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小霞运动新发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赵国决意接收韩国的上党郡后,因为知道会引发秦军来犯,除了遣人告知上党太守冯亭就地留守,也派遣廉颇率领大军前往上党地区协防。
廉颇在王龁正式出兵进攻上党前一年(公元前261年)进入上党,并选择该地区中地形险峻的长平,作为防守上党的军事大本营。
长平地区扼守了韩上党与邯郸之间的咽喉地带。从地形上来看,长平的东、西、北面皆环山,丹河与地势平行,纵贯全境。对防守方而言,可利用丹河与支流调动部队,及作为防守的天然屏障。
因此,廉颇选择配合地形,布置了严密的防守,先求不让秦军越雷池一步,再伺机击灭秦军。
尽管廉颇做了周详的准备,赵军也有以逸待劳的优势,然而,“长平之战”的开局,却仍让人吃惊。
秦军画像
赵国开局不利,“一血”被秦拿走
廉颇在秦军攻击前,即已规划了严密的防守阵容。在此阶段,由于秦军尚未来犯,赵王对于廉颇的防御策略,尚无意见。
次年,秦军正式进攻上党,冯亭军队不敌,往长平撤退与廉颇大军会合。
在秦军已进入韩上党的情况下,长平若再不守,邯郸会有危险,而长平一带丘陵众多,不利攻方调动大兵团进攻,却利于守方将军队隐蔽调动,击退攻方军队。
照理说,以逸待劳的赵军较秦军占有先天优势,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大跌眼镜。
秦军的侦查部队与赵军前锋发生冲突,结果竟是秦军侦察部队获胜:
“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军斥兵斩赵裨将茄。”
对赵国来说,噩梦不止于此。
“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
连战连败,迫使廉颇更加“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
此时,赵、秦两军陷入长期对峙。
廉颇剧照
秦军侦察部队击败赵军前锋,以及秦军连番攻陷赵国防御工事的战况,显示了这场战争并非能够轻易结束,赵军也未必能够得胜。
在得知胜利不易,又不能直接放弃上党、撤退回国的情况下,廉颇决定采取坚守策略。虽然赵军损兵折将,部分堡垒失陷,但是廉颇的坚守,仍有效阻碍了秦军部队长驱挺进。
若是双方持续僵持下去,胜负犹未可知。
这种情况下,对赵军来说,虽未能立即击退秦军,但是战局仍有可为。赵国实应上下一心,对廉颇充分信任,并给予其最大程度的支援。
廉颇是怎么想的?
廉颇衡量形势,发现击败秦军的机会尚未出现。秦军来势汹汹,不如先全力加强己身防守,让秦军无机可乘,进而等待秦军可乘之机,一举击退秦军。
这符合用兵的基本原则。
他面对兵多且勇猛的敌军时,先做好防御工作,等待适当的攻击机会才出击,做好持久战的准备,也是合理的战争观念。
廉颇坚守的战略意图很清楚,长平远离秦国本土,离赵国本土较近,因此秦军的后勤补给线要比赵军长。换言之,廉颇坚守不战,就是想以时间拖垮秦军。
廉颇虽然未能迅速取胜,但在坚守的过程中,也还不算表现失职,若无其他因素考量,实不需也不应在阵前换将,犯下兵家大忌。
长平的惨败,或许尚有避免的机会
秦军自然读懂了廉颇的想法,为了改变局势,他们力求与赵军决战。
为了达目的,秦军切断了赵军水源,但廉颇早有准备,在营中挖掘了暗渠,使己方用水不愁。因此,秦军仍没能引出赵军。
廉颇的坚守策略固然有其道理,但是赵国内部并不完全认可此种战略。
赵孝成王获悉赵军起先失利后长期坚守不战,认为廉颇无力击退秦军,在邯郸与谋臣讨论求和事宜。
正所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赵国运用外交手段化解危机甚至取得胜利,并非不可。若运用得当,甚至可比战场惨烈厮杀,带来更好的结果。
赵孝成王剧照
楼昌建议派遣使者入秦求和;虞卿则认为应先派遣使者携带重宝,前往楚、魏求援,让秦国怀疑东方国家有合纵之势后,方与秦国谈和。
一样是与秦国谋和,楼昌并未充分考虑当时进行和谈是否对赵国有利,就主张直接派使者赴秦求和;虞卿则是考虑先结交楚、魏,确保赵国有外援、加强本身实力后,再与秦国进行和谈。
