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荆轲刺秦,歪史认为起因相对来说比较复杂。过程和结果比较简单,他背后牵扯着不少的个人恩怨、家国情仇。
先说说刺秦事件牵扯着的主要人物:太子丹、秦王政、荆轲、樊於期、秦舞阳、田光。
牵扯的国家:秦国、燕国、赵国
背后牵扯的事件:长平之战、太子丹受辱、赵国灭亡、田光献计、樊於期逃亡自杀、荆轲刺秦。
刺秦的目的:那就是杀秦王泄私愤,国家大计什么的都是狗屁。
刺秦的结果:荆轲秦舞阳被杀、太子丹被杀、燕国被灭。
梳理完这一些之后,再回顾一下刺秦的历史背景:
秦赵长平之战以后,即使秦国元气大伤,但是 秦国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山东六国再也没有足够的军事实力支撑。从这事情,六国灭国只是时间问题。
话题回到赵国,这个时候,在邯郸还有有一个做人质的秦国公孙异人,他在这里受吕不韦的赏识,开始运筹回国夺位。吕不韦还给他一个美姬,生下了后来的秦王政。
在邯郸,因为长平之战的关系,赵国差点处死异人以及他的妻子。由于吕不韦的运作得以逃脱,但是妻儿仍然在赵国。
同样因为长平之战的关系,偏安燕北打酱油几百年的燕国想乘着赵国大败时候乘火打劫,结果狐狸没打着,反惹一身骚。燕军两路几乎全军覆没。歪史猜测,这个时候,战败的燕国被迫派年幼的太子丹在赵国做人质。
就这样,两人相识在邯郸,而且遭受相同的对待,都是因为长平之战的缘故。本着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处境,他们关系自然很好。不过,同年还没有过完,秦赵、燕赵关系的改善,赵政回秦、太子丹回燕。
回秦以后,即位为王的赵政开始鲸吞天下的步伐,太子丹仍然是太子丹。燕国一如既往的弱小。
于是,为了获得秦国的撑腰,燕王派曾经与秦王有一面之缘的太子丹前往秦国咸阳做人质,从这件事情来看,燕王并不是很昏庸。
但是想的好,现实很伤感,曾经两小无猜的秦王政和太子丹随着身份的改变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作为强秦之君的他对弱燕的质子很不礼貌。
虽然司空见惯了冷眼与嘲笑的太子丹仍然无法处理这样的落差。很显然,秦王没有理会燕国的善意,自然也没有相应的给予善意给燕国。
太子丹心理无法转变到现实,还是留在邯郸心理让他没有余力处理这个。莽夫一样的他于是逃离秦国,罔顾来意。要说是莽夫显然有一些计谋。但是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回国的太子丹开始积极谋划报复。正好这时候韩魏被灭,赵国残存代地。这个给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背景支持。
正好,秦将樊於期逃奔太子丹,经过田光的引荐,荆轲作为主角登场,经过一番商议,制定了大致的攻略,樊於期自杀,拿他的头作为敲门砖,觐见秦王。准备了燕国的地图策籍作为献礼。准备了一把锋利的匕首,上面淬满见血封喉的剧毒作为道具。
注意:剧毒的匕首。这是他次形成的终极目标,一定要秦王死掉。
一心复仇又急于求成的太子丹耗不起时间,也没那个耐心,仓促之中派了在燕国名气很大的秦舞阳作为副手来配合任务的完成。
但是也仅仅因为这个秦舞阳,刺秦大计宣告提前失败。
在两人来到咸阳以后,傲慢自负的秦王没有过多的怀疑他们的来由。但是在秦王大殿的初次见面,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出包,面无人色,引起秦王的怀疑。虽然荆轲编了一个
谎,但是也没有完全打消秦王的疑虑。此后,秦舞阳变成人形立牌,仅供观赏。
正是这次出包,也一样给荆轲造成了压力,导致思路大乱。在最接近秦王的时候,未能刺伤秦王。结果一步错、步步错乱了方寸的荆轲越来越乱。最后被秦王反杀。
刺秦大戏落幕。但是余波未平,勃然大怒的秦王迁怒于燕国,派大军攻打,燕军不敌,燕王被迫杀死太子丹赔罪。
至此,刺秦全剧终,太子丹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误了卿卿性命。也加速了燕国的灭亡,这一切全为一己之私。正是因为这次愚蠢而又悲壮的行程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但是成全了荆轲一人。千百年后仍然赞不绝口。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需要舍生取义的人,但是要警惕太子丹式的莽夫英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