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今看世界
前段时间,自由散漫又不讲纪律的意大利人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很多人说意大利人自由散漫的民族性格,来源于其长期分裂(没有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历史基因。
不错,意大利国家真正统一的时光的确很短。最晚直到19世纪中叶,整个亚平宁半岛才算是基本统一在一个意大利国家之中,而整个意大利国家的统一是由其西北部的一个名叫撒丁王国的小国家完成的。那么这个小王国是如何实现意大利的统一大业的呢?它的站队技能又是如何生成的呢?
1.维也纳会议前后的意大利
意大利同法兰西与德意志,是公元9世纪组成法兰克王国的三大政治实体,而意大利就是当时法兰克王国统治亚平宁半岛的区域。但是直到19世纪前,亚平宁半岛上都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大利国家,“意大利”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黄色部分为9世纪初的法兰克王国
中世纪时期,亚平宁半岛被神圣罗马帝国、教皇国和拜占庭帝国瓜分。之后的数百年,意大利地区同神圣罗马帝国一样邦国林立,北部的萨伏伊公国、威尼斯共和国、撒丁岛王国等邦国群聚,南部以两西西里王国(那不勒斯王国和西西里王国)等邦国为代表。这些邦国或为奥地利王国所控制(如以威尼斯为代表的北部邦国),或自立为政,怎一个混乱了得。
▲撒丁岛王国在查理五世的葬礼时的旗帜
▲16世纪撒丁岛王国地图
本文的主角撒丁-皮埃蒙特王国(简称撒丁王国),是公元1720年,皮埃蒙特君主萨伏依公爵将将意大利半岛南部的西西里岛让与奥地利,换取了位于地中海中部撒丁岛而组成的王国。它以都灵为都城,管辖意大利西北部地区的皮埃蒙特、萨伏伊和撒丁岛。
▲撒丁-皮埃蒙特地图
▲都灵斯图皮尼吉宫
▲当今都灵风光
作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和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起源地之一,意大利人一直有着意大利国家情结,只是需要一个契机去激发他们的民族意识。1796年至1805年,拿破仑为了与奥地利等反法联盟势力对抗,率领法军进攻意大利,兼并了萨伏伊公国、威尼斯共和国等邦国,之后占领了除撒丁岛和西西里岛之外几乎整个意大利的领土,建立了一个傀儡国“意大利王国”。
拿破仑对意大利并不是纯粹的民族征服,也是一次广泛的思想启蒙扩展运动。同后来希特勒的征服不一样,拿破仑给欧洲各占领区带来了法国大革命倡导的自由平等和民族主义洗礼,拿破仑对罗马教皇的羞辱行为,更是打破了很多人对罗马教廷的神圣幻想。意大利人深受其影响,其境内的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出来,与之前在意大利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哈布斯堡天主教封建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对抗。
1815年,拿破仑最终战败,反法同盟各国召开了划分欧洲势力范围的维也纳会议,欧洲各君主制国家组成“神圣同盟”。曾长期以哈布斯堡王朝名义控制威尼斯等北部邦国的奥地利,试图再次夺回对这些地区的统治权。奥地利将威尼斯和伦巴第地区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威尼西亚伦巴第王国”,作为奥地利的附庸国存在。奥地利作为欧洲的封建堡垒,对威尼西亚伦巴第王国进行高度集权统治和思想控制,以防法国大革命对封建势力的冲击波及自身。
▲ 维也纳体系下的意大利各邦国
2.从“烧炭党”到“青年意大利”
在维也纳体系下,意大利各邦国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奥地利所代表的哈布斯堡王朝的影响,但是撒丁王国保持了较大的独立性。它不仅从法国手中收回了拿破仑战争时期丢失的皮埃蒙特地区,还兼并了附近的热那亚公国,成为了法国和奥地利之间的一个实力不可小觑的缓冲国。
▲1750-1773年撒丁王国军队服饰
奥地利对意大利人的高压统治,以及各邦国之间纷争不休的局面,使得那些深受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意大利人,投身于追求民族独立与统一的革命运动。率先举起革命大旗的,是一支名叫“烧炭党”的秘密民族组织。
拿破仑在统治意大利期间,虽然给意大利人带来了法国大革命的先进思想,但也对意大利人实行了严苛的战争剥削。来自意大利南部山区的烧炭工人,自发组织起了一支起义队伍,反抗拿破仑军队的统治。这支“烧炭党”起义军为反法同盟掀翻法军在意大利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压迫者奥地利人到来之际,“烧炭党”调转枪口,又与奥地利人进行斗争。
▲小人书《伐妮娜与烧炭党人》
“烧炭党”的政治主张是建立统一但温和的意大利立宪制国家。在奥地利人进行高压统治时期,他们于1820年和1821年分别在那不勒斯和皮埃蒙特,发动反抗奥地利人的资产阶级革命,结果被手腕高超的奥地利首相梅特涅镇压下去。在法国七月革命的影响下,烧炭党于1831年再次发动起义,不料再次被奥地利人击败,使得整个组织陷于瓦解。
