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综合新华社驻外记者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对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产生兴趣,孔子学院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更多学生更高的学习需求,孔子学院近年来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师队伍。
(小标题)从线下课堂到线上课堂
如今放眼各行各业,互联网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在孔子学院,“互联网 汉语”也让更多学生获益。
“我不想落下任何一节汉语课,否则就跟不上后面的课程了。”黎巴嫩小伙乌凯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乌凯现年29岁,已在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三个学期。他作为国际移民组织的项目协调员,本就工作忙碌。自今年初新冠疫情在黎巴嫩暴发后,他又在黎巴嫩红十字会当志愿者。尽管非常忙,他依然坚持学习汉语“不旷课”。
乌凯如今不用每周再耗时往返学校上课。疫情暴发后,孔子学院暂停线下教学,改为网上教学。按照孔子学院中方教师许洋的说法,网课让乌凯能有更多时间学习,“他最近进步不少”。
能在疫情等特殊情况下通过网络授课保证教学,离不开各孔子学院长时间以来在“互联网 汉语”方面的努力。
俄罗斯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和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于2018年提出开启集科研、汉语网络教学、远程考试、交传-同传教学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伏师大孔子学院科研创新中心”(网络教学中心)项目。
哈萨克斯坦国立欧亚大学孔子学院也引进了“互联网 汉语”教学模式,拍摄制作配有中哈俄三语字幕的系列网课,推广远程教学模式。
除中文教学外,一些孔子学院还将其他活动移至线上举行。在奥地利,受疫情影响,以往的线下“汉语桥”比赛今年无法正常进行。于是,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创新了比赛形式:选手录制两段参赛视频,以邮件形式发送至孔子学院邮箱,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此外,本次比赛还根据参赛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数特设了两名“最具人气奖”。
(小标题)从中国教师到本土教师
为了保证更多的外国学生能够接受充分的教学,孔子学院还普遍丰富教师队伍,许多熟知当地情况的外国教师加入了孔子学院的教师队伍。
比利时西弗兰德大学孔子学院开办书法班以来,吸引了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多年来,这所孔院培养了一批骨干学员,费利丝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费利丝坚持研习中国书法多年,阅读了大量有关中国书法的书籍,书法技艺也在不断长进。由于孔院没有专门的书法老师,费利丝就主动利用业余时间组织书法爱好者一起到孔院练习书法。
鉴于孔院有固定的书法练习群体,并且经常有零起点的学员加入,孔院建议西弗兰德大学聘请费利丝作为孔院的兼职书法教师,这一建议得到了大学的支持。从2019年1月开始,费利丝被西弗兰德大学聘为孔院的兼职书法老师。她自编书法教材,结合她本人的切身体会来讲授中国书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塞内加尔达喀尔大学孔子学院也充分推进教师本土化。据该院中方院长崔杰介绍,目前有3名在岗本土中文教师,他们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在塞内加尔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塞内加尔第一名本土中文教师巴虹是达喀尔大学孔子学院的首批学员,他2013年申请到中国大连外国语大学攻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生。三年学成后,巴虹回到母校,成为塞内加尔第一名本土中文教师。
(小标题)从课堂学习到实践学习
除了在课堂上充分创新教学手段和丰富教师队伍,孔子学院还将创新之路延伸到了课堂外,将课堂上的中文教学和实践中的中文教学结合到一起。
从2015年起,伏尔加格勒国立社会师范大学孔子学院与伏尔加格勒州旅游管理局及旅行社开始实施“汉语 导游”项目,将汉语实用化。据该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宁怀颖介绍,目前,孔子学院培养的中文导游供不应求。孔子学院希望通过深入了解社会需求,进一步挖掘更多可与汉语相结合的领域。
孔子学院拉丁美洲中心副主任孙铭阳介绍说,孔子学院在拉美努力发展“汉语 职业教育培训”教学模式,在很多地方开展旅游汉语、商务汉语、酒店汉语的教学。例如,巴拿马大学孔子学院教授酒店用语;墨西哥尤卡坦自治大学孔子学院有旅游汉语教学;在智利,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和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都为智利外交部等机构工作人员上过汉语课。
达喀尔大学孔子学院不仅教给学生们中文和专业技术知识,还给他们创造实践机会,如学习农技的学生可以到中国援塞内加尔农业组实习,实践在孔院学到的农业理论知识。
拥有达喀尔大学农业和农业发展硕士学位的塞内加尔人穆斯塔法·法勒是达喀尔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毕业生。在中国援塞农业组实习后,他近期自己开办了一家农场。法勒表示,从孔院到农业组的学习过程对他帮助很大,因为他不仅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质量培训,还得到了珍贵的工作经验,使他在农业业务、物流、客户关系方面都有了“实战经验”。(参与记者:李良勇、张骁、任军、赵菲菲、潘革平、邢建桥、尹南、张笑然)(完)