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能取代明朝问鼎中原,离不开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孟子》之中的一句警世名言。此句阐述了天时、地利和人和三个成功要素,以及三者重要程度之关系,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在下对此句有一个另一层之理解,那就是“天时”应当是成功的一个“先决条件”。大清王朝之所以能够最终问鼎中原,就与占据天时之利有极大关系。
中国封建王朝之更迭,有一个必要前提就是“乱”,后者王朝取代前者都是在“混乱不堪”之前提下完成的。此乃所谓之天时也。
大清能取代明朝问鼎中原,离不开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
图1 明末女真形势图
明朝中末年,在关外女真诸多部落之中,一个极不起眼的落寞女真家族,出了一位没娘亲,没爹爱的孩童,名曰努尔哈赤。就这么一位依照常理应该默默无闻之人,竟然神奇般地,在大明王朝的“眼皮子”底下完成人生之超越,成为一代枭雄。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够有机可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大明王朝之腐朽。在神宗万历皇帝“任性”地全盘否定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之后,大明王朝最后一次起死回生的机会也生生错过了。而看似雄心壮志之举的“万历三大征”,更是得不偿失,俨然打断了已然病入膏肓的王朝脊梁。可惜不知不觉的万历皇帝,依然我行我素,“任性”地罢工,多年的不上朝和不作为,朝纲紊乱之程度,可想而知。
“上梁”已然不正,还能指望“下梁”刚正不啊吗?大明官员的腐败,对于善于钻营的努尔哈赤来说,就是天如鱼得水。他利用物质稳住大明官员,从这些官员处得到优惠政策之同时,更是步步为营地征服与兼并女真部落,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终以“七大恨”之由,正式起兵反明,可谓是“大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睡梦之中的大明王朝,总算是意识到关外女真这股崛起的势力,开始亡羊补牢。可惜,腐朽对于政权的蚕食能力,往往超乎当权者之想象,在对阵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政权之大小军事斗争,大明王朝是节节败退,眼睁睁看着后金做大做强。
大清能取代明朝问鼎中原,离不开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
图2?明末农民起义
努尔哈赤确实是关外女真绝无仅有之人物,不但硬实力军事能力过硬,而且软实力智商、情商都是高人一等,所以努尔哈赤脱颖而出乃意料之中。但是,努尔哈赤有其致命的缺点,就是他的格局不够大。这一致命缺点直接之表现,就是努尔哈赤对待汉人,采取极尽残酷的打压之统治政策。这一政策直接问题就是,汉人成为女真政权极不稳定之因素。关外汉人小规模的群体起义,以及向水井等饮用水源头投毒等事件层出不穷。可惜的是,大明政府并没有重视敌占区汉人的这股反抗力量,错失可能里应外合打击后金之机会。
世事弄人,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竟然败给了文官身份带兵的袁崇焕。宁远一战,袁崇焕大败后金,并且一炮轰得后金大汗兼主帅努尔哈赤人仰马翻,努尔哈赤身负重伤命不久矣。其实在努尔哈赤执政末期,后金政权已然矛盾重重,对待汉人更加残虐的政策,基层暴乱一触即发。同时上层领导之间更是为了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勾心斗角,无可奈何的努尔哈赤推行四大贝勒共同执政制度,也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不夸张地说,努尔哈赤末期的后金政权,已然是岌岌可危。
大清能取代明朝问鼎中原,离不开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
图3 努尔哈赤半身朝服像
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后金汗国又出了一位能人。在一通权力角逐的神操作之后,领导力更强和思想更为超前的皇太极继承了汗位。皇太极在逐一打掉自己权力独揽的“绊脚石”之后,在一定程度解决领导层不和谐的问题之同时,终于可以大展宏图。皇太极一改努尔哈赤时代对待汉人的残虐政策,不但大胆启用汉人为自己智囊心腹,更是解除汉人们奴籍,一定程度恢复汉人人身自由。此外,为了加快笼络人才和更好地解决满汉矛盾,皇太极大力推行科考,给予满汉同等参加科考之机会。汉人一旦通过考试被录取,身份地位将大大提升,如此底层汉人不安定问题得到大大改善。毕竟能够带头起事,都是有一定能力和威望之人,通过科考将这些有能力和威望之人为己所用,底层矛盾自然迎刃而解。皇太极解决问题的高明处之一,就在于懂得疏大于堵之道理。
