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1次消防直播、下载1次App、进行1次‘小手拉大手’打疫苗、看1次爱眼日的视频、关注几个公众号、注册1个消防知识平台、扫了2次雪……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小学家长从开学到现在,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所“完成”的“课外作业”。并且,这还只是“几次大规模的折腾,还有几次记不太清楚的事,就不一一列出了”。
今年12月,吉林省洮南市一名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吐槽了学校“给家长布置的家庭作业”,呼吁减少非必要、非教学任务进校园。这些“吐槽”让不少网友大呼“太真实了”“家长是老工具人了”。
互联网发展迅速了,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联络也方便了,微信群、钉钉群、QQ群,花样众多,功能不一。同时,在“双减”的大背景下,素质教育被提上了日程,成为了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头戏。就这样, 实时沟通成了电子捆绑,亲子互动成了家庭作业,家长在工作之余,不但要带孩子看直播看视频,还要下载各类APP,关注公众号,转赞评完,还要拍照打卡,这样的互动,本是教育孩子,却成了家长的“独角戏”,确实苦不堪言。
就像洮南市网络安全与信息化服务中心回应的一样,教育活动多半是从学生的安全、情感、习惯、健康等多方面出发,不能否认是对孩子的成长、认知、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这类看似“举手之劳”的亲子教育活动出发点虽好,但一旦层层加码,就成了负担,即便是“自愿”完成,但多少还是不能随心所欲。
殊不知,群里一条来自班主任的简单的通知,在部分家长眼中还附加着孩子的自尊心、老师的关注度、孩子的加分项等等。此前有新闻报道,有的家长宁可请假不上班也要去学校帮孩子做卫生、种树,有的家长绞尽脑汁帮孩子捐款捐物,诸多琐事,疲于应付,可见,当亲子互动变成了形式主义、当行政验收的目的大于实际教育效果,教育就失去了原本的趣味性和意义,沦为了“完成任务”的作秀。
要看到,在这波操作下,“被折腾”的远不止家长一个群体,还有本就忙于备课、上课的老师们。学校面临各种验收检查、疲于奔命,老师被非必要、非教学任务掣肘,忙着汇总家长们的打卡、上交材料……试问,当老师的时间被压缩被挤占,正常的教学任务下移,谁又是那个承担者呢?如此长期以往,家校之间的矛盾只会步步加深。
“双减”政策中提出,严格执行作业管理规定,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从吉林洮南家长的吐槽来看, 即使少了写作业打卡的压力,还有不少形式主义的“锅”还得家长背。
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始终处在舆论的焦点,也一直备受关注。在孩子的教育上,没有什么组合比家长和老师更为目标一致。但往往,被现实所“支配”的无奈和反差却激化了二者的矛盾,将教育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不妨思考,教育为何不能更纯粹一些,更简单一些,少一些程式化的流程,多一些实质性的教育,或许孩子的参与度会更高,教育意义也更深。
来源:光明日报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