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究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导语

《天龙八部》堪称金庸武侠的集大成之作,人物角色之丰富多彩、故事情节之离奇曲折、历史背景之纷繁复杂,无出其右者。书中人物角色、故事情节均为文学虚构,历史背景却有据可循,不仅展现了精彩绝伦的武林恩怨、江湖纷争、爱恨情仇,也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天龙八部》以宋哲宗时代为背景,其时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大理、吐蕃,各据一方,女真尚未崛起。作为传统正朔的宋朝,与辽、西夏、大理、吐蕃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合作,也有冲突。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民族矛盾,在《天龙八部》主要人物角色的矛盾冲突中有着充分表现,并直接造成了主角萧峰的悲剧结局,因此被称为中国的《战争与和平》、北宋时期的《罪与罚》。

从《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究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宋、辽、西夏、大理和吐蕃诸部形势图

《天龙八部》的人物角色

《天龙八部》人物众多,出场的角色就有二百多人,除却女性角色不言,最重要的当然是萧峰、段誉、虚竹三个主人公。另外,慕容复、鸠摩智、丁春秋等人物也有相当戏份。

1、萧峰:本为契丹人,生活在宋境,曾任丐帮帮主,后得知为契丹人,遭人排挤,返回辽国辅佐辽国皇帝,后为阻止辽国攻宋,自杀身亡。萧峰既代表宋,又代表辽,集中体现了宋辽之间的矛盾冲突。

2、段誉:大理国王爷段正淳之独子,大理国的皇位继承人,风流多情,敬慕萧峰为人,与萧峰、虚竹结为异姓兄弟,曾赴辽营救萧峰,后回大理继承皇位。段誉是大理国的代表。

3、虚竹:本为少林寺小僧,木讷老实,不善言辞,经历最为传奇,成为逍遥派掌门兼灵鹫宫主,并娶得西夏国公主,成为驸马,曾赴辽营救萧峰,后隐居灵鹫宫。虚竹是西夏国的代表。

4、鸠摩智: 吐蕃国护法国师,号”大轮明王“,痴迷武学,曾挑战大理,决战少林,后一身内力被段誉所吸,功力尽失后大彻大悟,返回吐蕃,终成一代高僧。鸠摩智是吐蕃的代表。

从《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究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天龙八部》剧照

《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

金庸曾在《天龙八部》书说到“本书故事发生于北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公元1094年前后。”

宋哲宗名赵煦,宋神宗之子,宋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十五年,共使用元祐、绍圣、元符三个年号,他在位的十五年,可以清晰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

一是英宗高太后垂帘听政时期,年号元祐,为期八年,高太后掌控朝政,重用旧党,打击新党,尽废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元丰新法,宋哲宗形同傀儡;二是宋哲宗亲政时期,年号绍圣、元符,为期七年,他启用新党,尽逐旧党,绍述父亲的熙丰新法,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使得宋朝国力达到巅峰。

宋哲宗在位期间,国际形势和民族关系十分复杂。

北方有辽并立,双方处于和平局面,并未爆发军事冲突;西北有西夏并立,双方战争持久不断,宋朝占据战略优势,迫使西夏屈膝求和;再有吐蕃诸部,与宋朝亦敌亦友,时和时战,但无力形成威胁;西南有大理,偏居一隅,与宋朝交往甚少;女真生活在辽东,饱受辽国压迫,正在悄然崛起。

正是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民族矛盾,给了金庸创作《天龙八部》最好的历史背景。

从《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究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宋哲宗画像

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形势和关系

宋哲宗时期,是宋朝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一改积贫积弱、外战外行的颓势,对外采取战略攻势,军事和外交表现十分强势,打的西夏求和、吐蕃臣服,辽国也不敢轻举妄动。

1、辽:幽云十六州的你争我夺,澶渊之盟的百年和平

辽为契丹人所建,历史比宋朝更早。

中原还在五代更迭,十国并立时,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就统一草原,建立辽国,多次统兵南下,进攻幽州(今北京),但都被中原政权打退。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继位后,继续进攻幽州,仍然屡战屡败,直到公元936年,才以出兵帮助石敬瑭为代价,不花一分一文得到梦寐以求的幽云十六州。