虞卿的计策并非不可行。当时楚、魏燕等国曾有意出兵助赵抗秦,若是赵国在有充分外援下与秦国和谈,秦国不但更有可能与赵国谈判,甚至可能会让赵国在谈判桌上取得更多好处。
如此一来,长平的惨败,或许尚有避免的机会。
但是,赵孝成王过于畏惧秦的实力,与弟弟平阳君赵豹讨论与秦谋和之事后,决定派遣郑朱入秦谋和。
郑朱被留置于秦国,似乎秦有与赵和谈的意向。但结果被虞卿不幸言中,和谈失败。秦昭王与范雎将“郑朱入秦谋和”一事广示天下,让其他国家误认赵国无心抵抗秦国,使他们出兵救赵的意愿大幅度降低。
赵国之外援被断绝,和谈又不能成,只能独力与秦国对抗。此时的赵国,“压力山大”。
范雎雕像
廉颇被撤换的深层原因,是赵国当时并未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战争仍持续进行,赵孝成王又让秦国有机可乘。他屡次催促廉颇出战,但廉颇依然持续坚守。
秦国探听到此事后,决意要利用赵国君臣不合,取得可乘之机。
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闲,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赵王对于廉颇的表现已有不满,听闻此谣言后,果真将长平赵军统帅撤换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秦军听闻赵王中计,也将长平秦军统帅撤换为战果辉煌的白起,原统帅王龁改为尉裨将。
赵国听信谣言而换将,其实只是表面上的原因。深层的原因,是因为赵国当时并未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长平之战”期间,赵国曾想跟齐国借粮,从这个举动即可推断:赵国缺少打持久战的本钱(其农业不够发达),不愿此战成为持久战。
廉颇当时的坚守战略,虽符合兵法要义与取胜之道,但是当时的赵孝成王,并无法让他实现其战略规划。
因此,廉颇被撤换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赵国粮食不足。至于换下廉颇后,让赵括统领赵军,那真的是用人失当。
赵括剧照
分寸拿捏不当,才是赵括惨败的最直接原因
在这场秦、赵两国都倾全力要拿下的关键一战,派遣一个饱读兵书,却无作战经验的将领为主帅,实在是过度冒险。就算要换下廉颇,也应换上另一位较有领兵作战经验的将领才是。
赵括由于己身恃才傲物,以及了解赵王不欲赵军坚守不战的心理,到了长平前线与廉颇交接后,随即改变廉颇的防守布置,转以进攻为作战主轴。
暗中与王龁交接统率秦军的白起见状,刻意诈败诱敌深入,将赵军部队一分为二,进而断绝其粮道。
此时,赵括方知中计,决定坚守被困之处,等待救援。赵军虽受困,但应当还有突围机会。
可是,秦昭王不给赵括机会,他听到前线的战报,立即赶到新占领的河内地区,将该地十五岁以上的男子,通通征调到长平前线,阻断赵国粮食运输与援兵。
秦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在长平战场,彻底歼灭赵国大军,以稳住韩上党地区的占领。
秦昭王剧照
由此可以推测,秦军在秦昭王征调的援兵抵达之前,对于困死赵军也还没有必然成功的把握。
在这种情况下,若赵括迅速率领赵军突围,而非在被围困处筑壁坚守,部分部队突出重围的可能性应该还是存在的,赵军应不至于被秦军全歼。
因此,何时该出击或坚守的分寸拿捏不当,是赵军惨败的最直接原因,而这与赵括的用兵方式息息相关。
玲珑说
赵国因为国内经济因素,在粮食准备不足的情况下,想要在“长平之战”中取胜,本就有不小难度;外交措施失当,又断绝了盟友援助的可能性,只能被迫独自对秦作战;处境艰难时,又任用了不适合的将领统兵,终于让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这一战,改变了赵国,甚至是整个战国局势的演变。
而秦国,通过大胜加强了己身之威望,也增加了北进邯郸与燕国的可能性,更保住了河内肥沃地区的经济利益,奠定了统一六国的胜利基础。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