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者,“借假修真也”。道教中,学道修行,求得真我,去伪存真为“修真”。
修真之名,古已有之,俗曰修道。它囊括了动以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还虚合道、位证真仙的全部修持过程。何谓真?真乃真人之业位,真乃真仙,不是自封标榜,实乃空间上界所封也。真人乃修道人的最高境界,修持者均应胸怀大志,高瞻远瞩,终生勤奋,刻苦修持,德功并进,以求达到真人、真仙的上乘境界,故曰修真。
也因此,信仰道教的修行者们坚信终有一日修行不辍,则会得道成仙。虽说,神仙这种玄乎其玄的存在,至今尚未得到科学证实,但许多宗教书籍中对此都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令信徒们趋之若鹜。根据道书中的记载,修道者成仙的途径总共有三种:
“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所谓“白日飞升”,这种方式与网络小说中的描述类似,修炼者在某一时刻修行圆满,或是得到某种机遇,获得跻身天界的机会。例如:张道陵就曾得到过太上老君的指引,与门下弟子一块白日飞升,这便属于后者。而南岳夫人魏华存则凭借着几十年的艰苦修行,“心期幽灵,精诚苦尽”,终于在八十三岁那年取得了飞升的资格,由西王母派来的仙女引渡到天庭。
能够通过这种方式飞升天界,无疑是每个修道者梦寐以求的愿望。以白日飞升位列仙班的修道者,属于比较高等级的“天仙”,地位比其他成仙者更高。之所以地位高,自然是因为难度大,绝大多数修道者没有飞升者的运气和天赋,所以,即便他们努力修行一生,也未必能顺利地飞升仙界。
既然,绝大多数修道者无法白日飞升,他们往往会选择退而求其次的办法。
第一种法子是修地仙,也就是延长寿元驻留在人间,游历名山大川。
第二种法子就是成为“尸解仙”。
“夫尸解者,尸形之化也。本真之炼蜕也,躯质遁变也,五属之隐适也。”
这段出自《云笈七签》的记载颇有“仿生学”的味道,古人认为人可以像昆虫一样,通过蜕皮获得新生。至于人的肉身,会在尸解后留在人间,元神会挣脱肉身成仙。
既然尸解仙也能“飞升”,那么,他们与真正的飞升者又有怎样的区别呢?
《墉城集仙录叙》里讲得很清楚:
“夫神仙之上者,云车羽盖,形神俱飞;其次,牝谷幽林,隐景潜化;其次,解形托象,蛇蜕蝉飞。然而冲天者为优,尸解者为劣。”
飞升是一种“正式渠道”,通过白日飞升位列仙班的修仙者保留着肉身和元神,所以,他们的地位更高。尸解的仙人毕竟没有肉身,仅剩神识的他们地位亦比飞升者低得多。既然“尸解”中有一个“尸”字,可以看出这种成仙的方式与肉体的死亡有直接关系。
南北朝至隋唐亦流行尸解之说。《无上秘要》卷八十七所引《洞真藏景录形神经》《洞章琼文帝章经》《洞真太上隐书经》《洞真八素真经》《真迹经》等,即出于南北朝,书中多论尸解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万振传》称:万振“龙朔元年尸解于京师,数日启棺,惟有一剑一杖而已。”
据统计,在这些道书中,“尸解”的方式总共有多种:“兵解、水解、火解、剑解”。
“以录形灵丸涂火炭,则他人见形而烧死,谓之火解。以一丸和水而饮之,抱木而卧,则他人见已伤死于空室中,谓之兵解......”
对尸解法记载得最详细的,仍是《云笈七签》。简而言之,采取这一途径成仙的修道者缺乏机缘和天赋,所以,他们毕生都无法修炼到白日飞升的境界,只能抛弃肉体,将神识送往天界,达到成仙的目的。抛却肉身的方式多种多样,大抵有火焚、水淹、兵解等。对于一般人来说,尸解的修炼者均已死亡。不过,道书认为他们的神识已经蝉蜕,脱离了肉身。
那么,谁是最早尸解成仙的人呢?
这起码要追溯到轩辕黄帝时期,据说,当时有个名叫宁封子的修行者,他在黄帝手下担任陶官,也就是烧制陶器的匠人。某日宁封子有了奇遇,一个怪人造访陶窑时向他展现了一种法术,这种法术可以让窑里烧出来的烟雾呈五颜六色状。宁封子对此道十分好奇,便央求怪人将法门传授给自己。
宁封子学会了这种法术之后,宁封子每天沉浸其中无法自拔,有一天竟聚敛了大量柴火打算将自己烧死。随着大火升腾,宁封子消失在五颜六色的烟雾中。人们找不到宁封子,便在火焰熄灭后从灰烬堆里翻找,果真从灰烬里找到了宁封子的遗骸。最后,人们将宁封子的遗骸抬到山上安葬了。
原本,这只是一桩因迷信而自焚的惨祸,但偏偏有好事者称宁封子并没有死,他只是用这种法子使元神脱离肉身,达到了成仙的目的。久而久之,宁封子成了道教徒眼中“火解”的第一人。当然,生于现代的我们接受了科学教育,自然能弄清古籍内容的真假虚实。
所谓成仙,不过是人类对驾驭自然的美好展望罢了。尸解,终究是一种迷信产物,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只需了解即可,切莫当真。
参考资料:
【《云笈七签》、《墉城集仙录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