“烧炭党”代表的意大利自由派的势力。“烧炭党”的消失并不代表意大利人革命的终结,相反,意大利的民族独立运动将会成燎原之势。19世纪30年代开始,又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的革命组织“意大利青年党”建立。“意大利青年党”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包括全意大利领土的、独立的和自由的共和国”。
当时意大利统一运动的倡导者有两人。一是“青年意大利党”的领袖,原“烧炭党”成员马志尼,二是撒丁王国尼斯城的加里波第。马志尼反对君主立宪主张共和制,主张对意大利社会进行深入的政治革命,但是其革命实践却因没有得到意大利各阶层的支持而夭折。加里波第则受到奥地利当局的迫害逃到南美洲,在南美内战中积累了一身军事斗争经验后,于1847年回到意大利。
“青年意大利党”的斗争并不是孤立事件,它反映的是当时的意大利各邦国和政治势力,对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意大利国家的路线之争。马志尼代表的是民主派,试图团结下层民众的力量来进行社会革命。他领导的革命受挫使得各势力纷纷转向资产阶级自由派,主张按照渐进、和平、温和的方案统一意大利。
除了民主派和自由派外,还有以罗马教皇和各邦国王公为代表的“教皇邦联派”,主张建立一个各邦国组成的松散邦联。教皇出于天主教立场,允许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奥地利人成为这个邦联的国君,但是奥地利人不能允许意大利地区出现一个统一的国家,加上着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邦国不愿屈从于天主教封建势力的统治,所以这一派别也无法完成意大利的统一使命。
后来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的历史证明,在19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崛起的欧洲,若想实现民族独立和统一,只能依靠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实现。
3.第一次意大利独立战争:撒丁王国失败的初尝试
撒丁王国从1830年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使得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成为意大利最富有的邦国之一,仅次于奥地利控制下的伦巴第。
▲萨丁王国金币和银币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展,使得撒丁王国成为自由派的根据地。作为意大利唯一独立自主的邦国,撒丁王国决定承担起意大利民族统一的历史使命,并将民主派的马志尼和加里波第也收入麾下。
1848年的欧洲大革命,是意大利独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先是西西里岛人民发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反抗两西西里王国之一的那不勒斯王国的统治,进而带动米兰和威尼斯地区人民反抗哈布斯堡天主教势力的革命斗争。随后革命浪潮波及到了法国,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奥地利也受到这波革命浪潮的冲击,国内起义此起彼伏。
▲1848年欧洲大革命
看似形势一片大好,撒丁王国萨伏伊王朝国王卡洛·阿尔贝托错误地估计了敌我形势,认为这是掀翻奥地利人统治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在自由派贵族的支持下,联合一些反奥的邦国,向奥地利宣战,意在夺取奥地利控制下的意大利北部地区,力图实现意大利的国家统一。
▲1849年撒丁王国军队
19世纪的奥地利王国尽管已经衰落且面临起义军的威胁,仍是欧洲最强大的君主国家之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奥军的前线要塞在刚开始时陷入撒丁军的合围,但是奥地利老帅拉德斯基迅速发起了反击,击退了撒丁军的进攻。
▲意大利第一次独立战争油画——《布雷西亚十日》
在这种不利局面下,一些撒丁王国的盟邦选择撤军,教皇国掣肘撒丁王国与奥地利的对抗,那不勒斯王国也趁机镇压了革命运动。撒丁势单力孤,被迫与奥地利议和,承认奥地利对伦巴第-威尼斯地区的控制权,好消息是换来了一个威尼斯共和国的独立。
教皇国此时也内部不稳,马志尼和加里波第为配合撒丁王国的军事行动,在罗马和托斯卡纳地区积极宣扬革命共和思想,发动人民的力量,一度将教皇庇护九世逼出罗马,建立了一个新的罗马共和国,作为撒丁王国的盟邦而存在。刚刚战败的阿尔贝托国王决定重整军队,再次与奥军作战,结果再次被拉德斯基教做人。
这次军事失败造成了连锁反应。先是阿尔贝托被迫传位给儿子维托里奥·伊曼纽尔二世,之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派遣一支法国军队前来罗马,连同西班牙和那不勒斯王国的军队,帮助教皇进攻罗马共和国,将罗马城交还到教皇手中,使得马志尼和加里波第流亡美国。奥地利也趁机攻下了刚成立的威尼斯共和国,基本恢复了对意大利北部地区的控制。
▲维托里奥·伊曼纽尔二世国王在提诺会见意大利独立领袖加里波第
撒丁王国统一意大利的行动陷入困境,直到一位天才首相——加富尔的出现,才扭转了局势。