得到幽云十六州,极大促进了辽国的文明进程,也使他得到了南下中原的重要基地;失去幽云十六州,使得中原政权失去了最重要的战略屏障,故而幽云十六州成为辽国和中原政权的争夺焦点,后周世宗柴荣曾率军亲征幽州,无奈因病早逝,功亏一篑;宋太祖赵匡胤忙于削平割据政权,未暇出兵北伐。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致力于收复幽云十六州。公元979年,赵光义亲征幽州,遭遇高粱河惨败,收复幽州的初次努力宣告失败。公元986年,赵光义发动雍熙北伐,三路大军并举,试图收复幽云,却在岐沟关之战中惨败。赵光义两遭大败,此后再也没有向辽国主动进攻。

宋太宗、真宗在位期间,是宋辽军事冲突最为剧烈频繁的时期,双方大仗小仗打了无数次,宋军有两次大举北伐,辽军有五次大规模南侵。频繁的宋辽战争呈现出一个显著规律:谁主动发动进攻,谁就以失败告终。这个规律充分说明宋辽双方实力十分均衡,宋朝无法收复幽云,辽国也无力扩大地盘,不停的打仗对谁都没好处。在这种均衡态势下,公元1004年,宋辽双方达成澶渊之盟。

从《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究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幽云十六州形势图

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约为兄弟之国,互不侵犯,维持了长达百年的和平局面。

宋哲宗在位期间,辽国正是《天龙八部》中重用萧峰平定耶律重元之乱的辽道宗耶律洪基在位。

宋哲宗致力打击西夏,为避免两面受敌,继续维持与辽国的和平局面。西夏是辽的盟友,在宋朝的军事打击下近乎亡国,引发耶律洪基的不安,他充当调停者的角色,一方面派出使者向宋廷斡旋,试图促成宋夏和谈,另一方面派人毒死西夏的好战份子梁太后,向西夏施加压力。

据史料记载,耶律洪基在调停时,似乎尝试使用了武装规劝手段,曾在接近宋朝代州一带巡狩,其兵马辽先锋一度距雁门关以北不到十里。《天龙八部》中,萧峰在雁门关力阻耶律洪基南下侵宋,应该就是基于这一段历史史实。不过,以宋辽双方的实力对比,耶律洪基此举应该只是故作震慑,他绝不敢真的为西夏出头,破坏宋辽的百年和平,一旦打起来,辽国未必是宋朝对手。

在辽的调停下,宋朝与西夏重归和平,宋、辽、夏的三角关系趋于稳定。耶律洪基在位时间近五十年,忠奸莫辨,难称明君,但始终坚持与宋通好的政策,曾出使辽国的苏辙评价他“在位既久,颇知利害。与朝廷和好念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直到终临之际,耶律洪基还殷殷告诫子孙“南朝(宋朝)通好岁久,汝性刚,切勿生事。”这其中既有耶律洪基承平日久,不好战事的原因,更是宋朝国力强盛,才使得辽国不敢轻举妄动,擅动干戈。

总体来说,作为《天龙八部》背景的宋哲宗时代,宋辽双方依旧维持和平局面,没有爆发任何军事冲突,对双方百姓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福音。金庸就是利用这段历史,虚构了萧峰迫使耶律洪基允诺终生不得侵宋的情节,萧峰力阻宋辽开战也是不愿见破坏和平,生灵涂炭。

从《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究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辽道宗耶律洪基(剧照)

2、西夏:强势插足的第三者,狼狈不堪的西北狼

金庸笔下的《天龙八部》,是这样描述西夏的:

西夏疆土虽较大辽、大宋为小,却也是西陲大国,此时西夏国王早已称帝,当今皇帝李乾顺,史称崇宗圣文帝,年号“天祜民安”,其时朝政清平,国泰民安。

西夏为党项人所建。党项早年依附唐朝,因助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李,封“夏国公”,割据一方,拥有银州、夏、绥、宥、静五州之地(均位于陕西省)。

