使其横队之间失去联系;然后他对皮德蒙特军队发起猛攻,迫使他们于4月28日退出战争。
接下来,拿破仑在谋略和武力上都大胜他的奥地利对手博利厄,使后者将伦巴第遗弃给法国。赢得这一仗,距拿破仑接手指挥权才6个星期。
不过,将奥地利人逐出意大利北部的其他地方花的时间要长一些,因为他们占据了曼图亚,可以不断地派兵去救援被围攻的要塞。但拿破仑对其各个击破,在蒙特诺特、洛迪、卡斯特莱奥内、阿科莱、里沃利等会战中,接连获胜。
1797年4月18日,奥地利同意停火,同年10月正式签订了“坎波福米奥和约”,促使了第一次反法联盟彻底瓦解。
1798年,胜利连连的拿破仑率军远征埃及,因为他相信控制埃及将开启通往印度之门,但这只是一个浪漫的想法。
避开在地中海巡行的英国风帆战列舰时代最著名海军将领霍雷肖·纳尔逊上将后,拿破仑率领大约2.5万人的军队于7月1-3日,在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附近登陆,并占领了这个城市。
7月21日,他在开罗展开的金字塔战役中,采用火枪刺刀方阵的先进战术,摧毁了由一支由穆拉德·贝伊率领的曾令人闻风丧胆的马穆鲁克骑军队伍,并于第二天进占开罗。拿破仑成为埃及的霸主。
但这一胜果还是化为了乌有,因为在8月1日的尼罗河战役中,霍雷肖·纳尔逊上将击沉了法国舰队,13艘主力舰中只有两艘逃脱,将拿破仑的军队围困在埃及。
面对这一失利,拿破仑并未束手待毙,而是北上进攻叙利亚,在顺利攻取了加沙和雅法后,却被陷在阿卡要塞2个月之久,不得不撤军折回。带着他远征埃及的光荣,这位受挫但仍野心勃勃的将军搭乘一只快舰,于10月9日在土伦登陆回到法国。
抵达法国后,拿破仑将他的军事声望转化成政治资本,在巴黎附近军队的支持下,于11月9-10日推翻了督政府。当上了第一执政的拿破仑现在统治了法国,但他很快又返回前线,去赶走趁他远征埃及时,又重占了意大利北部许多地方的奥地利人。
1800年6月4日,他在马伦戈险胜奥军,再加上12月3日让·莫罗在霍恩林登取得的胜利,迫使奥地利再次接受了法国的条件。英国也在1802年与法国签订了一个条约《亚眠和约》——法国现在太平了。
1804年,拿破仑取得了更大的权位,他加冕自己为皇帝。
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破仑赢得了这么多战斗,升到了这么高的位置?
毫无疑问,他继承了法国大革命的遗产,包括一支勇于献身的军队、一支建立在才能基础上的军官队伍、从战争中锤炼出的将军们,以及一个优于法国那些敌人的灵活的战术体系。
1789年7月,法国大革命在三年内不止摧毁了波旁王朝的君主政体,还动摇了军队。当路易十六在革命第一年试图用他的士兵去对付人民群众时,军队表现得既无用又不情愿,真实反戈一击。
1790年,全法国的军队都发生了一系列革命兵变,后来当国王试图于1791年6月逃离法国时,大批的军官辞职彻底瓦解了军队。古老的军队解散了,可面对战争的威胁,法国将需要一支全然不同的军队。
1、一支勇于献身的新军队
1791年夏天,政府命令扩充正规军,命令首先在志愿者中重新征募军人,并从刚成立的国民自卫队、国民警卫队中征召了10万义勇军。这些按照自己营队组织起来的军队,后来和1792年7月征募的义勇军合在一起。
1792年时,志愿兵制度无法满足战争的人力需要,革命政府又向全国颁布了更为严苛的征募法令:
“年轻人应该去战斗;已婚妇女将去制造武器和运送补给;女人们要做帐篷,缝军装,在医院中服务;孩子们将去捡破烂;老人们应让人将自己抬到公共广场上,去鼓舞士气,宣传国王的仇恨及共和国的团结。”
至1794年夏天时,革命军已登记有100万人,其中75万人是武装队伍,这支大军的社会阶级、职业、地域来源都准确地反映了军队的战斗力——由法国所能提供的最年轻的士兵构成的部队。
