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考好了,妈妈就奖励你……”这样的话是不是很熟悉?
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会阻碍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让孩子变得功利。如果你希望孩子爱学习,首先应该让他们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很多家长习惯用奖惩制度对待孩子的学习表现,但家长们没有意识到,奖惩制度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并使他们感到焦虑。当学习的动力不再是内在的兴趣,而变成外在的奖励时,他们就不再会主动去追求知识,而是只想获得奖励。要知道,在漫长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物质奖励是非常脆弱的,内心自发的动机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动力。
如果非要用奖励,可以用拥抱、亲吻等方式,或者和孩子来一次愉快的亲子共游。要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才能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另外,来自外界的奖励会极大地消耗孩子自身的学习兴趣,这个理论被称为过度合理化。我不赞成使用奖励并不意味着父母不能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时候去欣赏和鼓励他,只是不要试图去用一种“奖励制度”去操纵孩子的行为。
当孩子得到家长的真心认可时,会做得更好。
你看谁谁谁,这次又考了第一!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给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以此激励他们的成长。
“别人家的孩子”已然成为一种调侃方式,不过在孩子面前,千万不要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
换位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问你:“为什么别人的爸爸能挣那么多钱,你却不能?”你作何感想。
捧高别人家的孩子而贬低自己的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对于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来说,听到这样的话会对父母产生反感和抵触,破坏亲子关系;本身就比较自卑的孩子,可能因为父母一句无心的对比而更加没自信。说“别人家谁谁谁怎么样”这种话,除了伤害孩子孩子没有任何激励作用。
这样的比较和言语刺激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不仅会让孩子“敌视”优秀生,更加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让孩子在学习中倍感压力,很容易气馁从而厌恶学习,结果使教育进入“恶性循环”。
在这种刺激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不够自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很多存在强烈逆反心理的青春期孩子,往往在小的时候被父母打击否定,让他们失去了学习方面的信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力量增强了,可没有人引导他们用对地方,最后产生了负面的心理。
珍惜孩子一点点的进步,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感觉自己是有无限希望的。那时,他才会努力去争取大一点的进步和成绩,真正建立起自尊和自信,才能拥有真正的学习动力和自强精神。
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不用管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妈妈们说这样的话:“饭我给你做,衣服我给你洗,你啥都不用管,只管好好学习就行了”;我们也经常看到上下学的路上,爷爷奶奶或是爸爸妈妈背着孩子的书包,早晚接送,风尘仆仆;家里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也不会和孩子商量,因为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
很多时候大人为了省事,把孩子的事情大包大揽,但正是这样的行为,让孩子难以独立。久而久之,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
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并没有错,但是,如果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就片面了,就阻碍了孩子真正学习能力的发展。孩子的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是孩子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回到家里,孩子需要丰富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里的感觉。
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只管学习,其他的什么都不管,孩子会慢慢地习惯这种家庭模式,即使妈妈下班回家做家务累得腰酸背痛,孩子也已经学会了无动于衷,视而不见。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父母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难管,不懂得体恤父母。
而且,这样长大的孩子一定会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遇到困难,不是想着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而是依赖父母。
所以,请不要把孩子学习的范围限制在课业上,也要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如果只关注孩子功课的学习,不仅会加重孩子疲劳厌学的情绪,更会让孩子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