皇太极不但积极解决后金内部满汉之间矛盾,同时更是以更加宽大优越的政策吸引更多汉人的主动“投诚”。尤其是明朝官员之归附,皇太极更是尤为看重。祖大寿、洪承畴等一批大明王朝最后的中流砥柱,都被皇太极的虚怀若谷和百般包容所打动,最终这些人都成为明清之争,清朝致胜关键因素之一。
大清能取代明朝问鼎中原,离不开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
图4 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643年)
随着各方人员之归附越来越多,皇太极决定进一步扩充“八旗编制”,在原来“八旗满洲”之上,增编为“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统称为“大清八旗”。这些被编入“旗籍”的汉人,地位得到迅速提升,虽说不至于与满蒙旗人平起平坐,但也不至于低人一等,这些人自然心甘情愿地为大清王朝肝脑涂地立下功劳。
有权、有人,又有头脑的皇太极,在军事上之成就超越努尔哈赤自然不在话下,不但彻底完成了一统女真,而且给大明王朝带了空前打击。在整个辽东以及内蒙古一些关口要塞被清军占领之后,清兵劫虐明朝边境更加恣意平常。明朝普通百姓财产安全无法保障,自然更加怀疑明朝政府之作为,人口进一步向关在流失。正所谓此消彼长,此时双边形式不可同日而语。
大清能取代明朝问鼎中原,离不开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
图5 明末辽东形势图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说此时的大明王朝气数将尽之象已然路人皆知,但是中原这块“大肥肉”,对于刚刚称帝建国的皇太极来说,仍旧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其中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山海关,依然让皇太极如鲠在喉。就在皇太极动手拔鲠之时,皇太极一生最心爱的女人宸妃海兰珠病殁。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对皇太极的精神打击是巨大的。尽管皇太极刻意地压抑自己悲伤之情,但是从一些起居之类的史料之中,还是能够找到皇太极精气神大不如前之记载。精气神的懈怠,必然导致了进取心也大不如前。当下的大清王朝,犹如一列疾驰的列车,倘若突然急刹车,造成的恶果往往是超乎意料,但此时萎靡不振的开国之君,似乎正有“刹车”之意。
就在决定大清王朝走向之际,太宗皇帝皇太极突然驾崩。在经历了短暂的动荡之后,更加年轻有为的多尔衮成为大清王朝实际的接班人。和硕睿亲王多尔衮凭借更加睿智头脑和更加强烈的进取心,继承父兄之遗志,又给大清王朝这列快速列车踩了一脚油门,“入驻中原”已经明确成为当下大清王朝的唯一目标。就在多尔衮举全国之兵力,准备与大明王朝决一死战之际,大明王朝都城北京被农民起义军攻陷,崇祯皇帝被迫煤山自缢身亡,起义军首领闯王李自成取而代之,这标志着大明王朝“大一统”政权之灭亡。
大清能取代明朝问鼎中原,离不开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
图6 李自成起义图
这个惊天消息,对于多尔衮来说无疑是天赐良机。原本清军打算由内蒙喜峰口入关,得知崇祯自缢之后,多尔衮当机立断,改道向南行军,直奔山海关。宁远至山海关拱卫负责人正是吴三桂。坐拥五万关宁铁骑的吴三桂,在反复抉择之后,最终降清,助多尔衮在山海关大败李自成之精锐。兵败如山倒,李自成匆忙在紫禁城称帝之后,开启亡命天涯之生存模式,最终不幸死于湖北农户钉耙之下,一代闯王之传奇匆匆落幕。
多尔衮终于完成了大清王朝入驻中原之梦想,成父兄未完成之伟业。多尔衮决定恭迎侄子顺治皇帝进京,标志着大清王朝之统治,开启以北京为政治中心的新篇章。然则,此时大清王朝仅仅是做到了“入驻”,离统一还有“十万八千里”。
大清能取代明朝问鼎中原,离不开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
图7 头戴三眼花翎的多尔衮
在接下来的“统一中原”的过程之中,多尔衮大权独揽,完全凌驾于顺治皇帝之上,顺治皇帝沦落为傀儡。多尔衮利用权力排除异己重用亲信,而且多尔衮爵号更是逆天到了“皇父摄政王”,不肯屈居人下之心,溢于言表。但此时满洲亲贵内部,并非人人都买多尔衮的账,更是分裂为保皇和挺多尔衮两派,两派之间矛盾重重,甚至随时都可能擦枪走火而大打出手。就在大清王朝内部暗流涌动而呼之欲出之际,多尔衮羸弱的身体已经频频告急,终于在顺治七年,年仅39岁的多尔衮薨世。数倒弥孙散,多尔衮一死,原来的挺多尔衮派们,精明使舵者倒戈保皇,执迷不悔和“罪大恶极”者难逃清洗之厄运。总之,大清王朝的危机又一次化险为夷。
回过头来看,大清王朝在问鼎中原之过程,绝非一帆风顺,甚至说确有几分运气成分。然而,处在历史转折之档口,鹿死谁手从来不是简单的数据对比,谁更有进取心和更能够把握住机会,就可能完成华丽转身。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267 字。

转载请注明: 大清能取代明朝问鼎中原,离不开这三个人的所作所为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