1798年的设立了一种新式的全国征兵制度——“义务兵+志愿兵”,它要求所有的年轻人都去登记,每年由政府从那些够资格应征的人中设定一个招募定额。
这种新的征兵法到1815年时,已为拿破仑提供了200多万的士兵,并成为整个西欧和中欧征兵法的范例。
2、越来越职业的军官
为了领导这些军队,法国建立了一支全新的军官队伍。旧皇家军队中大批军官的离职留下了如此多的空缺,以至于只能将非军职军官迅速提升到军官行列中来填补空位。义勇军营则选举他们自己的军官。
一些军官的升迁是昙花一现,但整体来说,军官队伍变得越来越职业化,提升是由资历和才华决定的。
在大革命前,贵族们在部队中军官中大约占85%的比例,但到了1794年夏天,他们的比例已低于3%。
经如此变化之后,法国军队中迅速涌现了一批战功卓绝的军官队伍。其中最为出彩的有两位:查尔斯·迪穆里与弗朗索瓦·凯勒曼。
1792年,率领法国东北边境军队的迪穆里,打败了一支由普鲁士和奥地利组成的侵略军。同年9月,凯勒曼则率领法国南部军队,在瓦尔米击溃了来犯之敌——布伦瑞克公爵。
3、拿破仑改进适于他军队的作战方法。
通常,他只是简单地修改一下他所发现的战术,例如他对混合队形的战术重视,这种队形就是将纵队和横队结合起来的编队。
此外,他还受益于法国骑兵的复兴,它已在18世纪90年代晚期慢慢地重新建立起来。他非常欣赏炮兵的重要性,并增加了炮兵人数。
除了这些,他还改进了革命军的组织结构。
在1792年和1793年,法国将步兵、骑兵和炮兵联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只有几千人的小型军队,既可以独立行动,又可以与其他师联合作战。
在开始1805年的战役前,拿破仑又发展了这个组织概念,将“师”合并为“军”,“军”在规模上差别很大,可以从少于1万人到接近3万人。在拿破仑的最高指挥下,独立成型,与其他军合作的“军”比“师”的运作还要好。
“军”这个组织解决了指挥和供应问题。拿破仑指挥的新式野战军往往只是因为过于庞大,而无法被一个人有效地控制,将他的军队分成军后,拿破仑就加强了指挥和控制。
“军”还改进了后勤供应,因为沿不同路线前进的几个军要比只沿一条路线行进的一支大军更易于补充给养。但是,拿破仑的机动性要求一个更灵活、更能随机应变的供给体系。
古典型军团的指挥官们有了笨重的补给线后,就不会害怕吃不饱饭的军队会开小差或哗变。而拿破仑的士兵们却恰恰相反,他轻视正规的补给安排,而把乡村补给所提供的机动性发挥到极致,要求他的军队在行军中自己找寻粮草,并要求在不影响战斗力的情况下,每天行军16-19公里。
当然,拿破仑的成功,当然离不开他的天才。
作为一个最精通战术和作战的人,他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击败敌军,而是消灭它。他消灭敌军能力的关键,在于法国士兵比欧洲其他军队都行动迅速。他认识到速度能为他赢得时间,并不断强调:
“在战争中,时间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
他达到这一目的的典型做法就是“向后方运动”——设计用来威胁敌人的侧翼和后方。
在可能的情况下,一次主动追击就可完成战斗的全部任务,就像他在1806年的耶拿-奥尔战役中一样;他在普鲁士军队战败后,围杀了几乎全部普军。
02 拿破仑的巅峰之战——奥斯特利茨战役
1805年的奥斯特利茨战役,拿破仑将他的军事天才发挥到了极致。
法国和英国在1803年再次开战,但是开始时两个对头并未真正交手。法国在布洛涅安营扎寨,威胁着要进行一次从未进行的入侵行动。
但当奥地利和俄国与英国联合起来,在1805年组成“第三联盟”时,拿破仑把一切入侵计划都放在一边,于8月全速赶赴奥地利。
