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2月9日电 题:绽放传统武术的魅力——形意拳故里的“武”“校”联动实践
新华社记者王菲菲
出拳、抡肘、顶膝、扫腿……练功房内,12岁的小平眼神坚定,步伐稳健,一招一式中,形意拳风采尽显。“我喜欢练拳。”一套拳练完,头顶出了一层细密的汗,小平过来礼貌地与记者打招呼。
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小平的鼻子略微畸形,嘴唇处有做过手术的痕迹。他是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儿童福利院的一名孤残儿童,目前在太谷贝露文武学校随班就读。“是形意拳让我变得更加勇敢、更有自信。”他说。
山西太谷是晋商故里。明末清初,形意拳成型于太谷,因实战性强广泛流传,与少林、太极、八卦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拳,2008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谷贝露文武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创立于1904年。从2009年开始,太谷在中小学推广形意拳,并将贝露文武学校作为龙头试点。国家级非遗和一所百年老校,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走进贝露文武学校,处处都能感受到崇文尚武之风。一进门左手边是形意拳宗师车毅斋的塑像,右手边是鲁迅等文化名人塑像。在教室走廊内,一侧展板展示着形意拳的发展历程,另一侧则是诗歌、名言警句等。
“磨炼意志、强壮体魄、陶冶情操、文武兼修,这是我们的办学宗旨。”贝露文武学校校长杜永军说,学校聘请了5名形意拳优秀传人,从一年级开始,所有的孩子都要学形意拳,最初是基本功,慢慢学习套路,然后是掌握刀枪剑等器械。到了六年级毕业时,每个孩子基本都能掌握形意拳套路,并会一两项器械。
“以文领武、以武促文,孩子们受益很深。”杜永军说,最初学校推行形意拳时,一些家长并不同意,认为会耽误学习,但事实证明,武术让孩子们肢体更灵活,智力得到开发,近几年来,学生成绩在太谷区一直名列前茅。
更重要的是,武术让孩子们的内心更加强大、自信。在贝露文武学校,还有13名与小平一样的孤残儿童,他们有的是身体残疾,有的是智力残疾。初入学时,他们大多身体瘦弱,内心封闭,不愿与人交流,难以专注学习。
武术成为治愈他们身体和心灵的良方。每天放学后,别的孩子回家了,他们还要到练功房继续练习形意拳。有的孩子肢体不协调,一个动作要反复去教,但没有一个孩子放弃,也没有一个教练放弃他们。
五年级班主任杜姣的班上有两名孤残儿童,其中一名叫小康的孩子是智力残疾。她还记得一年级时,小康很不合群,学习也非常吃力。但通过习武,他变得越来越自信,向同学们敞开了心扉。
“尽管他学习成绩还是不太好,但对同学却非常友好。”杜姣记得,一次小康给同学们发糖果,到最后一个孩子,糖果没了,他主动将自己的糖果让了出去。
“他们的身体越来越健康,肢体越来越灵活。”杜永军说,这些孤残儿童中,有的已成为学校武术队的主力队员,他们对形意拳、形意棍还有大刀都非常精通,并在各级比赛中多次获奖,还参加了太谷区春节联欢晚会等表演。
记者看到,在练功房里,大一点的孩子会指挥小孩子站队,纠正他们的动作。每练完一套拳,幸福满足的笑容在他们脸上绽放……
“这就是传统武术的魅力。”杜永军说。在贝露文武学校的带动下,形意拳已走进太谷区20所中小学,更多的孩子得以领略它的魅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