宋太宗时,党项首领李继捧入朝献地,他的族弟李继迁不愿归附,纠结一帮人骚扰宋朝,宋军几次进讨都无法消灭,五路大军伐夏也无功而返。李继迁壮大势力后,与辽国结为姻亲,被封为夏国王。宋真宗即位后,为息事宁人,竟把五州之地白白送给李继迁,使得李继迁成为西北大患。

李继迁死后,李德明继位,不断向南、向西扩张,控制了河西走廊。李德明死后,李元昊继位,公然称帝独立,国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闹独立时,正值宋仁宗在位之时,宋朝国力不振,军备松弛,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场战役中,三战皆墨,伤亡惨重,“一战不及一战”。

西夏国力不如宋辽,但善于利用宋辽亦敌亦友的关系,既与辽时战时和,又与宋时战时和,强势插足于宋、辽之间,成为一头喂不饱的饿狼。辽国介入宋夏战争,趁火打劫,居中斡旋,宋朝不得不与西夏和谈,签订“庆历和议”,以封李元昊为西夏主、赐岁币的条件,换来西夏对宋称臣,花钱免灾。

从《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究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西夏疆域图

李元昊死后,秉常继位,其母梁太后控制朝政,屡次侵犯宋朝。宋神宗改革变法,富国强兵,开熙河,断西夏右臂,并对西夏采取战略攻势。公元1081年,宋朝五路大军会攻西夏,险些攻破夏都,却功亏一篑,溃败而归;公元1082年,西夏大军围攻孤悬在外的永乐城,宋朝痛失军民数十万,永乐城被攻陷。其后,西夏多次进攻宋朝,均损失重大,遂转向战略防御,不时扰宋。

宋哲宗在位期间,西夏正值夏崇宗乾顺在位,也就是《天龙八部》中为女儿招婿的西夏国王,但此时梁太后仍然控制朝政,这位女强人兼好战分子对外穷兵黩武,在哲宗亲政前的元祐年间,连年对宋朝发动战争,尽管宋廷保守派当政,不热衷对外战争,但西夏仍然屡战屡败。

宋哲宗亲政后,绍述神宗开疆拓土之功,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并采取步步为营的“弹性防御”战略和“浅攻”策略,逐步建立对西夏的战略优势,经过洪德城战役和两次平夏城战役,打的西夏溃不成军,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不得不向宋朝乞和,宋朝却不想理会,有赶尽杀绝之势。

看着宋朝强势进攻西夏,西夏无力支撑,辽国本不想趟这趟浑水,但西夏万一完蛋,辽国就得唇亡齿寒。为了牵制宋朝,作为西夏大哥的辽国不得不出面调停。宋朝态度相当强硬,但看在辽国的面子上,哲宗表示“夏国罪恶深重,虽遣使谢罪,未当开纳。以北朝遣使劝和之故,令边臣与之商量,若至诚服罪听命,相度许以自新。”也就是说,到底是不是议和,还要看西夏的态度如何。

辽国为了迫使西夏议和,下足了血本,竟然派人毒杀了好战分子梁太后,使得夏崇宗得以亲政,这下子西夏彻底服气了,遣使向宋廷谢罪,谢表用辞谦卑,俯首称臣,终被宋朝接纳,宋夏重归和平。史料称“(西)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哲宗亦为之寝兵。”

可以说,《天龙八部》故事发生的宋哲宗时期,是宋朝对外军事和外交成就最辉煌的阶段,特别是哲宗亲政后对西夏的穷追猛打,让人扬眉吐气,根本对宋朝构不成什么威胁,《天龙八部》中写西夏在宋哲宗时代还不忘长驱直入、侵犯大宋的梦想,也只能是做做梦了。

从《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究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西夏王陵

3、吐蕃:不复辉煌的吐蕃诸部,时战时和的亦敌亦友

吐蕃长期生活在青藏高原,唐朝时建立了强大的统一王朝,但在公元842年后因王位争夺陷入分裂,此后又发生大规模起义,导致吐蕃王朝彻底被摧毁,吐蕃诸部进入分裂阶段,王室后裔割据一方,各自为政,史称“族种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