拿破仑率领的这支沿莱茵河而下的伟大军队,现在总数约21万人。他另留下5万人在意大利王国,由马歇尔·安德烈·马塞纳指挥。为了对抗后面这支军队,奥地利集中了它的主力9.5万人,由大公爵查尔斯率领。这意味着奥地利人只能在乌尔姆驻守7.2万人,在联结乌尔姆与意大利的蒂罗尔也只有2.2万人。
与他以前对付奥地利的战役不同,这次,拿破仑准备直接顺多瑙河而下。就在不断的运动中,现在由法国来操纵战争了。
如今,要塞已经失去了它们在17世纪享有的主导地位,但拿破仑也不能在沿多瑙河前进时,留着乌尔姆来威胁他的后方。依靠就地搜寻粮草,这支大军通过一次大型的“向后方运动”:拿破仑让缪拉的骑兵和拉纳的军队通过黑林山,假装进行一次直接的攻击,故布疑阵,从而使奥地利人按兵不动,掩护了大军的真正行动。
大军于9月26日跨过莱茵河,迅速移师到乌尔姆以东,切断了奥地利人之间的联络线及后路,包围消灭了几乎整个奥地利军队。
接下来,拿破仑又挺进维也纳。参战的俄国军队成了他前进的最大障碍,但不顾俄军的阻击,拿破仑还是在11月14日占领了奥地利首都维也纳。
不过,维也纳不是他的最后目的,因为他知道只有击败敌人的主力部队,才能将奥地利逐出这场战争。而且这需要尽快完成,因为普鲁士也威胁要参战。所以拿破仑定下计谋,要迫使盘踞在维也纳北部的奥地利和俄国联军与他作战。
他假装军纪混乱,占据了一个虚设的位置来诱使联军前进。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他的将军米哈伊尔·库图佐夫指挥下的联军吞下了这个诱饵,但即使这样对拿破仑的计划也是不够的。他还不得不引诱联军以一种自寻死路的方式来攻击他。
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于12月2日在奥斯特利茨对库图佐夫摆出一个看上去很软弱的右翼。这位俄国元帅被迫拨出大量军队来进行一次横向移动,以包围法国人,但那个看起来如此软弱的侧翼,已经因为路易斯·尼古拉斯·达武军团的到来而得到了加强,这个军团是在夜晚以急行军抵达战场的。
达武将军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拿破仑希望他能用小部队抵住俄军侧翼的进攻,他顶住了。
在整个英勇的战斗中,达武都阻止了俄国纵队进攻的势头。与此同时,库图佐夫由于抽调军队完成侧翼运动,使自己的中军变得虚弱,而这正是拿破仑所希望的。
时机一到,他就指挥苏尔特的大军冲进了俄国中军,摧毁了它,然后折而向右,去袭击俄国侧翼部队的后方。联军的中军与左侧溃散了,只有俄国的右翼还能有秩序地撤退。
两天后,奥地利人投降。
拿破仑的胜利中,没有比奥斯特利茨战役更能改变欧洲地图的了。作为这次战役的一个后果,1806年,已经存在了10个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不复再有。
奥斯特利茨战役本身,就足以为拿破仑赢得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的声誉。
最后:
“罗马的太阳已经陨落。我们的日子一去不返。”
8年之后,拿破仑的敌人采用了他的作战准则来转而对付他。他的敌人们变得更富有侵略性,他们不仅要寻求击败他,还要消灭他的主力军。
他18世纪的战役精神和谋略,曾让他横扫欧洲,可此时已成为过去。他的敌人不仅要像过去常做的那样,一点一点地击败他,还要联合起来,随着炮火行军。
1813年,在高潮的里斯本战役中,奥地利、普鲁士、俄国和瑞典结合起来,总数达34万人的联军击败了拿破仑大约20万人的军队。
1814年,拿破仑虽然在战场中显示出一些他过去的辉煌,但大势已去。待联军齐聚巴黎后,这位在欧洲所向披靡了十年的皇帝退位。
1815年,滑铁卢成为了拿破仑一生征战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