4.第二、第三次意大利独立战争:统一全境,压服教皇
加富尔于1852年继任撒丁王国首相,他对意大利统一的作用堪比俾斯麦对德意志统一的作用。他比其他人高明的地方,在于“知己知彼”。他十分清楚撒丁王国国内各势力错综复杂的局面,清楚相对于奥地利的实力差距,不应该向先王阿尔贝托那样盲目行动,打铁还需自身硬。
加富尔在任期间,内政外交两手抓,一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支持资产阶级自由派以削弱教会势力,加强政府集权,同时积极推动资本主义工农业的发展和军事技术的革新;另一方面,他吸取第一次独立战争时没有强援的教训,主动联络英国和法国,试图借助它们的力量驱逐奥地利在意大利的势力,为此不惜于1855年加入英法与沙俄在克里米亚地区的战争,让意大利问题国际化,加深英法两国与奥地利的矛盾。而奥地利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充当了两头不讨好的骑墙派,正好遂了撒丁人的心愿。
经过数年的经营,撒丁王国逐渐成为意大利诸邦中的最强者,而奥地利则受困于国内矛盾进一步衰落。加富尔与已经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拿破仑三世商谈结盟方案,决定组成法撒联军进攻奥地利。务实的加富尔知道统一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实现控制北部意大利的目的,答应了割让萨伏伊和尼斯地区给法国,以及支持教皇国统治中部意大利的要求(法国意在避免出现一个强大的意大利国家)。而英国答应对双方的战争保持中立态度。
1859年,奥地利在知晓法撒两国结成同盟的消息后,率先对撒丁宣战。加富尔积极引导意大利人民的民族情感,调动他们一起反抗奥地利人的统治。法撒联军在蒙特贝洛和维罗纳等地击败奥军,将其逐出伦巴第地区。加里波第也在意大利中部地区组织红杉军,同奥军展开游击战。而马志尼作为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代表人物,因第一次独立战争的失败而失势,没能在意大利接下来的统一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
▲1859年蒙特贝罗战役
法国为意大利人民高昂的民族情感所震惊,决定坑队友一把,与奥地利私下媾和,迫使撒丁与奥地利停战,威尼斯地区仍由奥地利掌管。意大利人自然不干,在教皇国、托斯卡纳地区,乃至南部的西西里地区都爆发了反抗奥地利控制下的君主统治之起义。中部除教皇国之外的各邦国起义之后,通过人民公投加入撒丁王国。
▲索尔费里诺战役
加里波第的红衫军转战南部的两西西里王国,连战连捷,解放了西西里岛和那不勒斯地区,使得这些南部意大利地区也公投加入了撒丁王国。大概加富尔也没有想到,在法国坑自己的情况下,撒丁竟然取得了比战前规划要多得多的利益。原本对于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各邦国,还得费一番心思去想如何统一,现在是水到渠成。
▲意大利第二次独立战争路线
意大利第二次独立战争的成果不可谓不丰厚。到了1861年3月,撒丁王国基本统一了意大利除了教皇国和威尼斯以外的地区,进而建立了一个萨伏伊王朝主导的意大利,定都佛罗伦萨。加富尔创业“已半”而中道崩殂,在意大利王国建立后不久就病逝了,没能看到意大利完全统一的那一天,但是他的统一方针得以延续。
1866年,普鲁士与奥地利爆发普奥战争,这就给了意大利王国发动第三次独立战争的机会。意大利王国与普鲁士结成联盟,共同进攻奥地利王国。意大利在“一战”和“二战”中坑德国的“传统”就是从这场战争开始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整个战争阶段,意大利正规军无论是陆战还是海战都没有打赢奥地利,只有加里波第率领的志愿军取得了一些胜利,还被意大利政府命令撤军。直到普军兵临维也纳,迫使奥地利割让威尼斯地区给意大利王国,这才实现了意大利王国的战略目标。后来在“二战”时期,意大利军队被盟军打的节节败退,也常常是德军前来救场。
“天下”大定,只差意大利中部的一个教皇国了。加里波第志愿军曾试图进攻罗马,结果背叛盟友的法国重演了20年前的举动,派军阻止了这场推翻教皇的军事行动。但是到了1870年,法国和普鲁士的矛盾升级,爆发了普法战争,使得法军从罗马撤出,给了意大利重新解放罗马的机会。
尽管加里波第为意大利王国鞍前马后四处征战,王国对于加里波第的态度是利用但不是十分信任,不想让所有功劳都被他占据。在法军于色当被普军击溃后,意大利王国迅速派出6万大军,星夜赶往罗马城,与加里波第志愿军一起围城,最终于9月20日攻占罗马。
教皇庇护九世宣布投降并避居小镇梵蒂冈,意大利王国鉴于教皇在天主教徒中的巨大影响力,采取后来类似民国优待清室的策略,保障其在梵蒂冈的相关活动。这也是世界最小国家梵蒂冈的由来。1871年,意大利王国从佛罗伦萨迁都罗马,标志着撒丁王国主导下的意大利统一运动最终完成,与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几乎同时。
纵观整个意大利统一过程,缺乏向普鲁士那样残酷的铁血战争,更多的是依靠资产阶级自由派和人民的革命热情,以及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联合强大的盟友取得优势。由此可见,意大利的站队和“坑德国”的技能是天生的,不服不行。
本文作者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