众多分裂势力中,有一支在青唐(今青海西宁)一带活动,被称为“青唐羌”,他们生活在河湟谷地,即黄河与湟水流域肥沃的三角地带,逐渐强大起来并建立政权,名曰“唃厮啰”。唃厮啰政权曾在宋真宗时期与宋朝发生军事冲突,但在三都谷一战被宋军击败,只好向宋朝朝贡修好。

党项崛起后,与占据吐蕃诸部发生军事冲突,双方视对方为仇,宋廷趁机招抚吐蕃诸部,利用他们来牵制党项,李继迁就是被吐蕃六谷部首领潘罗支干掉的,但后来潘罗支被李继迁之子李德明使用反间计干掉,六谷部解体,吐蕃诸部在唃厮啰带领下继续与西夏对抗,成为西夏的心腹大患。

这一时期,宋朝出于牵制西夏的需要,对吐蕃以安抚笼络为主,册封唃厮啰首领,双方成为同盟关系,共同对付西夏,但由于宋仁宗时期始终对西夏采取守势,并未和吐蕃联合发动实质性攻势。直到宋神宗时期,为打击西夏,开熙河之役,断西夏右臂,“招抚大小番族三十余万帐”,将很多吐蕃部落收归帐下,唃厮啰打不过宋朝,只好遣使入贡,受到宋廷册封。

宋哲宗时期,唃厮啰政权想收复熙河,便和西夏联合攻宋却遭遇大败,又不得不向宋廷遣使谢罪,双方重归于好。到哲宗元符年间,唃厮啰陷入内乱,不能统一,宋朝趁机出兵,攻占青唐,控制了河湟一带,进一步巩固了对西夏的战略空间优势。

由此可见,《天龙八部》背景下的宋哲宗时期,青藏高原一带始终处于混乱的割据状态,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比较稳定的割据政权就是占据河湟流域近百年的唃厮啰,在西夏和宋朝之间摇摆不定,跟宋朝时战时和。《天龙八部》中的鸠摩智被称为吐蕃国师,显然是不太符合史实的虚构。

从《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究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吐蕃诸部和唃厮啰政权

4、大理:若即若离的藩属,存在感不强的小国

大理的历史比宋朝还早,公元937年由段思平建立。

由于偏居西南,大理和五代十国时期的中原王朝基本没有交往。宋朝灭亡后蜀,与后蜀濒临的大理觉得有点唇亡齿寒的意思,遣使入宋表示祝贺,并多次入贡请求通好,双方建立了名义上的宗藩关系,但实际上的政治交往不多,大理国力有限,关起门来过日子,没有和宋朝发生过军事冲突,一直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存在感很弱,直到宋徽宗时才有宋廷正式册封段正严为大理国王的记载。

《天龙八部》的背景是宋哲宗时期,当时的大理国王就是“风流多情”的段正淳,但当时大理国的实权被高氏控制,“段姓有国无权,高姓有权无国”,后来段正淳禅位给儿子段正严,自己出家为僧。段正严又叫段和誉,金庸应该就是以段和誉为原型塑造段誉这个角色的。

从《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究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大理国地图

结语

北宋是古代历史上民族矛盾极其突出的时期,宋哲宗时期又是宋朝国力军力最为强盛的时期,金庸将这一阶段作为《天龙八部》的创作背景,显然是一个极佳的选择。在真实的历史上,宋、辽、西夏、吐蕃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宋、辽、西夏大致呈三足鼎立之势,但宋辽实力相当,因此不轻易开战,能维持相对和平;西夏实力略逊一筹,因此与宋辽时战时和,胜少负多,仅能自保;吐蕃诸部不能统一,既是各方笼络对象,也是各方控制对象,时而联宋攻夏,时而联夏攻宋。

这一切的战争与和平,都是各方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选择。纷繁复杂的国家关系和民族矛盾,揭示着一个千古不变的道理: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参考资料:《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辽史》、《西夏书事》、《宋会要辑稿》等。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5553 字。

转载请注明: 从《天龙八部》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究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